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陶为专利>正文

一种可以远程控制温度的碳膜电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061304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7 05:44
一种可以远程控制温度的碳膜电暖系统,包括:薄膜发热体、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金属膜电极、第二高分子绝缘薄膜、热传感器探头、信号控制器、电源部和热敏继电器。薄膜发热体设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的内表面,金属膜电极固定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上,金属膜电极与电源部连接,第二高分子绝缘薄膜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热压合连接,热传感器探头溶于第二高分子绝缘薄膜内,热传感器探头与信号控制器和电源部连接,信号控制器与电源部连接,热敏继电器设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外表面。采用碳膜取代传统的金属作为电暖系统的发热体,同时改变碳膜的配方,使碳膜发热体温度稳定;通过自动温控调节和终端调节两个方面进行控制,更加智能和安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可以远程控制温度的碳膜电暖系统,包括:薄膜发热体、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金属膜电极、第二高分子绝缘薄膜、热传感器探头、信号控制器、电源部和热敏继电器。薄膜发热体设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的内表面,金属膜电极固定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上,金属膜电极与电源部连接,第二高分子绝缘薄膜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热压合连接,热传感器探头溶于第二高分子绝缘薄膜内,热传感器探头与信号控制器和电源部连接,信号控制器与电源部连接,热敏继电器设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外表面。采用碳膜取代传统的金属作为电暖系统的发热体,同时改变碳膜的配方,使碳膜发热体温度稳定;通过自动温控调节和终端调节两个方面进行控制,更加智能和安全。【专利说明】—种可以远程控制温度的碳膜电暖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暖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可以远程控制温度的碳膜电暖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的电热制品是以金属丝通电后产生高温放热,热量以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形式向外扩散。这样会带来问题,一是耗能比较高,二是热损失比较大,对能源的浪费比较严重。目前以碳膜为电热材料的研发已经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电暖系统都尝试采用了这种技术。与金属丝相比,碳膜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碳的晶体结构特殊性——石墨晶体的混合结构形式,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产生电子离域,同时出现晶体空穴,造成原子实碰撞离域电子从一个原子到另一个原子之间不断重复跃迁的过程,这些过程都会产生能量释放,而释放的形式是远红外线辐射。使得碳膜电热材料一方面能耗更低、电能利用率更好,另一方面是产生的远红外线辐射对人体的优点更多,更健康。国家技术专利200420094472.X,公开了一种薄膜电热装置,也采用了碳膜作为电热膜,但是该技术并没有对碳膜的配方进行改进,同时也没有对整个电热装置的温控进行设计。碳丝可以通电发热这个现象是由爱迪生发现的,而在灯泡专利技术时,爱迪生并没有使用碳丝来制造长寿命的商品灯泡,而最终改用金属合金材料,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碳膜发热是一个很不稳定的过程,其对温度的控制需要时刻进行监控,因此使用碳膜发热却不设计温控装置是非常不合理和危险的,同时即使设计了温控装置,如果没办法对碳膜发热过程的稳定性进行改良,也不过是饮鸩止渴,无法根本上解决问题,保证产品安全。因此,本技术对碳膜的配方进行调整,同时添加新的元素,使碳混合物发热体更加稳定;同时设计多种控制形式,保证电暖系统的安全和节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远程控制温度的碳膜电暖系统,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一种可以远程控制温度的碳膜电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薄膜发热体、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金属膜电极、第二高分子绝缘薄膜、热传感器探头、信号控制器、电源部和热敏继电器,所述薄膜发热体设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的内表面,所述金属膜电极固定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上,所述金属膜电极与电源部连接,所述第二高分子绝缘薄膜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热压合连接,所述热传感器探头溶于第二高分子绝缘薄膜内,所述热传感器探头与信号控制器和电源部连接,所述信号控制器与电源部连接,所述热敏继电器设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外表面。所述薄膜发热体采用石墨、锆制成片状结构,所述薄膜发热体印刷或涂抹或喷涂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表面。