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压机双缸同步装置,属于液压机液压系统,解决现有分流同步装置抗偏载能力差的问题,可自动调节分流阀的开口大小,有效保证两缸的同步。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分流阀、滑块、下左滑轮、左齿带、上一滑轮、上二滑轮、左卷带盒、右卷带盒、上三滑轮、上四滑轮、右齿带、下右滑轮、左油缸、左活塞、右油缸、右活塞;所述上一滑轮、上二滑轮、左卷带盒、右卷带盒、上三滑轮、上四滑轮自左至右依次固定于液压机上横梁,所述分流阀固定于液压机上横梁的左卷带盒、右卷带盒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分流同步装置抗偏载能力差、同步精度低和控制系统复杂的问题,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装置,不需要复杂的电控与检测系统,而且直接机械驱动,没有延时,可有效提高同步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液压机双缸同步装置,属于液压机液压系统,解决现有分流同步装置抗偏载能力差的问题,可自动调节分流阀的开口大小,有效保证两缸的同步。本专利技术包括分流阀、滑块、下左滑轮、左齿带、上一滑轮、上二滑轮、左卷带盒、右卷带盒、上三滑轮、上四滑轮、右齿带、下右滑轮、左油缸、左活塞、右油缸、右活塞;所述上一滑轮、上二滑轮、左卷带盒、右卷带盒、上三滑轮、上四滑轮自左至右依次固定于液压机上横梁,所述分流阀固定于液压机上横梁的左卷带盒、右卷带盒之间。本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分流同步装置抗偏载能力差、同步精度低和控制系统复杂的问题,使用本专利技术的装置,不需要复杂的电控与检测系统,而且直接机械驱动,没有延时,可有效提高同步精度。【专利说明】—种液压机双缸同步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液压机液压系统,特别涉及一种液压机双缸同步装置。
技术介绍
液压机是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中的压力设备,其具有较大的力的输出,对于多缸同步的压力机,其同步性能是最为关键的参数之一,目前广泛采用的同步控制有刚性同步、分流同步和纠偏同步。刚性同步是将各油缸刚性连接以保证同步,见王宏韬:“一种单动作多缸液压机的同步方案”,《航空制造技术》.1991(5):48-48 ;这种同步方式必须采用刚度非常大的刚性连接部件。分流同步是使用分流阀将液流平均分流到各油缸以达到同步的目的,见安奥克斯汤姆逊(青岛)游艇有限公司的申请号201210277510.4、名称为“四缸同步液压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这两种同步方式抗偏载能力差,且在偏载情况下同步性能低,只能用于同步性能要求不高的情况。纠偏同步大都为流量同步控制,见中南大学的申请号200710035814.9、名称为“巨型液压机同步平衡液压回路”的中国专利申请,以及江苏省武进液压启闭机有限公司的申请号200810195306、名称为“液压双缸或多缸同步控制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这种纠偏同步控制系统多采用电控闭环控制,但存在响应速度慢,控制精度不高等缺陷。