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6911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2 21: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具有更良好的碰撞性能并且转向振动性能更优异的转向支承构造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10)包含:车横梁(1),具有规定的轴向,且具有沿该轴向延伸的平面部;转向支承部件(2),安装于该车横梁(1),用于支承转向装置;中央撑条(3),支承车横梁(1),该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10)还包含加强部件(5、5a、5b),该加强部件以覆盖车横梁的平面部(1b)的方式设置于车横梁,并且紧固于转向支承部件(2)。

Steering Support Structure for Vehicles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steering support structure with better collision performance and steering vibration performance. The steering support structure (10) for a vehicle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ncludes: a vehicle crossbeam (1) having a specified axis and a plane extending along the axis; a steering support component (2) mounted on the vehicle crossbeam (1) for supporting the steering device; a central brace (3) for supporting the vehicle crossbeam (1), and a steering support structure (10) for the vehicle also includes a strengthening component (5, 5a, 5b), which is a strengthening component. A plane (1b) covering the vehicle cross beam is arranged on the vehicle cross beam and fastened to the steering support component (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
技术介绍
在汽车等车辆中,作为用于支承转向装置的转向支承构造体,已知一种构造体,其包含: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车横梁(CCB)、支承于车横梁且支承转向装置的转向支承部件、以及在车横梁的中央部分支承车横梁的中央撑条。在这样的转向支承构造体中,公开了以轻量化及刚性的提高为目的的各种各样的技术。例如,日本特开2012-106517号公报(JP2012-106517A)(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技术:在具有副驾座侧的第一管部件及形成为直径比该第一管部件粗的驾驶座侧的第二管部件的车横梁中,在驾驶座侧的第二管部件的前侧的外周面安装金属制板材作为加强部件。另一方面,公开了如下转向部件的连结构造(例如,特开2004-189040号公报(JP2004-189040A)以下,称为专利文献2),其构成为具有:包含驾驶座侧筒状部的驾驶座侧部件及具有比该驾驶座侧筒状部的内寸小的外寸的副驾座侧筒状部的副驾座侧部件。该专利文献2公开了如下技术:在这样的连结构造中,从副驾座侧筒状部的下侧周面至连结部为止安装加强部件,进行副驾座侧筒状部的吸气开口的加强和连结部的加强。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者等发现,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难以兼顾良好的碰撞性能和良好的转向振动性能。详细而言,为了确保高碰撞性能,车横梁具有矩形截面是有效的,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车横梁的截面形状是圆形,因此碰撞性能不充分。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车横梁的截面形状是矩形,因此能得到良好的碰撞性能,但由于输入至转向支承构造体的力,在车横梁的轴向上,在转向支承部件及其周围容易产生扭转变形。在这样的状况中,若行驶时的行驶振动及发动机驱动时的发动机振动等这样的振动输入到转向支承构造体,扭转变形引起的振动容易向转向装置传递,给驾驶员带来不适感。被传递的振动不仅是转向装置自身的“颤抖”,还作为声音传播,也给同行乘员带来不适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支承构造体,具有更良好的碰撞性能,并且转向振动性能更优异。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支承构造体,具有更良好的碰撞性能,并且转向振动性能更优异,进一步,实现进一步的轻量化。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包含:车横梁,该车横梁具有规定的轴向,且具有沿该轴向延伸的平面部;转向支承部件,该转向支承部件安装于车横梁,用于支承转向装置;以及中央撑条,该中央撑条支承车横梁,该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的特征在于,还包含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以覆盖车横梁的平面部的方式设置于车横梁,并且紧固于转向支承部件。根据这样构成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能够得到更良好的碰撞性能,并且得到更良好的转向振动性能。进一步,根据这样构成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能够实现进一步的轻量化。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为,加强部件是将所述车横梁的扭转变形模式转换成挠曲变形模式的部件,所述车横梁的扭转变形模式是由输入到所述转向支承构造体的力引起的。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为,车横梁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前表面及后表面,在剖面视图中具有矩形的形状,车横梁的平面部形成于车横梁的后表面,加强部件以覆盖该后表面的方式设置。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为,加强部件具有肋构造,该肋构造具有:平面状部件;外缘肋,该外缘肋从平面状部件的外缘垂直地延伸而设置;及内侧肋,该内侧肋在外缘肋的内侧从平面状部件垂直地延伸而设置,加强部件以该加强部件的平面状部件与车横梁的平面部面接触的方式设置于车横梁。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为,加强部件的内侧肋包含纵肋,该纵肋沿与车横梁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在平面状部件上延伸。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为,转向支承部件与中央撑条在车横梁上彼此分离而设置,加强部件设置成覆盖转向支承部件与中央撑条之间的车横梁的平面部。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为,转向支承构造体还包含第一侧托架及第二侧托架,该第一侧托架及第二侧托架用于以在车横梁的两端部分支承车横梁的方式,将车横梁的两端部分固定于车辆的框体,加强部件分别固定于第一侧托架和中央撑条中的至少一方与转向支承部件。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为,转向支承构造体还包含第一侧托架及第二侧托架,该第一侧托架及第二侧托架用于以在车横梁的两端部分支承车横梁的方式,将车横梁的两端部分固定于车辆的框体,转向支承部件和第一侧托架及第二侧托架在车横梁上彼此分离而设置,加强部件包含侧方侧加强部件,该侧方侧加强部件设置成覆盖第一侧托架与中央撑条之间并且第一侧托架与转向支承部件之间的车横梁的平面部。