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资讯>>正文

让专利为企业“生钱” 市人大开“药方”健全中介服务体系

访问:7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9 09:17

  企业要想赢得市场,得靠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中,专利又扮演了核心角色,具有引领和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今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向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提交了一份报告,就《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实施情况进行报告。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逐一“把脉”,针对性地开出“药方”。

  成绩:去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92件 全国第9

  今年4月至5月,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通过听取汇报、实地检查等方式,就《条例》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自2007年《条例》制定实施后,全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法履职,企业专利活动日益增强,专利工作取得较大进步。

  2013年,全市专利申请量47883件,是2007年的7倍,专利授权量24828件,是2007年的5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92件,从2010年的全国第12位上升到第9位。同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产品15000多种类,专利产品产值达2400亿元,占到工业总产值比重的16%。

  问题:专利人员严重不足 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

  在肯定成绩同时,报告也指出了《条例》实施以来存在的六大问题,并指出,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我市还存在一定差距。

  “如果说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那么专利工作在科技创新中,也具有同样的作用。”市人大教科文卫委相关人士表示。

  事实上,在重庆,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专利意识尚属薄弱。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全市5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只有536家,比例仅有约10%。

  人才方面,专利代理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专利工程师等各类专业专利人员严重不足。专利创造运用水平不高,目前,全市专利转化率不到5%,低于全国10%的平均水平。

  健全的中介服务体系是帮助专利实现资本化、商品化、产业化的重要桥梁,但在此方面,我市还需“补课”。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市仅有24家专利代理机构,业务范围也较为初级,项目主要集中在办理专利申请环节,难以满足市场需要。

  此外,《条例》中政府奖励优秀专利项目等规定落实不到位,也阻碍着我市专利工作的开展。

  建议:建立知识产权学院 鼓励社会资本创办中介服务机构

  针对上述问题,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开出了“药方”。报告指出,在做好宣传,增强全社会专利意识同时,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帮助政策落地。

  报告建议,我市可探索建立健全对市属国有规模以上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制定专利战略、建立专利管理制度的考核制度。其中的重点,应放在促进专利成果转化运用的考核制度。

  人才方面,建议加强专利人员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专利专家,深入企业指导培训。加大高校专利人才的培养力度,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立知识产权学院,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结合市场需求,细分专业方向。同时,面向国际国内引进人才,完善相关优惠政策。

  针对中介服务体系,应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市政府出台以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引导性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创办或参与创办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资本化推行机制,促进产学研融合。

  此外,全市还应加大专利保护力度,整合现有市与区县级执法机构与执法力量,探索扩大跨部门、跨地区联合执法的范围,严厉打击专利侵权行为。司法保护方面,可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建立适合知识产权案件特点的审判机制。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