所以,针对此类液压机,仍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压机双缸同步装置,解决现有分流同步装置抗偏载能力差的问题,可自动调节分流阀的开口大小,有效保证两缸的同步,提高设备的抗偏载能力。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液压机双缸同步装置,包括分流阀、滑块、下左滑轮、左齿带、上一滑轮、上二滑轮、左卷带盒、右卷带盒、上三滑轮、上四滑轮、右齿带、下右滑轮、左油缸、左活塞、右油缸、右活塞;所述上一滑轮、上二滑轮、左卷带盒、右卷带盒、上三滑轮、上四滑轮自左至右依次固定于液压机上横梁,所述分流阀固定于液压机上横梁的左卷带盒、右卷带盒之间;其特征在于:A.所述分流阀包括行星轮座、行星轮、阀体、阀芯、左推杆、左复位弹簧、左滑柱、左平衡弹簧、右平衡弹簧、右滑柱、右推杆、右复位弹簧;所述行星轮座为凹字形座,由一体的左支座、底座和右支座构成,左支座和右支座分别垂直固连于底座的左右两端,所述底座中心位置装设有可绕其轴心旋转的行星齿轮,所述底座内行星齿轮安装位置上侧具有上侧齿带导向槽,下侧具有下侧齿带导向槽,使得分别穿过上侧、下侧齿带导向槽的右齿带和左齿带均与行星齿轮啮合;所述阀体具有轴向的圆柱形空腔,所述圆柱形空腔的腔壁上自左向右依次具有外径相同的左二环形凸腔、左一环形凸腔、右一环形凸腔和右二环形凸腔,左一环形凸腔和右一环形凸腔、左二环形凸腔和右二环形凸腔均关于圆柱形空腔的中垂线为对称;所述圆柱形空腔左端依次通过左滑腔、左端孔连通阀体左端面,圆柱形空腔右端依次通过右滑腔、右端孔连通阀体右端面;阀体上顶面具有进液口,所述左一环形凸腔和右一环形凸腔分别通过左节流孔、右节流孔与进液口连通;所述左二环形凸腔和右二环形凸腔分别通过左出液口和右出液口连通阀体下底面;所述阀芯位于所述阀体的圆柱形空腔内并与其滑动配合,所述阀芯上自左向右依次具有左环形凸台、左环形槽,中环形凸台,右环形槽和右环形凸台;所述左环形凸台、中环形凸台和右环形凸台外径相同且与所述圆柱形空腔内径相匹配;阀芯的左端面、右端面上分别具有左圆柱腔,和右圆柱腔;左环形凸台与右环形凸台、左环形槽与右环形槽以及左圆柱腔与右圆柱腔均关于阀芯的中垂线为对称;左圆柱腔与右环形槽之间通过阀芯内部的左小孔连通,右圆柱腔与左环形槽之间通过阀芯内部的右小孔连通;所述左推杆和右推杆结构相同,各自均由球杆和圆柱连接组成,球杆的一端为球头,另一端具有外螺纹,用于和圆柱的螺纹盲孔螺纹连接;所述阀体的左滑腔内自右向左依次置有左滑柱和左推杆的球杆具有球头的一端,左平衡弹簧右端置于阀芯的左圆柱腔内,左平衡弹簧左端套在左滑柱上,所述左推杆的球杆穿过阀体的左端孔,套于左复位弹簧内,球杆端部与圆柱螺纹连接,左推杆的圆柱和所述行星轮座的左支座连接;左复位弹簧左端顶住左推杆的圆柱,右端顶住阀体;所述阀体的右滑腔内自左向右依次置有右滑柱和右推杆的球杆具有球头的一端,右平衡弹簧左端置于阀芯的右圆柱腔内,右平衡弹簧右端套在右滑柱上,所述右推杆的球杆穿过阀体的右端孔,套于右复位弹簧内,球杆端部与圆柱螺纹连接,右推杆的圆柱和所述行星轮座的右支座连接;右复位弹簧右端顶住右推杆的圆柱,左端顶住阀体;阀体的左二环形凸腔与阀芯的左环形凸台形成可变节流口,阀体的右二环形凸腔与阀芯的右环形凸台形成可变节流口;B.