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烧器喷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04182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03 1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燃烧器喷头,包括支撑管,在所述支撑管的一端端部安装有燃烧罩,支撑管的另一端连接有混合腔体,在混合腔体的上下两端分别倾斜设置有第一进风管和第二进风管,混合腔体的末端连接有喷煤管,所述支撑管内安装有均流管,所述均流管与支撑管间隙配合,所述均流管上开有多个凹槽,相邻两个凹槽之间的间距为20~25㎜,凹槽包括横截面为扇形为的平直段和位于平直段端部的扩大段,均流管的端部与均流管的轴线成165°的过渡斜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在混合气体通过时减小空气的阻力,保证煤气与空气的均匀混合,并且使得两者之间保证一定的比例,使混合气体在燃烧罩内稳定燃烧,保证火焰的稳定,避免在燃烧罩内产生“煤粉圈”。(*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布了一种燃烧器喷头,包括支撑管,在所述支撑管的一端端部安装有燃烧罩,支撑管的另一端连接有混合腔体,在混合腔体的上下两端分别倾斜设置有第一进风管和第二进风管,混合腔体的末端连接有喷煤管,所述支撑管内安装有均流管,所述均流管与支撑管间隙配合,所述均流管上开有多个凹槽,相邻两个凹槽之间的间距为20~25㎜,凹槽包括横截面为扇形为的平直段和位于平直段端部的扩大段,均流管的端部与均流管的轴线成165°的过渡斜面;本技术可在混合气体通过时减小空气的阻力,保证煤气与空气的均匀混合,并且使得两者之间保证一定的比例,使混合气体在燃烧罩内稳定燃烧,保证火焰的稳定,避免在燃烧罩内产生“煤粉圈”。【专利说明】一种燃烧器喷头
本技术涉及一种燃烧器,具体是指一种燃烧器喷头。
技术介绍
煤粉燃烧器能在短时间内使煤粉产生高温涡流,具有燃烧完全,热利用率高,消烟除尘、高效节能,改善工作条件,减轻劳动强度等优点。降低NOx生成与排放根本在于控制燃烧区域的温度不能太高,但低温燃烧又影响煤粉的燃烧率,协调好这两项技术的应用使之达到综合最佳效果是目的,实际上就要求对煤粉烧的全过程加以控制;既能够保证煤粉着火的稳定性,又有较低的燃烧温度,同时有足够长的并在一定温度下的燃烧时间保证燃尽。传统的煤粉燃烧器的喷煤管,其结构简单,且通常只采用一个风煤通道,在空气与煤粉混合时由于通风量较大,使得煤粉与空气的混合比例不稳定,进而导致在燃烧器的喷头处火焰的长度不稳定,火焰较短,局部的温度太高,会在冷却带上造成前结圈,即生成“煤粉圈”;当火焰太长时,会使得大量未燃尽的煤粉到达过渡带的尾端形成后结圈,严重时还会造成火焰熄灭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烧器喷头,方便在燃烧时煤粉与空气混合均匀,保持火焰的稳定性。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一种燃烧器喷头,包括支撑管,在所述支撑管的一端端部安装有燃烧罩,支撑管的另一端连接有混合腔体,在混合腔体的上下两端分别倾斜设置有第一进风管和第二进风管,混合腔体的末端连接有喷煤管,所述支撑管内安装有均流管,所述均流管与支撑管间隙配合,所述均流管上开有多个凹槽,相邻两个凹槽之间的间距为2(T25mm,凹槽包括横截面为扇形为的平直段和位于平直段端部的扩大段,所述均流管的端部为与所述均流管的轴线成165°的过渡斜面。本技术工作时,煤粉由喷煤管进入到混合腔体中,混合腔体上下两端的第一进风管与第二进风管中喷入空气,在混合腔体中空气与煤粉混合后,进入均流管,均流管上设置的凹槽,且相邻两个凹槽之间的间距为2(T25mm,均流管的端部与均流管的轴线成165°夹角的过渡斜面,在混合气体通过时减小空气的阻力,保证煤气与空气的均匀混合,并且使得两者之间保证一定的比例,使混合气体在燃烧罩内稳定燃烧,保证火焰长度的稳定,避免在燃烧罩内产生“煤粉圈”。所述第一进风管内安装有导流螺旋叶片。