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构建亚热带城市景观型公路噪声隔离林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12637 阅读:2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构建亚热带城市景观型公路噪声隔离林的方法,特点是隔离林为中间高两侧低的带状林带,其断面为外低内高的对称结构,林带宽度大于30米,高度大于10米,距离公路6~15米,林带为“常绿-色叶-芳菲”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紧密型,复层混交紧密林带为三层,上层为乔木,高度>10米,郁闭度80~85%;中层为小乔木和大灌木,高度3~4.5米,郁闭度60~75%;下层为耐荫小灌木及开花的地被植物,郁闭度90~95%。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建造,对亚热带城市公路线声源引起的噪声起到衰减的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景观和游憩功能,实现降低噪声的景观生态一体化目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环境设计
,具体地说是一种构建亚热带城市景观 型公路噪声隔离林的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的消费量大幅度攀升。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发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646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3.5%,其中 私人汽车保有量4173万辆,增长18. 1%。预计2020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要达 到1.2亿辆。大量的汽车行使在公路上,带来了严重的噪声污染。噪声的危害 轻则干扰、影响人们的工作和休息、睡眠,重则使人的听力和中枢神经系统受 到损害。交通噪声是主要的环境噪声源,是一种线声源。对于交通噪声的治理主要 是通过声源防治、切断传播途径和受声点防护三个方面入手。从传播途径进行 治理,常见的治理方法包括修建声屏障和种植防噪林。由于声屏障由于造价较 高,对于降噪目标量不大的情况下,发展绿化带来降低噪声污染是公认的最经 济方法。同时,随着人们文化水平和精神需求的提高,普遍对视觉美感有了更 高的要求,构建一种兼具生态、景观和游憩相结合的林带——景观型噪声隔离 林,既可以发挥林带的降噪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又可以增加林带的视觉 美感度,缓解驾驶员的视觉疲劳。因此,构建景观型噪声隔离林,具有较好的 应用前景。尽管绿化带不像实体墙那样能成为隔离空气声传播的有效屏障,但 树木有浓密的枝叶,比粗糙的墙壁吸声能力强,能够减少声音的反射。当噪声 通过树木时,树叶表面的气孔和粗糙的毛,吸收一部分声能,尤其能隔离高频的车辆噪声。又由于树木对声波有散射作用,通过枝叶摆动,使声波减弱而逐 渐消失。枝叶吸收声能通过声场中空气分子动能转化为叶子的振动,因此,从 声能中分离出来的振动能一部分因枝叶的摩擦转变为热能而散失。由于声屏障造价较高,对于降噪目标量不大的情况下,发展绿化带来降低 噪声污染是公认的最经济方法。同时,随着人们文化水平和精神需求的提高, 普遍对视觉美感有了更高的要求,构建一种兼具生态、景观和游憩相结合的林 带一一景观型噪声隔离林,既可以发挥林带的降噪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 又可以增加林带的视觉美感度,缓解驾驶员的视觉疲劳。因此,构建景观型噪 声隔离林,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经过对现有技术检索发现,赵剑强在《公路交通与环境保护》,(人民交通 出版社,2002),介绍了公路防噪林带的设计指导;刘玉杰,吉庆萍和俞孔坚在《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中简要介绍了噪声 隔离带的作用;邢尚军,宋玉民,张建峰和段春华在《高速公路绿化带对交通 噪声的衰减效果研究》(生态环境,16, 1)中探讨了林带宽度和郁闭度对噪声 衰减的影响。上述介绍和研究局限在噪声隔离带的作用、宽度、郁闭度等方面, 都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噪声隔离林的构建方法,更缺乏景观型噪声隔离林的研 究。在进一步的检索中,尚未发现与本专利技术主题相同或者类似的文献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出一种构建亚热带城市景观型 公路噪声隔离林的方法,它不仅可以对亚热带城市公路线声源引起的噪声起到 衰减的作用,而且视觉美感好,降噪效果显著,实现了一种降低噪声的景观生 态和游憩相结合的林带。