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苏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软壳蟹的养殖用蟹屋及由该蟹屋组成的蟹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89848 阅读:4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8 12:46
一种软壳蟹的养殖用蟹屋,包括由一个底座和多个侧壁围绕形成的本体,所述侧壁包括前、后、左、右侧壁,所述左、右侧壁互相平行,所述左、右侧壁的外部分别纵向设置有凸条和/或凹槽,所述凸条和所述凹槽的位置、形状相对应,当两个所述蟹屋左右拼接时,其中一个蟹屋的所述凸条卡扣于另一个蟹屋的所述凹槽,所述前侧壁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左、右侧壁分离,所述前侧壁与所述左、右侧壁分离部分和所述前侧壁与所述左、右侧壁结合部分枢转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揭示的蟹屋将单个的蟹进行单独养殖,不但为蟹的脱壳提供优良环境,避免了传统养殖方式中蟹受外部环境的侵害,有利于产量的提高,且有利于采集脱壳后的软壳蟹,便于管理养殖过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软壳蟹的养殖用蟹屋,包括由一个底座和多个侧壁围绕形成的本体,所述侧壁包括前、后、左、右侧壁,所述左、右侧壁互相平行,所述左、右侧壁的外部分别纵向设置有凸条和/或凹槽,所述凸条和所述凹槽的位置、形状相对应,当两个所述蟹屋左右拼接时,其中一个蟹屋的所述凸条卡扣于另一个蟹屋的所述凹槽,所述前侧壁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左、右侧壁分离,所述前侧壁与所述左、右侧壁分离部分和所述前侧壁与所述左、右侧壁结合部分枢转连接。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蟹屋将单个的蟹进行单独养殖,不但为蟹的脱壳提供优良环境,避免了传统养殖方式中蟹受外部环境的侵害,有利于产量的提高,且有利于采集脱壳后的软壳蟹,便于管理养殖过程。【专利说明】一种软壳蟹的养殖用蟹屋及由该蟹屋组成的蟹塔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软壳蟹的养殖用蟹屋及由该蟹屋组成的蟹塔。
技术介绍
传统的大闸蟹养殖方法,一般都是把大闸蟹从蟹苗养殖到成品,然后进行销售,正常养殖过程中,大闸蟹一生要蜕18次壳(然而有人认为,蟹种阶段还要增加2次,即蜕20次壳;还有人认为,在成蟹阶段还应增加I次,即长江流域大闸蟹一生要蜕21次壳)。大闸蟹的蜕壳,不仅仅意味着它的发育,同时也是它生长的必要步骤。大闸蟹蜕壳会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它们一般选择在比较安静、水草丛生、便于隐蔽的浅水区进行。蜕壳过程是很有趣的,如果你仔细观察,先是从头部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产生裂缝,接着口部两侧的侧板线也产生裂缝,跟着头胸甲逐渐向上耸起,使裂缝扩大,加上螃蟹自身腹部后缩,两侧肢体不断摆动,并且向中间收缩,末对步足最先脱出,然后腹部退出,最后才是螯足退出,最后完成整个蜕壳过程。在湖蟹蜕壳的同时,胃、腮、肠道也渐渐脱去旧皮。蜕壳后,原来皱折在旧壳里的新体逐渐舒展开来,身体也随之长大。通常越是幼蟹生长的速度越快,蜕壳次数相对也比较多,随着它们个体的长大,蜕壳的次数也随之减少。蟹脱壳后不久的这个短暂时间内的形态,我们称之为软壳蟹,软壳蟹只有在换壳的短短几个小时内全身软绵绵的。软壳蟹在自然界非常难得,因为螃蟹新的外壳会在脱壳的数小时后接触到水而逐渐变硬。软壳蟹营养丰富、肉质细嫩、香味浓郁,全身可食用。因此,软壳蟹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是一般大闸蟹的两倍,可为养殖户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是,在现有的大闸蟹养殖过程中,大闸蟹一般都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脱壳,在此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其他水生生物的侵袭(脱壳时的大闸蟹没有任何防御能力)、其它不脱壳大闸蟹的侵袭等,同时自然环境脱壳的大闸蟹也没有办法进行采集和管理,导致软壳蟹供不应求。因此,需要设计一种专门用于养殖软壳蟹的装置,以提高软壳蟹的产量,满足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软壳蟹的养殖用蟹屋及由该蟹屋组成的蟹塔,以实现软壳蟹的产量化。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软壳蟹的养殖用蟹屋,包括由一个底座和多个侧壁围绕形成的本体,所述侧壁包括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所述左侧壁和右侧壁互相平行,所述左侧壁的外部纵向设置有凸条和/或凹槽,所述右侧壁的外部纵向设置有凹槽和/或凸条,所述凸条和所述凹槽的位置、形状相对应,当两个所述蟹屋左右拼接时,其中一个蟹屋的所述凸条卡扣于另一个蟹屋的所述凹槽,所述前侧壁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左侧壁、右侧壁分离,所述前侧壁与所述左侧壁、右侧壁分离部分和所述前侧壁与所述左侧壁、右侧壁结合部分枢转连接。优选地,所述前侧壁的整体与所述左侧壁、右侧壁分离,所述前侧壁枢转连接于所述底座。优选地,所述多个侧壁的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优选地,所述左侧壁、右侧壁上与所述前侧壁相配合处设置有斜坡,所述前侧壁可搁置于所述斜坡。