所述下左滑轮、左油缸的左活塞、右油缸的右活塞以及下右滑轮自左至右依次固连于所述滑块的上表面,左油缸进油口连接阀体的右出液口,右油缸进油口连接阀体的左出液口 ;所述左齿带一端固定于滑块左端,另一端顺序绕过上一滑轮、下左滑轮、上二滑轮,穿过所述行星轮座的底座内下侧齿带导向槽,连接在右卷带盒内;所述右齿带一端固定于滑块右端,另一端顺序绕过上四滑轮、下右滑轮、上三滑轮,穿过所述行星轮座的底座内上侧齿带导向槽,连接在左卷带盒内。本专利技术的分流阀具有强制分流的特点。当左右两个油缸同步时,左右两根齿带经过行星轮的长度等,行星轮在左右两根齿带的带动下,绕其轴心自转,无水平位移,分流阀靠平衡弹簧,阀芯两端液压力自动平衡,使两个出口的液压油流量相等。当左右两个油缸不同步时,左右两根齿带经过行星轮的长度不等,行星轮在左右两根齿带的带动下,除绕其轴心自转外,还会向位移大的齿带一侧水平平移,从而带动行星轮座平移,行星轮座推动推杆,压缩平衡弹簧,从而使阀芯移动,增加位移小的活塞所在油缸连接阀门的节流口节流面积,减小位移大的活塞所在油缸连接阀门的节流口的节流面积,强制增大进入位移小的油缸的油液流量。行星轮随着当两油缸活塞位移差减小而最终回到中间位置,推杆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分流阀阀芯又在平衡弹簧,两端液压力的作用下自动平衡分流。所述上一滑轮、下左滑轮和上二滑轮构成滑轮组I,上四滑轮、下右滑轮和上三滑轮构成滑轮组II;滑轮组I和滑轮组II起位移差放大作用,即当两个油缸的左活塞和右活塞的位移差为S时,左齿带和右齿带经过行星轮的位移差为3S。当压力机的滑块下行时,左齿带从右卷带盒内抽出,右齿带从左卷带盒内抽出;当压力机的滑块回程时,右卷带盒将左齿带卷入盒内,左卷带盒将右齿带卷入盒内。本专利技术克服了现有分流同步装置抗偏载能力差、同步精度低和控制系统复杂的问题,使用本专利技术的装置,不需要复杂的电控与检测系统,而且直接机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机双缸同步装置,包括分流阀(1)、滑块(2)、下左滑轮(3)、左齿带(4)、上一滑轮(5)、上二滑轮(6)、左卷带盒(7)、右卷带盒(8)、上三滑轮(9)、上四滑轮(10)、右齿带(11)、下右滑轮(12)、左油缸(13)、左活塞(14)、右油缸(15)、右活塞(16);所述上一滑轮(5)、上二滑轮(6)、左卷带盒(7)、右卷带盒(8)、上三滑轮(9)、上四滑轮(10)自左至右依次固定于液压机上横梁,所述分流阀(1)固定于液压机上横梁的左卷带盒(7)、右卷带盒(8)之间;其特征在于:A.所述分流阀(1)包括行星轮座(1‑1)、行星轮(1‑12)、阀体(1‑4)、阀芯(1‑7)、左推杆(1‑2)、左复位弹簧(1‑3)、左滑柱(1‑5)、左平衡弹簧(1‑6)、右平衡弹簧(1‑8)、右滑柱(1‑9)、右推杆(1‑10)、右复位弹簧(1‑11);所述行星轮座(1‑1)为凹字形座,由一体的左支座(1‑1A)、底座(1‑1B)和右支座(1‑1C)构成,左支座(1‑1A)和右支座(1‑1C)分别垂直固连于底座(1‑1B)的左右两端,所述底座(1‑1B)中心位置装设有可绕其轴心旋转的行星齿轮(1‑12),所述底座(1‑1B)内行星齿轮(1‑12)安装位置上侧具有上侧齿带导向槽,下侧具有下侧齿带导向槽,使得分别穿过上侧、下侧齿带导向槽的右齿带(11)和左齿带(4)均与行星齿轮(1‑12)啮合;所述阀体(1‑4)具有