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柔性化的汽车软工装平台,包括侧底板和中央底板,所述侧底板设置在所述中央底板的侧边,所述侧底板上设有立柱滑台和驱动气缸,所述立柱滑台与所述侧底板之间通过导轨滑块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气缸与所述立柱滑台连接,所述立柱滑台上设有柔性立柱,所述柔性立柱上设有至少二个Z轴垂直调节安装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通过驱动气缸、导轨滑块机构驱动侧底板进行Y轴纵向位置的调节,可通过侧底板和中央底板来调节X轴横向位置,可通过柔性立柱的Z轴垂直调节安装孔来调节Z轴垂直位置,实现X、Y、Z三轴的调节,以适应不同车型,提高了汽车软工装平台的通用性。(*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柔性化的汽车软工装平台,包括侧底板和中央底板,所述侧底板设置在所述中央底板的侧边,所述侧底板上设有立柱滑台和驱动气缸,所述立柱滑台与所述侧底板之间通过导轨滑块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气缸与所述立柱滑台连接,所述立柱滑台上设有柔性立柱,所述柔性立柱上设有至少二个Z轴垂直调节安装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可通过驱动气缸、导轨滑块机构驱动侧底板进行Y轴纵向位置的调节,可通过侧底板和中央底板来调节X轴横向位置,可通过柔性立柱的Z轴垂直调节安装孔来调节Z轴垂直位置,实现X、Y、Z三轴的调节,以适应不同车型,提高了汽车软工装平台的通用性。【专利说明】一种柔性化的汽车软工装平台
本技术涉及工装夹具,尤其涉及工装夹具中的一种柔性化的汽车软工装平台O
技术介绍
目前,设计、制造软工装的一般方式是根据单一车型的数据单独设计软工装底板、夹具单元、总拼侧框等,但这种制造模式存在很大的资源浪费(如设计人员需求、设计及加工周期、加工成本等),因为各个车型尺寸、结构、定位需求都不相同,导致每一种车型都需要独立设计加工夹具。而软工装在项目造车验证过程中一般只使用很短的时间,到正式工装加工完成后就会报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通用性较高的柔性化的汽车软工装平台。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柔性化的汽车软工装平台,包括侧底板和中央底板,所述侧底板设置在所述中央底板的侧边,所述侧底板上设有立柱滑台和驱动气缸,所述立柱滑台与所述侧底板之间通过导轨滑块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气缸与所述立柱滑台连接,所述立柱滑台上设有柔性立柱,所述柔性立柱上设有至少二个Z轴垂直调节安装孔,所述柔性立柱通过所述Z轴垂直调节安装孔连接有夹具,所述夹具连接有过渡底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底板至少有二个,相邻的所述侧底板之间通过锁紧机构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底板上设有到位检测传感器和限位装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底板上设有限位插销。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插销垂直于所述侧底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轨滑块机构的轴线垂直于所述中央底板的轴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柔性立柱为直四棱柱,所述柔性立柱设有减重腔体,所述柔性立柱与所述立柱滑台连接的一端设有安装凸缘,所述安装凸缘与所述立柱滑台通过紧固件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底板、中央底板通过连接平板固定连接,所述侧底板、中央底板相拼接,所述侧底板、中央底板上均设有X轴横向调节安装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轨滑块机构包括相配合形成移动副的导轨和工字形滑块,所述导轨设置在所述侧底板上,所述工字形滑块的底面与所述导轨为移动副,所述工字形滑块的顶面与所述立柱滑台的底面通过紧固件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可通过驱动气缸、导轨滑块机构驱动侧底板进行Y轴纵向位置的调节,可通过侧底板和中央底板来调节X轴横向位置,可通过柔性立柱的Z轴垂直调节安装孔来调节Z轴垂直位置,实现X、Y、Z三轴的调节,以适应不同车型,提高了汽车软工装平台的通用性。【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柔性化的汽车软工装平台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柔性化的汽车软工装平台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至图2中的附图标号为:中央底板I ;侧底板2 ;导轨滑块机构3 ;立柱滑台4 ;柔性立柱5 ;到位检测传感器6 ;限位插销7 ;驱动气缸8 ;锁紧机构9 ;夹具10 ;过渡底板11 ;限位装置12。