优选地,所述底座向中心凹陷,且所述底座的中心设置有第一通孔。优选地,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远离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二通孔。优选地,所述左侧壁、右侧壁设置有用于架设水管的U形缺口。本专利技术还揭示了一种软壳蟹的养殖用蟹塔,包括多个如上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蟹屋,所述多个蟹屋的相邻凸条卡扣于凹槽组成横向列队,所述横向列队上下叠加形成蟹塔。优选地,所述蟹塔还包括供水装置和排水装置,所述供水装置的水管架设于最顶层蟹屋的U形缺口,所述水管上设置有出水口,由所述出水口输出的水滴落至所述蟹屋,所述排水装置与最底层蟹屋的第二通孔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软壳蟹的养殖用蟹屋,将单个的蟹放置于蟹屋进行单独养殖,一方面,为蟹的脱壳提供优良环境,避免了传统养殖方式中蟹容易受外部环境的侵害,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采集脱壳后的软壳蟹,便于管理养殖过程。【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右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俯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的仰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中前侧壁的分离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中U形插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中蟹塔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有的大闸蟹养殖过程中,大闸蟹一般都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脱壳,在此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其他水生生物的侵袭(脱壳时的大闸蟹没有任何防御能力)、其它不脱壳大闸蟹的侵袭等,同时自然环境脱壳的大闸蟹也没有办法进行采集和管理,导致软壳蟹供不应求。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软壳蟹的养殖用蟹屋,包括由一个底座和多个侧壁围绕形成的本体,所述侧壁包括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所述左侧壁和右侧壁互相平行,所述左侧壁的外部纵向设置有凸条和/或凹槽,所述右侧壁的外部纵向设置有凹槽和/或凸条,所述凸条和所述凹槽的位置、形状相对应,当两个所述蟹屋左右拼接时,其中一个蟹屋的所述凸条卡扣于另一个蟹屋的所述凹槽,所述前侧壁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左侧壁、右侧壁分离,所述前侧壁与所述左侧壁、右侧壁分离部分和所述前侧壁与所述左侧壁、右侧壁结合部分枢转连接。优选地,所述前侧壁的整体与所述左侧壁、右侧壁分离,所述前侧壁枢转连接于所述底座。优选地,所述多个侧壁的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优选地,所述左侧壁、右侧壁上与所述前侧壁相配合处设置有斜坡,所述前侧壁可搁置于所述斜坡。 优选地,所述底座向中心凹陷,且所述底座的中心设置有第一通孔。优选地,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远离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二通孔。优选地,所述左侧壁、右侧壁设置有用于架设水管的U形缺口。本专利技术还揭示了一种软壳蟹的养殖用蟹塔,包括多个如上述权利要求所述的蟹屋,所述多个蟹屋的相邻凸条卡扣于凹槽组成横向列队,所述横向列队上下叠加形成蟹塔。优选地,所述蟹塔还包括供水装置和排水装置,所述供水装置的水管架设于最顶层蟹屋的U形缺口,所述水管上设置有出水口,由所述出水口输出的水滴落至所述蟹屋,所述排水装置与最底层蟹屋的第二通孔相连。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软壳蟹的养殖用蟹屋,将单个的蟹放置于蟹屋进行单独养殖,一方面,为蟹的脱壳提供优良环境,避免了传统养殖方式中蟹容易受外部环境的侵害,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采集脱壳后的软壳蟹,便于管理养殖过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地描述。如图1至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软壳蟹的养殖用蟹屋,包括由一个底座和多个侧壁围绕形成的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包括前侧壁、后侧壁、左侧壁和右侧壁,所述左侧壁和右侧壁互相平行,所述左侧壁的外部纵向设置有凸条和/或凹槽,所述右侧壁的外部纵向设置有凹槽和/或凸条,所述凸条和所述凹槽的位置、形状相对应,当两个所述蟹屋左右拼接时,其中一个蟹屋的所述凸条卡扣于另一个蟹屋的所述凹槽,所述前侧壁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左侧壁、右侧壁分离,所述前侧壁与所述左侧壁、右侧壁分离部分和所述前侧壁与所述左侧壁、右侧壁结合部分枢转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剑兴徐永耕王刚徐嘉骥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