进一步,所述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与第二高分子绝缘薄膜热压合连接,所述薄膜发热体和金属膜电极密封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与第二高分子绝缘薄膜之间,所述薄膜发热体和金属膜电极与热传感器探头电绝缘。进一步,所述信号控制器的输入端与热传感器探头的输出端连接,热传感器探头将温度信息转换成电信号传输给信号控制器,所述信号控制器的输入端与移动终端连接,通过移动终端向信号控制器传输信号指令。进一步,所述电源部包括:数据处理芯片、调节器、电源开关和控制器,所述数据处理芯片的输入端与热传感器探头和信号控制器连接,所述数据处理芯片的输出端与调节器和电源开关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电源开关的输出端与金属膜电极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与数据处理芯片的输入端连接。 进一步,所述热敏继电器与电源开关连接,热敏继电器对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表面温度进行限制,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表面温度过高后热敏继电器通过电源开关切断供电。进一步,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手机、PDA或平板电脑设备,通过以上终端向信号控制器发送信号指令,远程对电暖系统进行温度调节和开关操作。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通过对薄膜发热体的配方结构进行改良,同时添加稀土元素锆,使碳混合物发热体更加稳定,能量释放也有所增加。2、增设热传感器探头在绝缘保护层中,通过热传感器探头采集温度信息,通过控制器在数据处理芯片中预设温度调节数据,根据热传感器探头发送的温度数据进行智能调节;增设信号控制器,通过移动终端发送命令至信号控制器可以对整个系统进行远程控制;增设热敏继电器,保证温度过高后会自动断电。通过三重控制模式,保证了发热与节能的最完美的平衡状态,同时保证了电暖系统的运行安全。【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运行流程图。附图标记:薄膜发热体100、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200、金属膜电极300、第二高分子绝缘薄膜400、热传感器探头500、信号控制器600和热敏继电器800。电源部700、数据处理芯片710、调节器720、电源开关730和控制器740。【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的运行流程图。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可以远程控制温度的碳膜电暖系统,包括:薄膜发热体100、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200、金属膜电极300、第二高分子绝缘薄膜400、热传感器探头500、信号控制器600、电源部700和热敏继电器800,薄膜发热体100设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200的内表面,金属膜电极300固定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200上,金属膜电极300与电源部700连接,第二高分子绝缘薄膜400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200热压合连接,热传感器探头500溶于第二高分子绝缘薄膜400内,热传感器探头500与信号控制器600和电源部700连接,信号控制器600与电源部700连接,热敏继电器800设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200外表面。在本技术的一种实施例中,按照质量份数计,薄膜发热体100的配方为石墨100?150,二氧化钛5?100。在本技术的另一种实施例中,按照质量份数计,薄膜发热体100的配方包括:石墨100?150,二氧化钛5?100,二氧化锰3?50,三氧化二铁8?150,三氧化二锑I?150,氧化锆I?10,甲基硅油0.1?50。薄膜发热体100采用石墨晶体的混合结构形式,石墨晶体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产生电子离域,同时出现晶体空穴,造成原子实碰撞离域电子从一个原子到另一个原子之间不断重复跃迁的过程,这些过程都会产生能量释放,而释放的形式是远红外线辐射。与传统技术相比,本技术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通过碳原子实以及离域电子微粒的排斥或者吸引以及碰撞,释放出能量,比金属通电红热所释放的热量更柔和、更均匀、更节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以远程控制温度的碳膜电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薄膜发热体(100)、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200)、金属膜电极(300)、第二高分子绝缘薄膜(400)、热传感器探头(500)、信号控制器(600)、电源部(700)和热敏继电器(800),所述薄膜发热体(100)设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200)的内表面,所述金属膜电极(300)固定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200)上,所述金属膜电极(300)与电源部(700)连接,所述第二高分子绝缘薄膜(400)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200)热压合连接,所述热传感器探头(500)溶于第二高分子绝缘薄膜(400)内,所述热传感器探头(500)与信号控制器(600)和电源部(700)连接,所述信号控制器(600)与电源部(700)连接,所述热敏继电器(800)设于第一高分子绝缘薄膜(200)外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为
申请(专利权)人:陶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