阴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02515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31 00:19
阴端子(1)包括用于要插入的阳端子的端子连接部(100)、和用于与要电连接至阳端子的电线连接的电线连接部(200)。电线连接部(200)独立于端子连接部(100)形成,并且具有的厚度比端子连接部(100)的厚度厚。端子连接部(100)沿着在要插入到端子连接部(100)中的阳端子的插入方向上延伸的表面(111、112、113、114)设置,并且包括用于要固定的电线连接部(200)的固定部(13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阴端子(1)包括用于要插入的阳端子的端子连接部(100)、和用于与要电连接至阳端子的电线连接的电线连接部(200)。电线连接部(200)独立于端子连接部(100)形成,并且具有的厚度比端子连接部(100)的厚度厚。端子连接部(100)沿着在要插入到端子连接部(100)中的阳端子的插入方向上延伸的表面(111、112、113、114)设置,并且包括用于要固定的电线连接部(200)的固定部(130)。【专利说明】阴端子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至阳端子的阴端子。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I和2提出了关于电连接至阳端子的阴端子的技术。该类型的阴端子包括端子连接部和电线连接部。阳端子插入到端子连接部中。电线连接部压接至电连接至阳端子的电线。端子连接部包含能够与阳端子接触的弹性接触构件。弹性接触构件形成为悬臂在对于阳端子的插入方向的一侧的一个或多个弹性接触件。冲压相同的基材来一体地形成端子连接部和电线连接部。通常,基材成形为薄板。电线连接部变形,并且压接至电线周沿,使得电线连接部覆盖电线周沿。电线由此紧固至电线连接部。引证列表专利文献PTLl:日本专利申请特开 N0.2002-100430PTL2: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0.2011-44256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根据上述阴端子,电线连接部成形为薄板,并且在其围绕电线周沿压接之后显著地变形。无法始终确保电线连接部的耐久性。为了确保电线连接部的耐久性,可能的解决方案可改变在冲压期间施加于基材的压力,并且增大与电线连接部对应的厚度。然而,需要额外的过程以预先指定基材上的与电线连接部对应的位置。基材被浪费地使用。结果,制造成本提高。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能够在不提高制造成本的情况下改善电线连接部的耐久性的阴端子。本专利技术的方面是一种阴端子,包括:端子连接部,该端子连接部用于要插入的阳端子,该端子连接部沿着在要插入到端子连接部中的阳端子的插入方向上延伸的表面设置;和电线连接部,该电线连接部用于与要电连接至阳端子的电线连接,该电线连接部独立于端子连接部形成,并且具有的厚度比端子连接部厚,其中,端子连接部包括用于要固定的电线连接部的固定部。根据该方面,电线连接部独立于端子连接部形成,并且具有的厚度比端子连接部的厚度厚。假定电线连接部由厚度等于端子连接部(薄板)的厚度的基材制成的情形。与该情形不同,即使电线连接部围绕电线压接并且显著变形,也能改善电线连接部的耐久性。固定部固定至电线连接部。因此,端子连接部与电线连接部可在不改变冲压期间施加于基材的力的情况下固定。不需要预先指定基材上的与电线连接部对应的位置。基材没有被浪费地使用。结果,阴端子的制造成本不会提高。端子连接部可包括盒形本体部、和内置于本体部并且可与阳端子接触的弹性接触构件,并且固定部可与本体部或弹性接触构件一体地形成。根据该构造,本体部和弹性接触构件中的一个与固定部一体地形成。假定固定部独立于本体部或弹性接触构件形成的情形。与该情形不同,不需要将固定部装接至本体部或弹性接触构件的步骤。阴端子的制造成本可进一步降低。电线连接部可包括:底部,该底部用于定位电线的芯;和压接部,该压接部与底部连续并且从底部隆起,并且固定部可朝着电线连接部突出,并且具有构造成与从压接部向内的底部的表面接触的接触面。根据该构造,固定部包括接触面。这可扩大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提高它们之间的锚固强度。固定部可包括:连接部,该连接部与在要插入到端子连接部中的阳端子的插入方向上延伸的表面连续;和宽端部,该宽端部位于连接部的末端,并且在与阳端子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为比连接部宽。根据该构造,固定部包括宽端部。这可进一步扩大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提高它们之间的锚固强度。固定部和电线连接部可以是齿纹状的。根据该构造,固定部和电线连接部是齿纹状的。假定固定部和电线连接部形成为平坦的情形。与该情形不同,该构造可进一步扩大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提高它们之间的锚固强度。另外,固定部的齿纹面与电线连接部的齿纹面接合。即使外部振动(例如车辆振动)也几乎不会引起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之间的滑动。