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77653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4 16: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电池。电池(1)具备:电池壳体(10),该电池壳体(10)由壳体主体部件(11)以及具有贯通孔(12H)的壳体盖部件(12)构成;与贯通孔(12H)卡合的铆钉(60);以及密封垫(70),在壳体盖部件(12)的周缘外表面(13c)与铆钉(60)的外凸缘部(52)之间夹装有密封垫(70),气密地密封贯通孔(12H)。壳体盖部件(12)具有如下形态:在使自身的周缘部(12r)与壳体主体部件(11)的开口缘部(11f)结合后的状态下,周缘外表面(13c)位于相比周缘部(12r)以及开口缘部(11f)靠沿着贯通孔(12H)的轴线(AX)朝向外侧的轴线外侧方向(HO)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电池。电池(1)具备:电池壳体(10),该电池壳体(10)由壳体主体部件(11)以及具有贯通孔(12H)的壳体盖部件(12)构成;与贯通孔(12H)卡合的铆钉(60);以及密封垫(70),在壳体盖部件(12)的周缘外表面(13c)与铆钉(60)的外凸缘部(52)之间夹装有密封垫(70),气密地密封贯通孔(12H)。壳体盖部件(12)具有如下形态:在使自身的周缘部(12r)与壳体主体部件(11)的开口缘部(11f)结合后的状态下,周缘外表面(13c)位于相比周缘部(12r)以及开口缘部(11f)靠沿着贯通孔(12H)的轴线(AX)朝向外侧的轴线外侧方向(HO)的位置。【专利说明】电池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该电池具备具有贯通孔的电池壳体,并使用铆钉以及密封垫气密地密封电池壳体的贯通孔。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如下的电池,该电池具备设置有用于注入电解液的注液孔等贯通孔的电池壳体,且将电池壳体的贯通孔气密地密封。进而,提出有作为密封该贯通孔的密封构造而使用各种构造的电池。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如下的密闭型电池:在密封部件的卡合凸缘与注液孔(贯通孔)的周围外表面之间夹装密封材料,并且使用盲铆钉作为密封部件。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 - 229118号公报但是,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密闭型电池中,电池壳体的盖体形成为在底面的周围具有阶梯部和大径连接筒部的带阶梯的碗状,形成有注液孔的底面比其周围低。因此,无法从电池壳体的外侧(侧面方向)适当地掌握被夹在盲铆钉的卡合凸缘与注液孔的周围外表面之间的密封材料的状态。并且,即便电池壳体的盖体为平面形状,当利用焊接等而用盖体对壳体主体的开口部进行封口时,由于壳体主体和盖体的接合部分具有高度,因此还是难以从电池壳体的外侧(侧面方向)适当地掌握密封材料的状态。因而,存在即便盲铆钉的按压不足或者过大,也无法从电池壳体的外侧判定该情况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种现状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从电池壳体的外侧掌握对电池壳体的贯通孔进行密封的密封垫的状态的电池。在一个技术方案中,提供一种电池,上述电池具备:电池壳体,该电池壳体由壳体主体部件和壳体盖部件构成,上述壳体主体部件具有开口,且包括形成上述开口的开口缘部,上述壳体盖部件具有贯通自身的贯通孔,上述壳体盖部件使自身的周缘部与上述壳体主体部件的上述开口缘部结合,从而对上述开口进行封口 ;铆钉,该铆钉与上述贯通孔卡合,且具有轴部以及外凸缘部,上述轴部插通于上述贯通孔,上述外凸缘部在上述电池壳体的外侧与上述轴部相连,且直径大于上述轴部的直径;以及密封垫,该密封垫呈环状,由热塑性树脂或橡胶状弹性体形成,上述密封垫夹装在上述壳体盖部件的朝向上述电池壳体的外侧的外表面中的位于上述贯通孔的周缘的周缘外表面、与上述铆钉的上述外凸缘部之间,并与上述周缘外表面和上述外凸缘部密接,从而将上述贯通孔气密地密封,其中,上述壳体盖部件具有如下形态:在使自身的上述周缘部与上述壳体主体部件的上述开口缘部结合后的状态下,上述周缘外表面位于相比上述周缘部以及上述开口缘部靠沿着上述贯通孔的轴线朝向外侧的轴线外侧方向的位置。对于该电池,在壳体盖部件具有贯通孔,在壳体盖部件的朝向电池壳体的外侧的外表面中的位于贯通孔的周缘的周缘外表面、与同贯通孔卡合的铆钉的外凸缘部之间,夹装有与上述周缘外表面和上述外凸缘部密接的密封垫,从而将贯通孔气密地密封。进而,在该电池中,壳体盖部件具有如下形态:在使自身的周缘部与壳体主体部件的开口缘部结合后的状态下,周缘外表面位于相比自身的周缘部以及壳体主体部件的开口缘部靠轴线外侧方向的位置。