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水泥土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0050986 阅读:2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5 21:44
一种新型水泥土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基坑采用一排新型水泥土地下连续墙结合一道钢筋混凝土水平内支撑共同形成支护结构;坑内电梯井深浅坑采用土钉支护,坑外不降水,基坑内外采用自流深井降水。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对外围土体的支护效果及止水效果均好于同类施工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深基坑支护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水泥土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发展迅速,高楼大厦林立而起,各大城市的地铁建设也如火如荼的进行,深基坑已经广泛出现于现在各类建筑工程中,然而深基坑的围护施工难度却也凸显出来。深基坑尤其是超深基坑的传统围护施工在城墙深度和城墙均匀度、连续性上等都已经不能满足工程中的高难度施工要求。超深基坑的围护施工遭遇了施工瓶颈。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满足高难度的施工要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水泥土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法,其具有刚度和止水效果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基坑采用一排新型水泥土地下连续墙结合一道钢筋混凝土水平内支撑共同形成支护结构;坑内电梯井深浅坑采用土钉支护,坑外不降水,基坑内外采用自流深井降水。上述方法中围护桩墙水泥采用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入量为20%,水灰比为1.5,水泥土搅拌桩养护期限不少于28d,待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1.2 MPa时方可开挖基坑。上述方法中插入墙中的型钢采用H700×300×13×24,H型钢穿过压顶梁并高出压顶梁0.5m,H型钢在本工法墙体中的水平间距为1200 m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对外围土体的支护效果及止水效果均好于同类工法。附图说明图1 基坑平面及监控点布置示意图;图2 CX4土体位移曲线图;图3CX9土体位移曲线图;图4维护墙外水位变化曲线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工法的效果。1工程实例拟建工程为杭州市下沙镇智格村一栋商业综合用房,位于该村迎宾路南侧,占地面积为9028.74 m2,地上总建筑面积约58966 m2,地下总建筑面积约9420m2,为整体地下室一层,深度约为5m。本工程为商业综合用房,建筑主楼高19~28层,设3层裙房,采用框架剪为墙结构,柱下最大轴力约22 000 KN,拟采用桩基础。本工程+0.000标高相当于绝对标高6.500 m,自然地坪绝对标高5.900m,相对标高-0.600m,基坑面积约8 523m2,整个基坑周长约365m,设计开挖深度为7.12m,7.90m和8.55 m,局部深坑的开挖深度为11.1 m。地下室外墙距离用地红线最小距离,东侧为0.224 m,西侧为0.209m,南侧1.4m,北侧3.4m。1.1  场地地层结构及特征    根据本工程特点,围护桩的设计深度为-20.000m,依据自然地坪标高和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显示应处于③—2~④-4层区域,该范围土层均为砂质粉土,各层厚度为:③-2层厚4.40~7.40m,④-1层厚7.60~10.30m,④-2层厚0.60~2.10m,④-3层厚2.20~4.70m,④-4层厚5.60~8.60m。1.2  场区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地下水主要为浅层孔隙水和深部基岩裂隙水。前侧孔隙潜水埋藏浅,连续分布。场地潜水含水层属弱透水层,总体水量较丰富。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侧向径流补给缓慢,排泄以垂直蒸发为主。水位受季节影响明显,水位动态变化较大,丰水期水位接近地表。深部基岩裂隙水水量贫乏,水质好。勘探期间地下水实测埋深为1.00~1.50 m之间,年水位变幅约为2.0 m。1.3  基坑围护设计方案本基坑平面总体呈规则矩形,大约为98.80 m×84.00m(图1)。