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26571 阅读:1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09 2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离器,用于解决现有分离器体积大,分离效果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筒体,设置在筒体上的进料口、出气口、出液口和排砂口,排砂口位于筒体的下端,筒体内设有气体上升管,气体上升管与位于筒体上端的出气口连通,气体上升管的外壁设有沿气体上升管外壁螺旋向下的螺旋引导板,气体上升管外壁、螺旋引导板和筒体内壁一起构成与进料口连通的旋流通道;出液口位于排砂口的上方,出液口配设有排液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分离效果好的特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分离器,用于解决现有分离器体积大,分离效果差的问题。本技术包括筒体,设置在筒体上的进料口、出气口、出液口和排砂口,排砂口位于筒体的下端,筒体内设有气体上升管,气体上升管与位于筒体上端的出气口连通,气体上升管的外壁设有沿气体上升管外壁螺旋向下的螺旋引导板,气体上升管外壁、螺旋引导板和筒体内壁一起构成与进料口连通的旋流通道;出液口位于排砂口的上方,出液口配设有排液阀。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分离效果好的特点。【专利说明】一种分离器
本技术属于油气田开采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分离油气田开采出来气(天然气为主)、液(石油、气田水)、固(砂子)的分离器。
技术介绍
在石油天然气开采中,从油气田生产出来的石油都含带有一定的水和少量的砂粒。一般的单井生产处理流程是,首先将砂粒等杂质分离除去,然后将气、液分离。再将气、液混合输送到集输站或处理厂做进一步分离、净化等处理。目前对于气、液、固三相分离的装置较多,例如申请号为200420112780.0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油一 7jC—砂旋流三相分离装置,它是利用旋流分离机构的组合来实现油水砂的液固分离目的,该装置是依次将液固旋流分离器和液液旋流分离器通过管线串联相接,并在各自相应的出口处设置出液口和出砂口。该油一水一砂旋流三相分离装置以及这种类似的分离装置采用的相互独立的装置一起来实现三相分离,导致设备功能单一、体积大、效率低、控制系统复杂,各个设置之间的协调工作困难,并且存在着排砂困难的问题。申请号为200820026852.8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原油三相分离器,在筒体的两端通过封头组成一个封闭的罐体,在罐体内部通过稳流挡板和隔断板隔离出进料室、沉降室和油室、水室,在进料室的上方筒体上设置进料斗气体分离器,在沉降室内设置加热器,沉降室下部设置“L”形溢水管,该溢水管向上部分引入到水室内,在油室的上部通过漂油挡板与沉降室连通,在水室和油室的下部分别设置出水口和出油口,在筒体顶部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放空阀、排气口、气体分离器,筒体底部设置排污口、集砂收集器、分层取样口,其中进料气体分离器包括进液口,向下延伸到进料室的进液管、以及顶部与气体分离器连接的导气管,在油室和水室内分别装置液面检测装置,在出水口和出油口上分别装有调节阀;在溢流管接入室的上端口设置水位调节器,该调节器被固定在其上方的筒体上。该三相分离器是现有油气田中普遍采用的分离装置,该三相分离器以及与该三相分离器类似的装置同样存在在体积设备大、各部件之间的协调困难,并且油气田产出的物质由于波动性(比如压力、流量)等较大,从而导致分离效果不稳定。申请号为200810094026.1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分离器,包括顶端带有对称切向入口管的分离筒,分离筒顶端面封闭,其内顶面中心位置固定有一个槌形体,此槌形体上部为倒锥形圆台形状的置顶锥,作为与分离器内顶面的连接端,下部则为空心的锥形圆台形状的扩张段,两部分之间以折流板分隔;分离筒底端面封闭,沿切线方向有一根排砂管,沿中心轴线方向开有一排排液管,此分离筒内底端由下向上依次固定连接空心圆柱状的排液段、开有集液孔的集液段以及脱气锥,其中,集液段与脱气锥均为锥形圆台形状,两者具有相同的锥角,排气管由脱气锥起,贯穿脱气锥、集液段以及排液段的中心部分后引出分离筒外,排液段的上端与集液段连通,下端与排液管连通;脱气锥、集液段以及排液段的中心轴线均与槌形体的中心轴线重合,且脱气锥的顶端面与折流板之间不相触。