由于该电池具有这样的形态,因此,能够不受壳体盖部件的周缘部、壳体主体部件的开口缘部妨碍地从电池壳体的外侧掌握对贯通孔进行密封的密封垫的状态。另外,用于进行密封的铆钉包括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盲铆钉。并且,作为密封垫的材质,可举出PFA (四氟乙烯一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等热塑性树脂、EPDM (三元乙丙橡胶)等橡胶状弹性体。此外,在上述电池中,也可以构成为,将当从相比上述电池壳体靠上述轴线的径向外侧的位置朝向上述轴线的径向内侧观察上述电池壳体时,能够目视确认处于夹装在上述周缘外表面与上述外凸缘部之间的状态的上述密封垫的外周面中的、与上述周缘外表面接触的端缘即外表面侧端缘的位置设定为第一位置,将当从相比上述电池壳体靠上述轴线的径向外侧、与上述第一位置在上述轴线的周方向上位于相同的角度位置、且相比上述第一位置靠上述轴线外侧方向的位置,朝向上述轴线的径向内侧观察上述电池壳体时,能够目视确认处于夹装在上述周缘外表面与上述外凸缘部之间的状态的上述密封垫的上述外周面中的、与上述外凸缘部接触的端缘即外凸缘部侧端缘的位置设定为第二位置,上述电池壳体的上述壳体主体部件和上述壳体盖部件、以及上述铆钉的上述外凸缘部形成为存在上述第一位置以及上述第二位置的形态。在该电池中,电池壳体的壳体主体部件和壳体盖部件、以及铆钉的外凸缘部构成为如下形态:当从位于相比电池壳体靠轴线的径向外侧的位置的第一位置朝向轴线的径向内侧观察电池壳体时,能够目视确认密封垫的外表面侧端缘。进而,构成为如下形态:当从位于相比电池壳体靠轴线的径向外侧、与第一位置在轴线的周方向上位于相同的角度位置、且相比第一位置靠轴线外侧方向的位置的第二位置,朝向轴线的径向内侧观察电池壳体时,能够目视确认密封垫的外凸缘部侧端缘。由于该电池构成为上述形态,因此,例如不会受壳体主体部件的开口缘部的存在、壳体主体部件与壳体盖部件的接合部位处的熔融部位的隆起等影响,能够从电池壳体的外侧适当地检测外凸缘部侧端缘以及外表面侧端缘的轴线方向的位置、或者二者之间的位置关系。由此,能够容易地确认处于夹装在壳体盖部件的周缘外表面和铆钉的外凸缘部之间的状态的密封垫的厚度、即密封垫的压缩状态,因此能够得到一种能够容易地确认使用铆钉以及密封垫进行的密封是否合适的电池。并且,作为能够从第一位置目视确认外表面侧端缘、以及能够从第二位置目视确认外凸缘部侧端缘的壳体主体部件以及壳体盖部件的形态,例如使壳体盖部件中的相比包括周缘部在内的周缘外表面靠外侧的部位、以及壳体主体部件中的开口缘部的轴线方向位置,在贯通孔的轴线的周方向的至少任一角度位置上位于相比周缘外表面靠与轴线外侧方向相反的方向(轴线内侧方向)的位置。此外,与此同时,也可举出如下形态:在壳体盖部件中的位于周缘外表面与周缘部之间的中间部位中的、上述的周方向上的角度位置,不设置端子部件等其他部件、或者即便设置也使其轴线方向位置位于相比壳体盖部件的周缘外表面靠轴线内侧方向的位置。并且,作为铆钉的外凸缘部的形态,例如可举出如下形态:将外凸缘部遍及整周形成为与密封垫的外凸缘部侧端缘相同直径的形态;或者是虽然在外凸缘部的整周或者一部分具有位于相比密封垫的外凸缘部侧端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部位,但该部位在周方向上的任一处都位于相比外凸缘部侧端缘靠轴线外侧方向的位置的形态。此外,在上述的电池中,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壳体盖部件的上述周缘外表面是与上述轴线正交的平坦的面,上述铆钉的上述外凸缘部中的与上述周缘外表面对置的外凸缘部内侧面包括与上述密封垫抵接的抵接部,上述外凸缘部内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具备:电池壳体,该电池壳体由壳体主体部件和壳体盖部件构成,所述壳体主体部件具有开口,且包括形成所述开口的开口缘部,所述壳体盖部件具有贯通自身的贯通孔,所述壳体盖部件使自身的周缘部与所述壳体主体部件的所述开口缘部结合,从而对所述开口进行封口;铆钉,该铆钉与所述贯通孔卡合,且具有轴部以及外凸缘部,所述轴部插通于所述贯通孔,所述外凸缘部在所述电池壳体的外侧与所述轴部相连,且直径大于所述轴部的直径;以及密封垫,该密封垫呈环状,由热塑性树脂或橡胶状弹性体形成,所述密封垫夹装在所述壳体盖部件的朝向所述电池壳体的外侧的外表面中的位于所述贯通孔的周缘的周缘外表面、与所述铆钉的所述外凸缘部之间,并与所述周缘外表面和所述外凸缘部密接,从而将所述贯通孔气密地密封,其中,所述壳体盖部件具有如下形态:在使自身的所述周缘部与所述壳体主体部件的所述开口缘部结合后的状态下,所述周缘外表面位于相比所述周缘部以及所述开口缘部靠沿着所述贯通孔的轴线朝向外侧的轴线外侧方向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山贵司草间和幸中山博之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