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特点是隔离林为中间高两侧低的带状林带,其断面为外低内高的对称结构,林带宽度大于30米,高度大于10米,距离公路6 15米,林带为"常绿—色叶一芳菲"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紧密型,复层混交紧密林带为三层,上层为乔木,高度> 10米,郁闭度80 85。% ;中层为小乔木和大灌木,高度3 4.5米,郁闭度60 75。%;下层为耐荫小灌木及开花的地被植物,郁闭度90 95%。所述上层乔木为常绿类乔木、色叶类乔木、芳菲类乔木混交,其混交的数 量比按常绿类乔木:色叶类乔木:芳菲类乔木=6:2:2。所述中层小乔木和大灌木为常绿类乔灌木、色叶类乔灌木、芳菲类乔灌木 混交,其混交的数量比按常绿类乔灌木:色叶类乔灌木:芳菲类乔灌木=2:4:4。所述下层耐荫小灌木及开花的地被植物,其数量比按耐荫小灌木:开花的 地被植物=2:8。所述下层耐荫小灌木为常绿类灌木、色叶类灌木、芳菲类灌木混交,其混 交的数量比按常绿类灌木:色叶类灌木:芳菲类灌木=3:3:4。所述"常绿—色叶一芳菲"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紧密型林带中,常绿类乔木包括雪松、广玉兰、香樟、女贞、杜英,等比例种植;色叶类乔木包括水 杉、乌桕、银杏、苦楝、无患子,等比例种植;芳菲类乔木包括栾树、深山 含笑、合欢、刺槐、紫花泡桐,等比例种植。所述"常绿—色叶一芳菲"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紧密型林带中,常绿类乔灌 木包括蚊母树、珊瑚树、罗汉松、蜀桧柏、龙柏、枸骨,等比例种植;色叶 类乔灌木包括三角枫、鸡爪槭、红枫、红叶李、山麻秆,等比例种植;芳菲 类乔灌木包括丁香、木芙蓉、木槿、樱花、梅、夹竹桃,等比例种植。所述"常绿一色叶一芳菲"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紧密型林带中,常绿类灌木包括桃叶珊瑚、八角金盘、黄馨、胡颓子、海桐,等比例种植;色叶类灌木包括红花继木、红叶石楠、金叶女贞、紫叶小檗、南天竹,等比例种植;芳菲类灌木包括紫荆、锦带、金丝桃、麻叶绣球、棣棠、八仙花、紫薇,等比例种植。所述"常绿—色叶一芳菲"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紧密型林带中,开花的地被植物包括麦冬、鸢尾、白花三叶草、红花酢酱草、紫花地丁、玉簪、葱兰,等比例种植。本专利技术方法简单,成本较低,易于建造,适于在亚热带城市推广,尤其适用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构建的城市景观型公路噪声隔离林,既可以发挥林带的降噪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又可以增加林带的视觉美感度,缓解驾驶员的视觉疲劳,尤其对亚热带城市公路线声源引起的噪声有显著的衰减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景观和游憩功能,实现降低噪声的景观生态一体化目标。具体实施例方式通过以下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实施例1在上海松江区叶新公路一侧构建一条长1000米,宽35米的景观型噪声隔离林,隔离林距离公路8米,林带为"常绿一色叶一芳菲"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紧密型,复层混交紧密林带为三层,上层为乔木,高度>10米,郁闭度80%;中层为小乔木和大灌木,高度3 4.5米,郁闭度70。/^;下层为耐荫小灌木及开花的地被植物,郁闭度90%。上层乔木为常绿类乔木、色叶类乔木、芳菲类乔木混交,其常绿类乔木:色叶类乔木:芳菲类乔木=6:2:2 (数量比)。常绿类乔木为雪松、香樟、女贞、杜英,以等比例种植(数量比);色叶类乔木为水杉、乌桕、苦楝、无患子,以等比例种植(数量比);芳菲类乔木为栾树、深山含笑、合欢、刺槐,以等比例种植(数量比)。中层小乔木和大灌木为常绿类乔灌木、色叶类乔灌木、芳菲类乔灌木混交,其常绿类乔灌木:色叶类乔灌木:芳菲类乔灌木二2:4:4 (数量比)。常绿类乔灌木为蚊母树、珊瑚树、龙柏,以等比例种植(数量比);色叶类乔灌木为三角枫、鸡爪槭、红枫、红叶李,以等比例种植(数量比);芳菲类乔灌木为丁香、木芙蓉、樱花、夹竹桃,以等比例种植(数量比)。下层为耐荫小灌木及开花的地被植物混交,其耐荫小灌木开花的地被植物=2:8 (数量比),耐荫小灌木为常绿类灌木、色叶类灌木、芳菲类灌木,其常绿类灌木:色叶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构建亚热带城市景观型公路噪声隔离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隔离林为中间高两侧低的带状林带,其断面为外低内高的对称结构,林带宽度大于30米,高度大于10米,距离公路6~15米,林带为“常绿-色叶-芳菲”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紧密型,复层混交紧密林带为三层,上层为乔木,高度>10米,郁闭度80~85%;中层为小乔木和大灌木,高度3~4.5米,郁闭度60~75%;下层为耐荫小灌木及开花的地被植物,郁闭度90~9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凯旋达良俊王瑞
申请(专利权)人:华东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