轴向的圆柱形空腔(1‑4‑1),所述圆柱形空腔(1‑4‑1)的腔壁上自左向右依次具有外径相同的左二环形凸腔(1‑4‑1A)、左一环形凸腔(1‑4‑1B)、右一环形凸腔(1‑4‑1C)和右二环形凸腔(1‑4‑1D),左一环形凸腔(1‑4‑1B)和右一环形凸腔(1‑4‑1C)、左二环形凸腔(1‑4‑1A)和右二环形凸腔(1‑4‑1D)均关于圆柱形空腔(1‑4‑1)的中垂线为对称;所述圆柱形空腔(1‑4‑1)左端依次通过左滑腔(1‑4‑2)、左端孔(1‑4‑3)连通阀体左端面,圆柱形空腔(1‑4‑1)右端依次通过右滑腔(1‑4‑4)、右端孔(1‑4‑5)连通阀体右端面;阀体(1‑4)上顶面具有进液口(1‑4‑6),所述左一环形凸腔(1‑4‑1B)和右一环形凸腔(1‑4‑1C)分别通过左节流孔(1‑4‑6A)、右节流孔(1‑4‑6B)与进液口(1‑4‑6)连通;所述左二环形凸腔(1‑4‑1B)和右二环形凸腔(1‑4‑1C)分别通过左出液口(1‑4‑7)和右出液口(1‑4‑8)连通阀体(1‑1)下底面;所述阀芯(1‑7)位于所述阀体的圆柱形空腔(1‑4‑1)内并与其滑动配合,所述阀芯(1‑7)上自左向右依次具有左环形凸台(1‑7‑1)、左环形槽(1‑7‑2),中环形凸台(1‑7‑3),右环形槽(1‑7‑4)和右环形凸台(1‑7‑5);所述左环形凸台(1‑7‑1)、中环形凸台(1‑7‑3)和右环形凸台(1‑7‑5)外径相同且与所述圆柱形空腔(1‑4‑1)内径相匹配;阀芯(1‑7)的左端面、右端面上分别具有左圆柱腔(1‑7‑6),和右圆柱腔(1‑7‑7);左环形凸台(1‑7‑1)与右环形凸台(1‑7‑5)、左环形槽(1‑7‑2)与右环形槽(1‑7‑4)以及左圆柱腔(1‑7‑6)与右圆柱腔(1‑7‑7)均关于阀芯(1‑7)的中垂线为对称;左圆柱腔(1‑7‑6)与右环形槽(1‑7‑4)之间通过阀芯内部的左小孔(1‑7‑8)连通,右圆柱腔(1‑7‑7)与左环形槽(1‑7‑2)之间通过阀芯内部的右小孔(1‑7‑9)连通;所述左推杆(1‑2)和右推杆(1‑10)结构相同,各自均由球杆(1A)和圆柱(1B)连接组成,球杆(1A)的一端为球头,另一端具有外螺纹,用于和圆柱(1B)的螺纹盲孔螺纹连接;所述阀体(1‑4)的左滑腔(1‑4‑2)内自右向左依次置有左滑柱(1‑5)和左推杆(1‑2)的球杆(1A)具有球头的一端,左平衡弹簧(1‑6)右端置于阀芯(1‑7)的左圆柱腔(1‑7‑6)内,左平衡弹簧(1‑6)左端套在左滑柱(1‑5)上,所述左推杆(1‑2)的球杆(1A)穿过阀体(1‑4)的左端孔(1‑4‑3),套于左复位弹簧(1‑3)内,球杆(1A)端部与圆柱(1B)螺纹连接,左推杆(1‑2)的圆柱(1B)和所述行星轮座(1‑1)的左支座(1‑1A)连接;左复位弹簧(1‑3)左端顶住左推杆(1‑2)的圆柱(1B),右端顶住阀体;所述阀体(1‑4)的右滑腔(1‑4‑4)内自左向右依次置有右滑柱(1‑9)和右推杆(1‑10)的球杆(1A)具有球头的一端,右平衡弹簧(1‑8)左端置于阀芯(1‑7)的右圆柱腔(1‑7‑7)内,右平衡弹簧(1‑8)右端套在右滑柱(1‑9)上,所述右推杆(1‑10)的球杆(1A)穿过阀体(1‑4)的右端孔(1‑4‑5),套于右复位弹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俊松,王新云,邓磊,夏巨谌,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