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22728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09 05: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导电端子及遮覆于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第一基部及自第一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对接面及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分别裸露于第一、第二对接面的接触部,所述第一壳体包围第一绝缘本体形成对接腔,上述对接部位于对接腔内,所述对接部自第二对接面向第一对接面凹设有收容部,该收容部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对接面位于不同平面的支撑面。对接部凹设有收容部,该收容部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形成良好的防呆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合,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导电端子及遮覆于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第一基部及自第一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对接面及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分别裸露于第一、第二对接面的接触部,所述第一壳体包围第一绝缘本体形成对接腔,上述对接部位于对接腔内,所述对接部自第二对接面向第一对接面凹设有收容部,该收容部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对接面位于不同平面的支撑面。对接部凹设有收容部,该收容部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形成良好的防呆功能。【专利说明】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合,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防呆功能的电连接器及其组口 O【
技术介绍
】 美国专利技术专利第US7674118号公开了一种能够传输高频差分信号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可用作数字设备或者个人计算机的内外部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舌板,所述对接舌板设有相对设置的两对接面,前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分别裸露于两对接面上,所述对接舌板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凸出部,该凸出部用于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防止不合适的电连接器的插接。然而,该凸出部均凸伸出电连接器的对接面,增加了对接舌板的厚度进而增加了电连接器的厚度,不利于电连接器的小型化发展。所以,希望提出一种新的方案以改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合,其具有防呆功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第一绝缘本体、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导电端子及遮覆于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壳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第一基部及自第一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对接面及第二对接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分别裸露于第一、第二对接面的接触部,所述第一壳体包围第一绝缘本体形成对接腔,上`述对接部位于对接腔内,所述对接部自第二对接面向第一对接面凹设有收容部,该收容部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对接面位于不同平面的支撑面。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技术方案为: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相互配接的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对接部,该对接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对接面与第二对接面及自第二对接面凹设的收容部,第一端子向前组装于第一绝缘本体且沿纵长方向排列于第一对接面,第二端子沿所述纵长方向排列于第二对接面;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第二绝缘本体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具有相对分离设置的第一舌部与第二舌部及位于第一舌部与第二舌部之间的插接槽,第二舌部凸设有延伸入插接槽且用以插接入第一连接器之收容部的凸伸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分别设置于第一舌部与第二舌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对接部凹设有收容部,该收容部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以达成良好的防呆功能。【【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组合之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前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合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5为第一连接器的部份分解图。图6为第一连接器的壳体自第一绝缘本体分离的部份立体分解图。图7为第二连接器的壳体自第二绝缘本体分离的部份立体分解图。图8为电连接器组合之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后的立体图。图9为图8所示电连接器组合沿A-A线的剖视图。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1000,其包括相互对接配合的第一连接器100及第二连接器200,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安装于电路板上。该第一连接器100可称为电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00可称为对接连接器。请参阅2图至图4,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1的接地件2、收容于第一绝缘本体1的第一导电端子及遮覆于第一绝缘本体1的第一壳体4,第一导电端子分别设置于接地件2的两侧。所述第一绝缘本体I包括第一绝缘体11、第二绝缘体12及收容第一、第二绝缘体11、12的座体13,第一、第二绝缘体11、12相互配合组装于一起后再组装固定于座体13,所述第一绝缘体11设有第一基部111及自第一基部111沿对接方向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12,第一绝缘体11于第一基部111与对接部112之间设置有连接两者的阻挡面110,所述基部111自其后端两侧向外向后延伸形成两个凸出部113,对接部112在垂直于对接方向的竖直方向上形成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对接面114及第二对接面115,第一对接面114形成有若干第一端子收容槽116,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16沿对接方向进一步贯穿第一基部111,第二对接面115于其前部形成有若干第二端子收容槽117。第一绝缘体11于其后部形成有位于第二端子收容槽117后方的收容空间118,收容空间118的形成使得对接部112上形成有台阶部119,所述收容空间118进一步设有收容槽道14,所述收容槽道14沿对接方向向前延伸至对接部112内且位于第一对接面114与第二对接面115之间。所述对接部112于第一对接面114凹设有收容槽15,收容槽15分别位于第一端子收容槽116两侧最外端,当第一连接器100与第二连接器200对接时,该收容槽15用于给第二连接器200的扣持结构让位。对接部112两侧设有自第二对接面115向第一对接面114凹设的收容部16,所述收容部16分布于第二端子收容槽117的两侧最外端,在与对接连接器对接时,该收容部16可以起到防呆的作用。所述收容部16内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对接面115位于不同平面的支撑面17。所述对接部112于其前端设有连接第一、第二对接面115,116的前端面及连接第一、第二对接面与前端面的两侧面,前述收容部16贯穿前端面及两侧面,在沿垂直于第一对接面的竖直方向上,所述收容部16与收容槽15堆叠设置。第二绝缘体12包括主体部121及自主体部后部两端向外延伸出的支撑部122,所述主体部121形成有沿纵长方向排列且沿所述竖直方向贯穿主体部121的穿孔123。主体部121于其后端面进一步凹设有若干固持槽124,所述主体部121自后部两端延伸有固持柱125,该固持柱125用将该电连接器安装于电路板。请参阅3图至图6,所述接地件2设有板状的第一基板21、自第一基板21前端向前延伸出的屏蔽臂22及自第一基板21后端对应于屏蔽臂22向后弯折延伸形成的连接部23,部份连接部进一步延伸有连接脚231,在本实施方式中,屏蔽臂22设有5个,其中第一、第三及第五个连接部23延伸有连接脚231,第二、第四个连接部23则未延伸有连接脚,前述屏蔽臂22位于同一平面。接地件2收容于收容空间118,所述屏蔽臂22自后向前插入相应的收容槽道14且位于第一、第二对接面114、115之间。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端子31、第二端子32及第一电源端子33。第一端子31包括用于信号传输的第一信号差分对端子31A及用于接地的第一接地端子31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特伦斯·F·李托杨安仁高千平徐国峻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