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柔性化的汽车软工装平台,包括侧底板2和中央底板1,所述侧底板2设置在所述中央底板I的侧边,所述侧底板2上设有立柱滑台4和驱动气缸8,所述立柱滑台4与所述侧底板2之间通过导轨滑块机构3连接,所述驱动气缸8与所述立柱滑台4连接,在所述驱动气缸8的作用下,所述立柱滑台4沿所述导轨滑块机构3进行Y轴纵向位置的调节,所述立柱滑台4上设有柔性立柱5,所述柔性立柱5上设有至少二个Z轴垂直调节安装孔,所述柔性立柱5通过所述Z轴垂直调节安装孔连接有夹具10,所述夹具10连接有过渡底板11,可通过更换夹具10、过渡底板11来适应不同的车型,以提高本汽车软工装平台的通用性。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侧底板2至少有二个并沿X轴横向相拼接,相邻的所述侧底板2之间通过锁紧机构9连接,可通过锁紧机构9来锁紧相邻的所述侧底板2。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侧底板2上设有到位检测传感器6和限位装置12,所述到位检测传感器6用于位置检测,所述限位装置12则用于所述立柱滑台4的Y轴纵向位置的限制。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侧底板2上设有限位插销7,用于机械锁死。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限位插销7垂直于所述侧底板2。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导轨滑块机构3的轴线垂直于所述中央底板I的轴线。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柔性立柱5优选为直四棱柱,即长方体柱,所述柔性立柱5设有减重腔体,即所述柔性立柱5为壳体状,所述柔性立柱5与所述立柱滑台4连接的一端设有安装凸缘,所述安装凸缘与所述立柱滑台4通过紧固件连接。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侧底板2、中央底板I通过连接平板固定连接,所述侧底板2、中央底板I相拼接,所述侧底板2、中央底板I上均设有X轴横向调节安装孔。如图1至图2所示,所述导轨滑块机构3包括相配合形成移动副的导轨和工字形滑块,所述导轨设置在所述侧底板2上,所述工字形滑块的底面与所述导轨为移动副,所述工字形滑块的顶面与所述立柱滑台4的底面通过紧固件连接,采用工字形滑块有利于提高平移的稳定性。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柔性化的汽车软工装平台,采用柔性化平台,针对已往项目软工装需要占用较多资源的现状(如设计人员需求、设计及加工周期、加工成本等),进行优化设计,使得整个软工装平台具有更大的柔性兼容能力,以达到资源重复利用、节约制造成本、缩短项目开发周期的目的。此柔性化软工装平台如附图1所示,由于此平台的核心部件,也是加工周期、加工成本最集中的几个部件(如中央底板K侧底板2、柔性立柱5等)都设计成模块化的柔性孔系结构,使得这些安装基础部件可以很方便的重复使用(只需在新的定位单元和安装基础部件之间增加新的过渡底板11即可实现连接)。此柔性安装平台能实现定位单元的3向位置调整(X\Y\Z轴向)。通过中央底板1、侧底板2、柔性立柱5上的柔性孔系,只需更改相应的过渡底板11即可对夹具10的安装位置进行X向,Z向调节;通过驱动气缸8进行行程控制,到位检测传感器6和锁紧机构9进行Y向调节。从而实现了不同车型在此平台上的基础公用,使得该平台能够在不同项目中重复使用。此柔性安装平台的结构如图1所示,初始设计的底板长度为4米,其柔性长度可满足车长2米-5米的车型,包括了五菱车系中现有的所有车型及后续开发的车型。目前在多个项目中应用并得到验证,满足设计要求。如图2中所示为柔性化平台在某一车型中的运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柔性化的汽车软工装平台的工作原理为:装载分总成零件后,驱动气缸8推动立柱滑台4在滑轨上沿Y轴纵向平移,顶住限位装置12,由到位检测传感器6检测立柱滑台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柔性化的汽车软工装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侧底板和中央底板,所述侧底板设置在所述中央底板的侧边,所述侧底板上设有立柱滑台和驱动气缸,所述立柱滑台与所述侧底板之间通过导轨滑块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气缸与所述立柱滑台连接,所述立柱滑台上设有柔性立柱,所述柔性立柱上设有至少二个Z轴垂直调节安装孔,所述柔性立柱通过所述Z轴垂直调节安装孔连接有夹具,所述夹具连接有过渡底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军蔚,彭羿,姚祥林,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