这可进一步提高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之间的锚固强度。另外,被电线连接部压接的电线在端子连接部中更可靠地保持不动。这还可改善阳端子与导电地连接至电线的弹性接触构件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电线连接部可包括配合凹进部,该配合凹进部通过从电线连接部的表面凹进形成并且构造成配合至固定部。根据该构造,配合凹进部形成在电线连接部中,使得固定部配合到配合凹进部中。即使外部振动(例如车辆振动)也几乎不会引起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之间的滑动。这可进一步提高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之间的锚固强度。另外,被电线连接部压接的电线在端子连接部中更可靠地保持不动。这还可改善阳端子与导电地连接至电线的弹性接触构件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固定部可包括插入孔,电线连接部可包括从电线连接部的表面突出的突起部,该突起部要插入到插入孔中,并且其后在其末端处变形,以将固定部固定至电线连接部。根据该构造,突起部插入到插入孔中,然后在末端处变形。固定部由此固定至电线连接部。几乎不会在沿着突起部的延伸方向上从插入孔移除突起部。该构造可确保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之间的锚固强度。固定部可包括从最靠近电线连接部的端子连接部突出的边缘部,并且边缘部可通过固相结合或焊接固定至电线连接部。根据该构造,边缘部通过固相结合或焊接固定至电线连接部。这可使从端子连接部突出的固定部的量最少,并且为固定部节省基材。该构造可进一步降低阴端子的制造成本。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可提供一种能够在不提高制造成本的情况下改善电线连接部的耐久性的阴端子。【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a)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阴端子的透视图。图1(b)是沿着图1(a)的线A-A的剖视图。图2(a)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阴端子的透视图。图2(b)是沿着图2(a)的线B-B的剖视图。图3(a)是图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阴端子的前视图。图3(b)是沿着图3(a)的线C-C的剖视图。图3(c)是沿着图3(a)的线D-D的剖视图。图4(a)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阴端子的透视图。图4(b)是局部展开平面图。图5(a)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只有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的拆开状态的透视图。图5(b)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的装配状态的透视图。图5(c)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的弯曲状态的透视图。图6(a)是沿着图5(a)的线E-E的剖视图。0 6(b)是沿着图5(b)的线F-F的剖视图。图6(c)是沿着图5(c)的线G-G的剖视图。图7 (a)图示从箭头E’观察的图6 (a)。图7 (b)图示从箭头F’观察的图6 (b)。图7(c)图示从箭头G’观察的图6(c)。图8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变型的阴端子的透视图。图9(a)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只有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的拆开状态的透视图。图9(b)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的装配状态的透视图。图9(c)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固定部与电线连接部的弯曲状态的透视图。图10(a)是沿着图9(a)的线H-H的剖视图。图10 (b)是沿着图9 (b)的线1_1的剖视图。图10(c)是沿着图9(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阴端子,包括:端子连接部,该端子连接部用于要插入的阳端子,该端子连接部沿着在要插入到该端子连接部中的该阳端子的插入方向上延伸的表面设置;以及电线连接部,该电线连接部用于与要电连接至所述阳端子的电线连接,该电线连接部独立于所述端子连接部形成,并且具有的厚度比所述端子连接部的厚度厚,其中,所述端子连接部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电线连接部的固定部。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元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