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获取牡蛎属间远缘杂种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089803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8 12: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获取牡蛎属间远缘杂种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首先采集不同属间亲本,之后,对鉴别好的每一个物种,做好标记,进行同步促熟。当亲本性腺成熟后,解剖精卵,严格隔离,进行属间杂交配对,得到两个亲本的自交组及杂交组子代。经过子代培育,即可获得可存活属间杂种。同时,采用分子及细胞学手段进行遗传鉴定,确定杂种类型。本发明专利技术首次尝试了牡蛎属间杂交,获得了存活的属间杂种,为牡蛎遗传分化、生殖隔离及其物种形成分析获得了难得稀缺材料,也为牡蛎的遗传育种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可行性强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本专利技术首先采集不同属间亲本,之后,对鉴别好的每一个物种,做好标记,进行同步促熟。当亲本性腺成熟后,解剖精卵,严格隔离,进行属间杂交配对,得到两个亲本的自交组及杂交组子代。经过子代培育,即可获得可存活属间杂种。同时,采用分子及细胞学手段进行遗传鉴定,确定杂种类型。本专利技术首次尝试了牡蛎属间杂交,获得了存活的属间杂种,为牡蛎遗传分化、生殖隔离及其物种形成分析获得了难得稀缺材料,也为牡蛎的遗传育种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本专利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可行性强等优点。【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属于现代海洋农业中贝类遗传育种
,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属间杂交是同科内不同属内物种间的杂交,它可以显著的扩大动植物的基因库,促进种间交流,引入异种有利基因,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变异类型,甚至会合成新的物种(楼允东,1999)。对于水产动物而言,属间杂交主要集中在鱼类育种上,对贝类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相对比较成功的是栉孔扇贝与虾夷扇贝远缘杂交(杨爱国等,2003),得到了具有生长优势的杂交组,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经济效益。对于牡蛎而言,虽然在我国发现的牡贩科有5个,即巨贩属(Crassostrea)、牡贩属(Ostrea)、小贩属(Saccostrea)、齿贩属(Dendostrea)、舌骨牡贩属(Parahyotissa)等(夏建军,2008),但尚未见到属间杂交报道,相对报道较多的是种间杂交研究。早在1882年,Bouchon-Brandely就开展了葡萄牙牡贩(Ostreaangulata)与欧洲牡贩(0.edulis)的种间杂交(Bouchon-Brandely, 1882)。在 1950年,Davis研究了太平洋牡贩0.gigasX美洲牡贩0.virginica及美洲牡贩0.virginicaX奥林匹亚牡贩0.1urida的种间杂交。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学者Gaffney&Allen在1993年对巨蛎属牡蛎的种间杂交进行了总结,提出,在此之前的牡蛎种间杂交由于尚未进行遗传鉴定,只通过表型性状观测,认为杂交成功,其可信度高度令人怀疑。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提出巨蛎属内种间杂种是不可存活的,这就造成了大约在此之后的15年间内几乎没有牡蛎种间杂交研究报道。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及中国海洋大学在国家重点联合基金、国家面上基金、国家973等项目资助下,完成了`巨蛎属牡蛎的种间杂交,获得了真正的种间杂种,解析了巨蛎属牡蛎种间杂交机理(许飞,2009 ;张跃环,2012 ;Xuetal,2009 ;Zhangetal, 2012 ;Huoetal,2003)。那么,在种间杂交基础上,牡蛎科内属间能否杂交,能否获得远缘优势,是否可以获得存活子代,从而为牡蛎物种形成及遗传进化提供珍贵中间材料是本专利技术的创新点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尝试牡蛎属间远缘杂交的可行性,获取牡蛎远缘杂种中间材料,开辟一项牡蛎育种新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获得牡蛎属间杂种的远缘杂交方法。本专利技术的获得牡蛎属间杂种的远缘杂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亲本采集:采集牡蛎科不同属内的种类作为亲本;由于牡蛎贝壳形态随着环境变化很大,很难从其外观上区分出是哪一种牡蛎,故在表型观察基础上,还要借助于分子手段进行物种识别;b、同步促熟:对每个种做好标记,在室内进行性腺促熟,确保性腺成熟的同步性;针对于每一种牡蛎的生态习性,进行温度、盐度等生态因子调控,确保性腺成熟的同步性。C、剖取精卵:当亲本性腺成熟以后,解剖精卵,严格分离,进行两两物种的属间杂交配对,得到两个亲本的自交组及其正反交组子代;对使用的亲本,要固定材料,进行后续分析。由于牡蛎的属间杂交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配子生殖隔离障碍,针对于不同的配对组合,得到单向受精组或者是均不受精都正常。d、子代培育:当获得了自交组及杂交组以后,进行子代培育,在幼虫培育阶段,属间杂交D形幼虫可能会出现延迟摄食状况,经过3-7d培育,即可正常摄食,经过幼虫培育获得杂交稚贝,稚贝经过中间育成及养成获得属间杂种;e、遗传鉴定:因为在受精、幼虫培育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污染现象,而且还可能伴随着天然雄核发育、雌核发育、多倍体现象的发生。所以很难保证杂种是否为杂交子代。在受精和幼虫培育过程中,采用分子标记确认属间杂种是杂交子代还是发生了雌核或者雄核发育现象,并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其进行倍性检测,是否有天然多倍体现象发生与本专利技术相比,杨爱国等在2003年公开了授权【专利技术者】张跃环, 苏家齐, 肖述, 喻子牛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获得牡蛎属间杂种的远缘杂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亲本采集:采集牡蛎科不同属内的种类作为亲本;b、同步促熟:对每个种做好标记,在室内进行性腺促熟,确保性腺成熟的同步性;c、剖取精卵:当亲本性腺成熟以后,解剖精卵,严格分离,进行两两物种的属间杂交配对,得到两个亲本的自交组及其正反交组子代;d、子代培育:当获得了自交组及杂交组以后,进行子代培育,经过幼虫培育获得杂交稚贝,稚贝经过中间育成及养成获得属间杂种;e、遗传鉴定:在受精和幼虫培育过程中,采用分子标记确认属间杂种是杂交子代还是发生了雌核或者雄核发育现象,并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其进行倍性检测,是否有天然多倍体现象发生,确认杂交子代的倍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跃环苏家齐肖述喻子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