混合腔体上下两端的第一进风管和第二进风管分别向腔体内通入直流风和旋流风,直流风、旋流风与煤粉在混合腔体内均匀混合,快速通过均流管到达燃烧罩,旋流风在刚进入混合腔体时湍流强度大,混合强烈,使得煤粉产生较大的动量迅速传递,而直流风在进入混合腔体后的湍流强度不大,且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使得煤粉气流在燃烧罩内着火后的湍流强度增大,提高了固态炭的燃烧效率,降低了因燃烧不充分而产生的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所述燃烧罩上设置有半球形凹槽,半球形凹槽的底部与均流管连通。半球形凹槽可使得煤粉燃烧的火焰呈柳叶形,保证其形状不散,无分支,利于提高燃烧效率。还包括O形橡胶圈,所述O形橡胶圈设置在支撑管与混合腔体的结合处。由于第一进风管和第二进风管中的高速气流的射入,混合腔体内的风煤气具有较高的动量,会对均流管产生较大的冲击,使得混合腔体与支撑管的连接处容易发生泄漏,设置的O形橡胶圈可增强连接处的密封性,保证风煤气的快速传递。所述混合腔体为圆锥形。圆锥形的混合腔室可使得煤粉与空气的混合效率提高,保证混合后的风煤气取得良好的燃烧效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技术一种燃烧器喷头,包括支撑管,在所述支撑管的一端端部安装有燃烧罩,支撑管的另一端连接有混合腔体,在混合腔体的上下两端分别倾斜设置有第一进风管和第二进风管,混合腔体的末端连接有喷煤管,所述支撑管内安装有均流管,所述均流管与支撑管间隙配合,所述均流管上开有多个凹槽,相邻两个凹槽之间的间距为2(T25 mm,凹槽包括横截面为扇形为的平直段和位于平直段端部的扩大段,所述均流管的端部为与所述均流管的轴线成165°的过渡斜面;本技术可在混合气体通过时减小空气的阻力,保证煤气与空气的均匀混合,并且使得两者之间保证一定的比例,使混合气体在燃烧罩内稳定燃烧,保证火焰长度的稳定,避免在燃烧罩内产生“煤粉圈”;2、本技术一种燃烧器喷头,直流风、旋流风与煤粉在混合腔体内均匀混合,快速通过均流管到达燃烧罩,旋流风在刚进入混合腔体时湍流强度大,混合强烈,使得煤粉产生较大的动量迅速传递;3、本技术一种燃烧器喷头,设置的O形橡胶圈可增强连接处的密封性,保证风煤气的快速传递。【专利附图】【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均流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局部俯视图;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支撑管、2-燃烧罩、3-混合腔体、4-第一进风管、5-第二进风管、6_喷煤管、7-均流管、8-凹槽、9-0形橡胶圈、10-导流螺旋叶片、11-平直段、12-扩大段。【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一种燃烧器喷头,包括支撑管I,在所述支撑管I的一端端部安装有燃烧罩2,支撑管I的另一端连接有混合腔体3,在混合腔体3的上下两端分别倾斜设置有第一进风管4和第二进风管5,混合腔体3的末端连接有喷煤管6,所述支撑管I内安装有均流管7,所述均流管7与支撑管I间隙配合,所述均流管7上开有多个凹槽8,相邻两个凹槽8之间的间距为2(T25 mm,凹槽8包括横截面为扇形为的平直段11和位于平直段11端部的扩大段12,所述均流管7的端部为与所述均流管7的轴线成165°的过渡斜面;所述第一进风管4内安装有导流螺旋叶片10 ;所述燃烧罩2上设置有半球形凹槽,半球形凹槽的底部与均流管7连通。本技术工作时,煤粉由喷煤管6进入到混合腔体3中,混合腔体3上下两端的第一进风管4与第二进风管5中喷入空气,混合腔体3上下两端的第一进风管4和第二进风管5分别向腔体内通入直流风和旋流风,直流风、旋流风与煤粉在混合腔体3内均匀混合,快速通过均流管7到达燃烧罩2,旋流风在刚进入混合腔体3时湍流强度大,混合强烈,使得煤粉产生较大的动量迅速传递,而直流风在进入混合腔体3后的湍流强度不大,且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使得煤粉气流在燃烧罩内着火后的湍流强度增大,提高了固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昶明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科盛石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