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随着阿里巴巴、淘宝、微信、滴滴打车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迅速成功崛起,国内社会对于“跨界发展、互联网+思维”的热度,持续升温。动辄便以“用互联网+思维,对xxx领域进行改革、创新、再造”的观点、声音、“真知灼见”,更是层出不穷、花样不断。一时间,“互联网+思维”洛阳纸贵,成了中国企业、经济,甚至社会生活、发展,百试百灵的“圣水金丹、治伤灵药”。大有发展成为各路“砖家、穴者”最时髦、时尚用语、观点之趋势。
但事实上,正如打鸡血、练气功、吃绿豆之于包治百病、健康延年一样。互联网经济在全球各个领域,也属于刚刚起步的新兴理念。其理论和效果的完全正确性和无害化,均有待时间和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和总结。
一如,网约车。顶着移动互联、分享经济令人炫目的科技金融创新光环。刚一进入市场,便以极低的价格优势,对传统出租车行业火力全开、发起猛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约车先通过融资资本开打价格战,待“干掉”传统出租车行业后,再形成市场垄断、涨价获利的商业策略、营销模式,也一步步图穷匕见。至少,如果让所有看全了网约车垄断出租车市场“完整版”图谋的公众,再去相信:网约车就是免费午餐,传统出租车行业应该消亡。恐怕,也不再会如一年前那样,一边倒的支持网约车,众口一词、物议滔滔了。毕竟,良性的竞争而非垄断或独霸,是任何一个健康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必需。失去了选择权的消费者,绝不会是上帝,而只能是可怜的待宰羔羊。
同理!时下的中国知识产权产业,也正面临着一股呼着”互联网+思维、跨界发展“口号,却谋划着用简单粗暴价格战先”干掉“同业,然后垄断市场,进而宰割客户,最终破坏、迟滞、阻碍我国刚刚起步的知识产权全产业发展大局的泥石流。
众所周知,发明的核心特征、意义和价值,即在于创新性和独创性。有赖于此,围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转化,全产业链的工作才是有价值的,意义才是无价的。而举凡上述一班搅局者,图谋先用价格战干掉同行,然后操控市场。如此营销策略,貌似“遵循了市场经济规律,让客户享受到了实惠”,实则却是罔顾知识产权保护及其相关产业的自身独特和高端属性。在绝大多数客户还不甚了了“知识产权如何实际运用?能够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带了什么?”等核心问题。即将中国知识产权产业的希望号列车,诱骗上了低价-低质-低劣的发展死循环和歧路之上。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经济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推动创新创业。而知识产权保护及其衍生出来的相关产业,正是“中国创新”最核心、最有力、最具象的载体与体现。由此推论,将整个产业引向错误发展方向,甚至使用同业压价互掐价格战,利益受损甚至有可能被扼死的,将是中国知识产权行业整体,直至“中国创新”!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