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050837 阅读:1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5 21:34
一种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该装置设有旋转机构(10)及与之连接的控制机构(20),所述旋转机构(10)设置在针织机机台中央,旋转机构(10)上连接有第一喷气除尘装置(31)、第二喷气除尘装置(32),所述旋转机构(10)为正反向旋转机构,其在所述控制机构(20)控制下以设定的时间、角度或转动圈数交替进行正转或反转,并带动喷气除尘装置(30)同步转动,对机台(100)的进行旋转式除尘。该除尘装置可交替进行正向或反向旋转,使得附着在机台上的纱毛和粉尘在双向的喷气交替作用下被彻底清除,且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纺织用圆筒针织机的除尘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交替作正向或反向转动,因而可高效清除针织机粉尘的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
技术介绍
在纺织行业中使用着各种类型的针织机,其在织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纱毛,且纺织原料表面附着的纱毛也会在织造过程中散落,不断产生的纱毛如不及时清理,将会堆积在机器的针槽、送纱器、纱嘴等许多部位及布料表面而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行,并造成加工布料的次点增多,而且也会污染针织机及周围环境,并对工人的健康造成影响。对于机台表面及纺织原料表面的除尘,现有针织机普遍采用多台风扇除尘方式,即在一个旋转的环形框架上的不同位置间隔地装设有多台风扇,当环形框架旋转时,每台风扇只在特定的圆周内做二维旋转。这种二维旋转的除尘方式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这类装置的除尘风扇多达6~8台,不仅占用了机台上方的大量空间,显得杂乱无章,且运行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噪音,并消耗了较多的电能。且由于不可能布设更多的风扇,而形成一些除尘死角,影响了除尘效果和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交替进行正向或反向旋转,使得附着在机台上的纱毛和粉尘在双向的喷气交替作用下被彻底清除,且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可对整个机台的需除尘部位进行除尘的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该装置设有旋转机构及与之连接的控制机构,所述旋转机构设置在针织机机台中央,旋转机构上连接有第一喷气除尘装置、第二喷气除尘装置,所述旋转机构为正反向旋转机构,其在所述控制机构控制下以设定的时间、角度或转动圈数交替进行正转或反转,并带动喷气除尘装置同步转动,对机台的进行旋转式除尘。旋转机构包括电机、电机支架、立柱、轴套、第一齿轮组、第二齿轮组及旋转体,所述电机为可正反转电机,其固定在电机支架上,所述轴套固定于机台中央的立柱上,在轴套上端面设有第一进气口及第二进气口,所述电机支架固定在轴套上,所述第一齿轮组置在旋转体上端,并与电机及第一喷气除尘装置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组设置在旋转体下端,并与第二喷气除尘装置连接,旋转体设于第一齿轮组、第二齿轮组之间。第一齿轮组包括第一主动齿轮与之啮合的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一主动齿轮为小齿轮,其装在电机的电机轴上,第一从动齿轮为大齿轮,其固定在旋转体的顶部;所述第二齿轮组包括两个第二主动齿轮、与两个第二主动齿轮啮合的固定齿轮及固定在所述旋转体外侧的第一连接座、第二连接座,所述第二主动齿轮为小齿轮,它们分别装在第一连接座、第二连接座的底部;固定齿轮为大齿轮,其置于旋转体下部,并与立柱固接。旋转体包括筒体、上轴承及下轴承,在筒体内壁的中部形成有内凸的环形凸台,筒体上设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筒体通过装在凸台上下两侧的上轴承及下轴承与轴套形成可转动连接。第一喷气除尘装置包括第一气体通道、第一出气口及第一喷气管,所述第一气体通道由旋转体的筒体内壁上向内凹进所形成的第一环形气腔和由轴套上部的第一进气口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一环形气腔连通的第一气孔构成,筒体上设有与第一出气口和第一环形气腔连通的第二气孔,在第一出气口上连接有延伸至机台的除尘部位的第一喷气管。第二喷气除尘装置包括第二气体通道、第二出气口及第二喷气管,所述第二气体通道由旋转体的筒体内壁上向内凹进,且位置低于或高于所述第一环形气腔而形成的第二环形气腔和由轴套上部的第二进气口向下延伸并与所述第二环形气腔连通的第三气孔构成,筒体上设有与第二出气口和第二环形气腔连通的第四气孔,在第二出气口上连接有延伸至机台的除尘部位的第二喷气管。在第一环形气腔的上下两侧和第二环形气腔的上侧分别装有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且在第二环形气腔的下侧装有第三密封圈,对环形气腔与气孔的结合部位进行密封。控制机构为微处理器,其与旋转机构的电机相连接,控制电机按设定的时间、角度或转动圈数交替进行正转或反转。