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为,侧方侧加强部件至少紧固于转向支承部件,该侧方侧加强部件与转向支承部件的紧固是通过侧方侧加强部件与转向支承部件这两个部件的共同紧固来实现的。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为,侧方侧加强部件在转向支承部件侧具有紧固用缘部,转向支承部件包含上侧部件及下侧部件,侧方侧加强部件与转向支承部件这两个部件的共同紧固是通过侧方侧加强部件的紧固用缘部与转向支承部件的上侧部件及下侧部件这双方的紧固来实现的。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为,侧方侧加强部件还紧固于第一侧托架,该侧方侧加强部件与第一侧托架的紧固是通过侧方侧加强部件、第一侧托架及车横梁这三个部件的共同紧固来实现的。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为,侧方侧加强部件还紧固于车横梁,该侧方侧加强部件与车横梁的紧固是通过侧方侧加强部件、第一侧托架及车横梁这三个部件的共同紧固,和/或侧方侧加强部件与车横梁这两个部件的共同紧固来实现的。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为,车横梁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前表面及后表面,在剖面视图中具有矩形的形状,车横梁的平面部形成于该车横梁的后表面,侧方侧加强部件具有沿车横梁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延伸的延长部,以形成コ字形包围部,该コ字形包围部覆盖形成于车横梁的后表面的平面部、车横梁的上表面的一部分及车横梁的下表面的一部分。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为,中央撑条与转向支承部件在车横梁上彼此分离而设置,加强部件包含中央侧加强部件,该中央侧加强部件设置成覆盖中央撑条与转向支承部件之间的车横梁的平面部。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为,中央侧加强部件至少紧固于转向支承部件,该中央侧加强部件与转向支承部件的紧固是通过中央侧加强部件与转向支承部件这两个部件的共同紧固来实现的。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为,中央侧加强部件在转向支承部件侧具有紧固用缘部,转向支承部件包含上侧部件及下侧部件,中央侧加强部件与转向支承部件这两个部件的共同紧固是通过中央侧加强部件的紧固用缘部与转向支承部件的上侧部件及下侧部件这双方的紧固来实现的。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为,中央侧加强部件还紧固于中央撑条,该中央侧加强部件与中央撑条的紧固是通过中央侧加强部件、中央撑条及车横梁这三个部件的共同紧固、和/或通过中央侧加强部件与中央撑条这两个部件的共同紧固来实现的。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为,所述中央侧加强部件还紧固于车横梁,该中央侧加强部件与车横梁的紧固是通过中央侧加强部件、中央撑条及车横梁这三个部件的共同紧固、和/或通过中央侧加强部件与车横梁这两个部件的共同紧固来实现的。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为,车横梁在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前表面及后表面的剖视视图中具有矩形状的形状,车横梁的平面部形成于该车横梁的后表面,中央侧加强部件具有沿车横梁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包含:车横梁,该车横梁具有规定的轴向,且具有沿该轴向延伸的平面部;转向支承部件,该转向支承部件安装于所述车横梁,用于支承转向装置;以及中央撑条,该中央撑条支承所述车横梁,该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的特征在于,还包含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以覆盖所述车横梁的平面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车横梁,并且紧固于所述转向支承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7.12 JP 2017-1365531.一种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包含:车横梁,该车横梁具有规定的轴向,且具有沿该轴向延伸的平面部;转向支承部件,该转向支承部件安装于所述车横梁,用于支承转向装置;以及中央撑条,该中央撑条支承所述车横梁,该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的特征在于,还包含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以覆盖所述车横梁的平面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车横梁,并且紧固于所述转向支承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是将所述车横梁的扭转变形模式转换成挠曲变形模式的部件,所述车横梁的扭转变形模式是由输入到所述转向支承构造体的力引起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横梁具有上表面、下表面、前表面及后表面,在剖面视图中具有矩形的形状,所述车横梁的平面部形成于所述车横梁的后表面,所述加强部件以覆盖该后表面的方式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具有肋构造,该肋构造具有:平面状部件;外缘肋,该外缘肋从该平面状部件的外缘垂直地延伸而设置;及内侧肋,该内侧肋在该外缘肋的内侧从所述平面状部件垂直地延伸而设置,所述加强部件以该平面状部件与所述车横梁的平面部面接触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车横梁。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件的内侧肋包含纵肋,该纵肋沿与所述车横梁的轴向垂直的方向在所述平面状部件上延伸。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支承部件与所述中央撑条在所述车横梁上彼此分离而设置,所述加强部件设置成覆盖所述转向支承部件与所述中央撑条之间的所述车横梁的平面部。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支承构造体还包含第一侧托架及第二侧托架,该第一侧托架及第二侧托架用于以在所述车横梁的两端部分支承所述车横梁的方式,将所述车横梁的两端部分固定于车辆的框体,所述加强部件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一侧托架和所述中央撑条中的至少一方与所述转向支承部件。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支承构造体还包含第一侧托架及第二侧托架,该第一侧托架及第二侧托架用于以在所述车横梁的两端部分支承所述车横梁的方式,将所述车横梁的两端部分分别固定于车辆的框体,所述转向支承部件和所述第一侧托架及所述第二侧托架在所述车横梁上彼此分离而设置,所述加强部件包含侧方侧加强部件,该侧方侧加强部件设置成覆盖所述第一侧托架与所述中央撑条之间且所述第一侧托架与所述转向支承部件之间的所述车横梁的平面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方侧加强部件至少紧固于所述转向支承部件,该侧方侧加强部件与所述转向支承部件的紧固是通过所述侧方侧加强部件与所述转向支承部件这两个部件的共同紧固来实现的。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用的转向支承构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方侧加强部件在所述转向支承部件侧具有紧固用缘部,所述转向支承部件包含上侧部件及下侧部件,所述侧方侧加强部件与所述转向支承部件这两个部件的共同紧固是通过所述侧方侧加强部件的紧固用缘部与所述转向支承部件的上侧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硲昌也冈氏敏树笠嶋宪男北川武梶本芳靖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