基坑设计挖深为7.12m,7.90m和8.55m,局部深坑的开挖深度为11.1 m。    本基坑采用1排本专利技术工法(TRD工法),局部柱列式地下连续墙工法(SMW工法),图1中虚线部分,围护墙结合1道钢筋混凝土水平内支撑共同形成支护结构:坑内电梯井深浅坑采用土钉支护,坑外不降水,基坑内外采用自流深井降水。    围护桩墙水泥采用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入量为20%,水灰比为1.5,水泥土搅拌桩养护期限不少于28d,待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1.2 MPa时方可开挖基坑。    本工程围护桩墙的东、南、西段采用本工法,墙体深度分别为:18.4m,19.4m,19.4m,各段桩墙的厚度均为850 mm。北段桩墙采用SMW工法,三轴搅袢水泥土桩的直径为850 mm,桩距600 mm,墙体深度为18.4m。    插入墙中的型钢采用H700×300×13×24,H型钢穿过压顶梁并高出压顶梁0.5m。H型钢在TRD工法墙体中的水平间距为1200 mm,在SMW工法墙体中采用隔一插一,间距也为1200 mm。H型钢插入深度东、南、西、北各段墙中分别为14.4m,15.15m,13.5m,13.5m。1.4基坑围护监测点布置方案    根据本工程具体情况,设计布置了测斜孔、水位孔、钢筋轴力计和周边环境沉降点,对以下各方面进行监测:    (1)深层土体位移监测:共布置9个测斜子L(CX1~CX9);    (2)地下水位监测:共布置21个水位监测孔(SW1~SW21),其中SW14~SW21为坑内水位孔;    (3)支撑轴力监测,共布置6组监测点(GJ1~GJ6);    (4)周边环境沉降监测,布置12个监测点;    (5)基坑周边裂缝观测。2 TRD工法桩墙支护效果分析2.1  深层土体位移监测结果    图2和图3分别为测斜孔4 (CX4)和9(CX9)在基坑开挖和地下室施工阶段的位移监测结果。如图1所示,CX4位于基坑南侧TRD工法围护墙中央附近,CX9位于基坑北侧SMW工法围护堵中间偏西位置。    本工程从2009年11月中旬开始开挖,2010年1月底挖到坑底,2010年4月初地下室施工完成,历时约5个月。为使土体位移曲线表达清楚,图中只画出每个月的一条代表性监测曲线。本项目测斜孔的位置离围护墙距离约0.5 m,所以测斜孔处土体的位移并不是围护墙的实际位移,但由于距离较小,基本上可以反映围护墙的位移情况。因此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开挖到坑底以前,无论是TRD工法围护墙还是SMW工法围护墙附近的土体位移随时间的增量均不大,3个月的最大水平位移仅7 mm左右,且土体位移随深度的变化也不大,说明此时两种工法的围护墙支护效果均较好。    当基坑开挖到设计标高后的第一个月,TRD工法围护墙体的水平位移增加较快,在深度为3.5~4.0m处水平位移增大约10 mm,在设置混凝土支撑的位置(深度约2.0 m处)同样有较大的水平位移(约8 mm);而SMW工法围护墙的位移增量略小,在深度为7.0~8.5 m处增大约8 mm,但在混凝土水平支撑处的位移几乎没有变化。在随后地下室施工的近两个月中,TRD工法围护墙体的水平位移在测量深度范围内持续增大,但其增加速率不大,水平位移最大值(约24 mm)在报警值(40 mm)范围内。而SMW工法围护墙的水平位移在随后的一个月中变化较大,在9m深处位移增加约14 mm,而在混凝土支撑处产生负位移约11 mm,在最后近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水泥土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基坑采用一排新型水泥土地下连续墙结合一道钢筋混凝土水平内支撑共同形成支护结构;坑内电梯井深浅坑采用土钉支护,坑外不降水,基坑内外采用自流深井降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水泥土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基坑采用一排新型水泥土地下连续墙结合一道钢筋混凝土水平内支撑共同形成支护结构;坑内电梯井深浅坑采用土钉支护,坑外不降水,基坑内外采用自流深井降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水泥土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围护桩墙水泥采用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掺入量为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健秦瑛王晓颖王惠琴贾亮杨先伟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广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