本专利技术的贡献在于,它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装置的旋转机构可通过控制机构按设定的方式交替地进行顺时针(正向)和反向(逆时针)旋转,并同时向机台的除尘部位喷气,使得向某一方向旋转除尘时未被清除的粉尘在反向旋转时被彻底清除,因而有利于机台的针槽、送纱器、纱嘴等部位的纱毛及灰尘的清理,且不留死角,极大地提高了除尘效率,并可有效保证纺织品质量。该装置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使机台上方更加整洁,且运行平稳,无噪音。【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部件分解立体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旋转机构结构剖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旋转机构转动至某一位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旋转机构转动至另一位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列实施例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对本专利技术不构成任何限制。参阅图1~图3,本专利技术的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包括旋转机构10、控制机构20、第一喷气除尘装置31及第二喷气除尘装置32。如图1~图4所示,所述旋转机构10包括电机11、电机支架12、立柱13、轴套14、第一齿轮组15、第二齿轮组16及旋转体17。所述电机11为可正反转电机,其固定在电机支架12上,本实施例中,电机支架12由连接环121和与之一体的连接板122构成,连接板122上设有连接孔1221。所述连接环121套接在旋转机构30上部的轴套14上,并用螺钉与轴套14固定。电机11用螺钉固定在连接板122上,电机轴111穿过连接板122的连接孔1221延伸到连接板下部。所述立柱13由不锈钢管制成,其竖直固定在机台100中央,该立柱13上固定有轴套14。如图4所示,该轴套14上端设有与旋转体的筒体171的上部内孔相对应的外凸的环形边沿143,在轴套上端面设有两个凸出的第一进气口141及第二进气口142,在轴套侧壁上设有由轴套上部的第一进气口141向下延伸至第一环形气腔1714的轴向的第一气孔113。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口141及第二进气口142为管接头,其螺纹连接于轴套上端面上,其凸出部分用于套接进气软管。该第一进气口141及第二进气口142与轴套内部的第一气体通道311及第二气体通道321相连通。所述轴套14套接于所述立柱13上,并用螺钉与立柱固定。所述第一齿轮组15由第一主动齿轮151及与之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设
有旋转机构(10)及与之连接的控制机构(20),所述旋转机构(10)设置
在针织机机台中央,旋转机构(10)上连接有第一喷气除尘装置(31)、第
二喷气除尘装置(32),所述旋转机构(10)为正反向旋转机构,其在所述
控制机构(20)控制下以设定的时间、角度或转动圈数交替进行正转或反
转,并带动喷气除尘装置(30)同步转动,对机台(100)的进行旋转式除
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其特征
在于,所述旋转机构(10)包括电机(11)、电机支架(12)、立柱(13)、
轴套(14)、第一齿轮组(15)、第二齿轮组(16)及旋转体(17),所述
电机(11)为可正反转电机,其固定在电机支架(12)上,所述轴套(14)
固定于机台(100)中央的立柱(10)上,在轴套(14)上端面设有第一进
气口(141)及第二进气口(142),所述电机支架(12)固定在轴套(14)
上,所述第一齿轮组(15)设置在旋转体(17)上端,并与电机(11)及
第一喷气除尘装置(31)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组(32)设置在旋转体(17)
下端,并与第二喷气除尘装置(32)连接,旋转体(17)设于第一齿轮组
(31)、第二齿轮组(32)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其特征
在于,所述第一齿轮组(15)包括第一主动齿轮(151)与之啮合的第一从
动齿轮(152),所述第一主动齿轮(151)为小齿轮,其装在电机(11)的
电机轴(111)上,第一从动齿轮(152)为大齿轮,其固定在旋转体(17)
的顶部;所述第二齿轮组(16)包括两个第二主动齿轮(161、162)、与两
个第二主动齿轮啮合的固定齿轮(163)及固定在所述旋转体(17)外侧的
第一连接座(164)、第二连接座(165),所述第二主动齿轮(161、162)

\t为小齿轮,它们分别装在第一连接座(164)、第二连接座(165)的底部;
固定齿轮(163)为大齿轮,其置于旋转体(17)下部,并与立柱(13)固
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正反向旋转的针织机喷气除尘装置,其特征
在于,所述旋转体(17)包括筒体(171)、上轴承(172)及下轴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德泉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万达利针织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