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棒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20866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09 0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光棒结构包括一导光棒及多个第一反射层。所述导光棒的一端具有一第一入光面。所述多个第一反射层以轴向串接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导光棒上,每一第一反射层自接近所述第一入光面的位置往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位置以由窄至宽的方式延伸形成。如此一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有效地改善因增加反射层宽度的缘故所导致的导光棒结构出现照明光线均匀性变差及导光棒的两端过亮的问题,从而提升导光棒结构所能提供的照明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导光棒结构包括一导光棒及多个第一反射层。所述导光棒的一端具有一第一入光面。所述多个第一反射层以轴向串接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导光棒上,每一第一反射层自接近所述第一入光面的位置往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位置以由窄至宽的方式延伸形成。如此一来,本专利技术可有效地改善因增加反射层宽度的缘故所导致的导光棒结构出现照明光线均匀性变差及导光棒的两端过亮的问题,从而提升导光棒结构所能提供的照明质量。【专利说明】导光棒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导光棒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多个反射层以宽度渐变的方式形成于导光棒上的导光棒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见用来照明的灯管设备使用荧光灯管作为发光光源,但是近年来为了符合环保及节能需求,由导光棒与设置于导光棒的两端上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Diode, LED)所组成的发光装置已逐渐取代荧光灯管,其发光设计主要是利用导光棒上的反射层反射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光线以从导光棒射出,反射层的相关设计可如图1及图2所示,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导光棒结构10的侧视图,图2为图1的导光棒结构10的前视图。由图1及图2可知,导光棒结构10包括一导光棒12及一反射层14。反射层14沿导光棒12的周缘轴向地延伸形成于导光棒12的底侧,用来反射导光棒12内的光线以从导光棒12射出,从而提供具有充足亮度的照明。然而,由图1及图2可知,导光棒结构10采用单一反射层14具有均匀宽度的设计,在此设计下,若是导光棒结构10进一步地采用增加反射层14的宽度以使反射层14对应导光棒12的圆心角度α随之变大(如大于90° )的设计以扩大其整体照明范围,则由于在导光棒12上的反射层面积也会相对应地增加,进而使得导光棒结构10出现照明光线均匀性变差及导光棒12的两端过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多个反射层以宽度渐变的方式形成于导光棒上的导光棒结构,以解决上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导光棒结构包括一导光棒及多个第一反射层。所述导光棒的一端具有一第一入光面。所述多个第一反射层以轴向串接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导光棒上,每一第一反射层自接近所述第一入光面的位置往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位置以由窄至宽的方式延伸形成。每一第一反射层的最大宽度对应所述导光棒的圆心角度可以大于90°。每一第一反射层的大小可以相同。所述导光棒的另一端可以具有一第二入光面,所述导光棒结构可以还包括多个第二反射层,其以轴向串接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导光棒上,每一第二反射层自接近所述第二入光面的位置往远离所述第二入光面的位置以由窄至宽的方式延伸形成。每一第二反射层的最大宽度对应所述导光棒的圆心角度可以大于90°。每一第二反射层的大小可以相同。所述导光棒结构可以还包括一中央反射层,其形成于对应所述导光棒的一中心点的位置上且连接于相对应的第一反射层及第二反射层之间。所述中央反射层可以其宽度往所述导光棒的所述中心点渐增的方式形成。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导光棒结构包括一导光棒及多个第一反射层。所述导光棒的一端具有一第一入光面。所述多个第一反射层以轴向串接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导光棒上,每一第一反射层自接近所述第一入光面的位置往远离所述第一入光面的位置以由宽至窄的方式延伸形成。所述导光棒的另一端可以具有一第二入光面,所述导光棒结构可以还包括多个第二反射层,其以轴向串接的方式形成于所述导光棒上,每一第二反射层自接近所述第二入光面的位置往远离所述第二入光面的位置以由宽至窄的方式延伸形成。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多个反射层以宽度渐变的方式形成于导光棒上的设计,以相对应地缩减发光二极管的光线在导光棒内所接触到的反射层面积,如此一来,即使在导光棒结构采用增加反射层宽度的设计以扩大其整体照明范围的情况下,此时,由于发光二极管的光线在导光棒内所接触到的反射层面积仍然可通过上述反射层宽度渐增或渐减的设计而相对应地缩减,因此,本专利技术可有效地改善因增加反射层宽度的缘故所导致的导光棒结构出现照明光线均匀性变差及导光棒的两端过亮的问题,从而提升导光棒结构所能提供的照明质量。【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导光棒结构的侧视图;图2为图1的导光棒结构的前视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所提出的导光棒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图3的导光 棒结构的前视图;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所提出的导光棒结构的上视图;及图6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所提出的导光棒结构的上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2、102 导光棒14反射层108第一入光面110第二入光面112中央反射层α、β 发光角度O 中心点10、100、100’、100” 导光棒结构104、104’、104”第一反射层106、106,、106”第二反射层【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3及图4,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第一实施例所提出的一导光棒结构100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图3的导光棒结构100的前视图。导光棒结构100可应用于采用导光棒与设置于导光棒的至少一端上的发光二极管的设计的照明设备上,用来接收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光线以提供均匀的照明,如图3及图4所示,导光棒结构100包括一导光棒102、多个第一反射层104,及多个第二反射层106。导光棒102的两端分别具有一第一入光面108及一第二入光面110,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光线可经由第一入光面108及第二入光面110而入射至导光棒102内。在此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反射层104及多个第二反射层106优选地以轴向串接的方式形成于导光棒102上,每一第一反射层104自接近第一入光面108的位置往远离第一入光面108的位置以由窄至宽的方式延伸形成,而每一第二反射层106则是相对应地自接近第二入光面110的位置往远离第二入光面110的位置以由窄至宽的方式延伸形成,其中每一第一反射层104的大小相同,但不受此限,也就是说,每一第一反射层104也可采用与其它第一反射层104不同大小的设计而形成于导光棒102上,同样地,每一第二反射层106的大小也可彼此相同或不同。举例來說,第一反射层104与第二反射层106的大小,可采用朝中央处越来越大的设计,以使导光棒102的均匀性更佳。在实际应用上,导光棒102与第一反射层104及第二反射层106可优选地利用挤出成型的方式一体成型(但不受此限),每一第一反射层104的侧边轮廓呈直线形,且每一第一反射层104的最大宽度对应导光棒102的圆心角度β优选地大于90° (如图4所示),以发挥扩大导光棒102的发光角度的功效。需注意的是,上述设计也可应用于每一第二反射层106上,也就是說,每一第二反射层106的侧边轮廓可同样地呈直线形,而每一第二反射层106的最大宽度对应导光棒102的圆心角度可相对应地大于90°。另外,如图3所示,导光棒结构100可还包括一中央反射层112,中央反射层112形成于对应导光棒102的一中心点O的位置上且连接于相对应的第一反射层104及第二反射层106之间(须特别说明的是,此处提到的相对应的第一反射层104及第二反射层106,并不限于图3中紧邻在中央反射层112两旁的第一反射层104及第二反射层106,也就是说,在另一实施例中,中央反射层也可以是图3的中央反射层112加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志庭林明传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