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磨颈漏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059934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07 22: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实验室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磨颈漏斗,包括斗体和颈体,其特征在于,斗体与颈体连接处分别设有磨口,所述磨口为平面配研,磨口形状为环形,外径D1为40-45mm,内径D2为20-25mm。所述颈体端部设有托网,托网上设有容膜槽,容膜槽深H为0.2-0.3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漏斗的斗部和颈部通过采用一种更简洁的连接结构,使实验操作过程中放入和取出滤膜更方便,从而能减轻劳动强度,工作效率也大幅提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实验室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磨颈漏斗
技术介绍
目前,实验室中检测润滑油清洁度指标时,需要将油样过滤,油中杂质截留在滤膜上,然后将滤膜放在显微镜下读数,该过滤漏斗多为分体式,斗部和颈部采用螺纹连接,由于放入和取出滤膜次数频繁,操作比较麻烦,劳动强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磨颈漏斗,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斗部和颈部采用一种更简洁的连接结构,使实验操作过程中放入和取出滤膜更方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磨颈漏斗,包括斗体和颈体,斗体与颈体连接处分别设有磨口,所述磨口为平面配研,磨口形状为环形,外径Dl为40-45mm,内径D2为20_25mm。所述颈体端部设有托网,托网上设有容膜槽,容膜槽深H为0. 2-0. 3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漏斗的斗部和颈部通过采用一种更简洁的连接结构,使实验操作过程中放入和取出滤膜更方便,从而能减轻劳动强度,工作效率也大幅提闻。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中1-斗体2-颈体3-磨口 4-托网5-容膜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见图1,是本技术一种磨颈漏斗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包括斗体I和颈体2,斗体I与颈体2连接处分别设有磨口 3,磨口 3为平面配研,磨口形状为环形,外径Dl为40-45mm,内径D2为20_25mm。颈体2端部设有托网4,托网4上设有容膜槽5,容膜槽5深H为0.2-0. 3mm。磨口 3处材质以玻璃为佳。使用时,先将滤膜置入容膜槽5内,与托网4的表面贴严,尤其注意边缘压平,然后将斗体I和颈体2的磨口 3端面对齐,略用力切向磨擦,则由于范德华力的作用,斗体I和颈体2的磨口严密地连接起来,即可进行常规过滤实验。过滤后,切向推动斗体I和颈体2即可使二者分开,取下滤膜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读数,本技术磨颈漏斗操作方便,节省时间。权利要求1.一种磨颈漏斗,包括斗体和颈体,其特征在于,斗体与颈体连接处分别设有磨口,所述磨口为平面配研,磨口形状为环形,外径Dl为40-45mm,内径D2为20_25mm。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磨颈漏斗,其特征在于,所述颈体端部设有托网,托网上设有容膜槽,容膜槽深H为O. 2-0. 3_。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实验室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磨颈漏斗,包括斗体和颈体,其特征在于,斗体与颈体连接处分别设有磨口,所述磨口为平面配研,磨口形状为环形,外径D1为40-45mm,内径D2为20-25mm。所述颈体端部设有托网,托网上设有容膜槽,容膜槽深H为0.2-0.3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漏斗的斗部和颈部通过采用一种更简洁的连接结构,使实验操作过程中放入和取出滤膜更方便,从而能减轻劳动强度,工作效率也大幅提高。文档编号B67C11/00GK202575949SQ20122013197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30日专利技术者王开仁, 李化, 周永和 申请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磨颈漏斗,包括斗体和颈体,其特征在于,斗体与颈体连接处分别设有磨口,所述磨口为平面配研,磨口形状为环形,外径D1为40?45mm,内径D2为20?25m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开仁李化周永和
申请(专利权)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