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组织充填缝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040 阅读:2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皮下组织充填缝合器,它包括外筒(1)、内芯(2)、缝针(3),内芯(2)在外筒(1)内,其特征在于内芯(2)前段为空心,内嵌有橡胶块(4),外筒(1)前段内侧有一隔板(5),其上有两条供缝针(3)滑行的凹槽,缝针(3)的后端嵌插固定在橡胶块(4)上。(*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一种充填缝合器械,更具体地说它是一种皮下组织充填缝合器
技术介绍
在临床手术时,外科医生,特别是整形外科医生在手术操作中会应用到一项技术——皮下组织充填术,是将自体的脂肪瓣、真皮瓣、骨质或人造材料等等充填到某一凹陷处。为了达到良好的外观,除将凹陷组织充填隆起、选择隐蔽切口外,同时还尽可能地选择小切口。通过此小切口,将充填组织送入到被充填区,并将之通过缝线固定在表面皮肤上。在做此操作时,是将数条缝线分数点先缝在充填物四周,然后逐一将每针的两端用手术针引导自皮下腔隙穿出到皮面,再将缝线的两头打结,将充填物固定。将缝针自皮下腔隙,尤其是离切口较远的腔隙顶端穿出至皮面时比较困难,特别是在暴露不佳的情况下。因针尖锋利,其周围无保护装置,进针时很容易刺中浅部皮瓣或深部组织,此时需退回缝针重新进针。如此反复多次重复操作,浪费时间。同时,皮肤上的固定点是多处的,每将固定针线穿出皮面后暂不收紧打结,需将剩余缝线依次穿出皮肤固定点后一起收紧打结。在此过程中,由于前面已有缝线位于皮下腔隙内,当再次进针引导缝线时,缝针容易自临位缝线中穿过,而当时未察觉。当最后收紧所有缝线时才因充填物无法良好舒平充填到位而被发现。纠正的办法是重新松开所有固定线,找出这个错位的缝线再次缝合固定。目前尚未见有类似器械可简化医生的这种操作过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皮下组织充填缝合器。它具有简化了缝合固定的操作过程,提高工作效率,操作准确、方便的优点。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的皮下组织充填缝合器,它包括外筒1、内芯2、缝针3,内芯2在外筒1内,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内芯2前段为空心,内嵌有橡胶块4,外筒1前段内侧有一隔板5,其上有两条供缝针3滑行的凹槽,缝针3的后端嵌插固定在橡胶块4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隔板5上的凹槽间隔为4mm。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筒1为长筒状,横截面为扁椭圆形,前段为凹槽式,后段为筒状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筒1后端向外横向伸出形成外筒耳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芯2尾端是圆盘状内芯柄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缝针3为多针。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筒1的尺寸为150mm×13mm×9mm,内芯2的尺寸为130mm×11mm×5mm,缝针3的尺寸为4mm、φ1mm,隔板5厚5mm。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①操作简便易行,不需特殊培训。②有多种规格,适宜于不同手术区域的操作。③简化了缝合固定的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④结构简单,成本低廉。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及局部剖示图,图3为本技术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A-A′剖示图,图5为本技术B-B′剖示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情况图中1为外筒、2为内芯、3为缝针、4为橡胶块、5为隔板、6为内芯柄、7为外筒耳。从附图可知皮下组织充填缝合器由外筒1、内芯2、缝针3和橡胶块4组成。外筒1为长筒状,横截面为扁椭圆形,前段为凹槽式,后段为筒状。前段内侧有一隔板5,其上有两条供缝针3滑行的凹槽,凹槽间隔4mm。外筒1后端向外横向伸出形成外筒耳7;内芯2前段少部分为空心,内嵌有橡胶块4,用以嵌插固定缝针3,内芯2前端有两个供穿插缝针3尾部的针孔,后段为实心体,尾端是圆盘状内芯柄6。外筒1用于保护内芯2和缝针3,内芯2用于传导动力,橡胶块4用于柔性固定缝针3,缝针3引导缝线自皮下穿过皮肤至皮肤表面,内芯柄6易于传导手上的动力,隔板5上有两条供缝针3滑行的凹槽,同时起活动固定缝针3的作用,外筒耳7与内芯柄6匹配能限制内芯柄6的活动距离。本技术的制作材料为塑料(外筒、内芯),无毒,耐150℃高温。不锈钢(缝针),无毒橡胶或医用硅胶块。本技术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做成单缝针或多缝针,如1根针、3根针或5根针等。单针用于小切口,多针用于大切口。本技术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做成不同的规格。常用规格为外筒150mm×13mm×9mm,内芯130mm×11mm×5mm,缝针4mm,φ1mm隔板厚5mm使用方法①先将内芯2自缝合器外筒1尾端插入外筒1内。②将已穿好缝线的缝针3插入到内芯2前端的橡胶块4内拉动内芯2使缝针尖退到外筒1内。③将缝合器头端向内送到已剥离好的皮下腔隙里,到所需固定点后,推动内芯2向前,使缝针3带针眼的前段穿出皮肤,于皮面拉出缝线头后,退出缝合器。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改变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技术作出若干的改变或变形,这同样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皮下组织充填缝合器,它包括外筒(1)、内芯(2)、缝针(3),内芯(2)在外筒(1)内,其特征在于内芯(2)前段为空心,内嵌有橡胶块(4),外筒(1)前段内侧有一隔板(5),其上有两条供缝针(3)滑行的凹槽,缝针(3)的后端嵌插固定在橡胶块(4)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下组织充填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5)上的凹槽间隔为4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下组织充填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为长筒状,横截面为扁椭圆形,前段为凹槽式,后段为筒状。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皮下组织充填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后端向外横向伸出形成外筒耳(7)。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下组织充填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2)尾端为圆盘状内芯柄(6)。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下组织充填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缝针(3)多根。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皮下组织充填缝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的尺寸为150mm×13mm×9mm,内芯(2)的尺寸为130mm×11mm×5mm,缝针(3)的尺寸为4mm、ф1mm,隔板(5)厚5mm。专利摘要皮下组织充填缝合器,它包括外筒(1)、内芯(2)、缝针(3),内芯(2)在外筒(1)内,其特征在于内芯(2)前段为空心,内嵌有橡胶块(4),外筒(1)前段内侧有一隔板(5),其上有两条供缝针(3)滑行的凹槽,缝针(3)的后端嵌插固定在橡胶块(4)上。它克服了现有充填缝合器械操作复杂、可靠性差的不足。具有操作简便易行,可靠性高,提高了工作效率,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可广泛适用于各种皮下组织充填缝合使用。文档编号A61B17/00GK2664599SQ20032011616公开日2004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4日专利技术者冯晓玲 申请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晓玲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