该分离器一体化程度较高,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出现固相(砂粒)经集液段上的集液孔随着液体一起排出,导致固液分离效果差;同时油气田产生出来的气液固(比如压力、流量)波动性较大,而集液段上的集液孔的尺寸固定不变,因此会出现不能有效的收集液体实现固液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分离器,用于油气田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的分离,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分离效果好的特点;同时能够在油气田产量波动性大的情况下有效的实现气、液、固之间的分离,分离稳定性高的特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分离器,包括筒体,设置在筒体上的进料口、出气口、出液口和排砂口,排砂口位于筒体的下端,其特征在于,筒体内设有气体上升管,气体上升管与位于筒体上端的出气口连通,气体上升管的外壁设有沿气体上升管外壁螺旋向下的螺旋引导板,气体上升管外壁、螺旋引导板和筒体内壁一起构成与进料口连通的旋流通道;出液口位于排砂口的上方,出液口配设有排液阀。进一步地,所述进料口切向设置在筒体上。进一步地,所述螺旋引导板与筒体内壁之间具有间隙。进一步地,所述排液阀为浮子平衡排液阀,所述浮子平衡排液阀包括浮子,所述浮子的下端连接有阀芯,所述阀芯与出液口配合。进一步地,所述阀芯与出液口配合的接触面呈锥形或者其它缩径汇聚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浮子的顶面呈锥形或者其他凸出曲面形。进一步地,所述浮子设有用于保持浮子内外压力平衡的通气孔。进一步地,所述的排砂口配设有冲砂嘴。进一步地,所述气体上升管与出气口之间还设有丝网捕雾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本技术的分离器,包括筒体,设置在筒体上的进料口、出气口、出液口和排砂口,排砂口设置在筒体的下端,筒体内设有气体上升管,气体上升管与位于筒体上端的出气口连通,气体上升管的外壁设有沿气体上升管外壁螺旋向下的螺旋引导板,气体上升管外壁、螺旋引导板和筒体内壁一起构成与进料口连通的旋流通道;出液口位于排砂口的上方,出液口配设有排液阀。当混合在一起的气液固从切向进料口进入筒体,在螺旋引导板的引导作用下,沿着旋流通道下旋,由于液体和固体的密度较大,因此紧贴着筒体内壁运动,而气体沿着靠近气体上升管运动;当出了旋流通道之后,气体进入气体上升管经出气口排出;而固体和液体继续下沉,在筒体的下端进行收集,实现气体与固液的分离,液面上升到达一定位置后排液阀开启,将液体从出液口排出;而砂子等固体杂物从筒体下端的排砂口排出,从而实现固液的分离。本技术的设备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分离效果好的特点。由于本技术的气体与固液分离之后,固液向下沉,当液体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排液阀打开才能将液体排出,因此当油气田排出的气液固混合物压力或者流量波动的时候,本技术也能够保证分离的稳定性。二、本技术的进料口切向设置在筒体上,提高本技术旋流的作用。三、本技术的螺旋引导板与筒体内壁之间具有间隙,当气液固混合物在旋流通道旋流的时候,密度较大的液体带着砂粒被甩在筒壁上沿着间隙下落,能够及时的将一部分固液与气体分离,从而提高分离的效果。四、本技术的排液阀为浮子平衡排液阀,浮子平衡排液阀包括浮子,浮子的下端连接有阀芯,阀芯与出液口配合。当液面上升的时候,带动浮子一起向上运动,液面上升到一定位置的时候,浮子带动阀芯向上运动从而打开出液口进行排液。使得本技术无需附加动力及附加任何控制系统,实现自动、连续排液,确保了输出管路系统平稳性,使得本技术既降低了生产制作的成本又降低了经营管理的成本。且有效摒弃现有其它控制方式带给管路混输的段塞、水击、振动、噪声等等诸多问题。本技术特别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高阳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科宏石油天然气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