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接驳轨道需求区域识别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90470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6 0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公交接驳轨道需求区域识别方法,其涉及公共交通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在并没有切实有效的方法能够对公交接驳轨道的需求区域进行识别的问题,而盲目的对公交线网进行优化,容易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对城市的所有轨道站点进行分析,根据换乘客流量和公交轨道换乘客流比例,初步筛选出待优化站点;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出发,构建站点优化指标体系,对所述待优化站点进行进一步筛选,获得需优化站点;在所述需优化站点处开展问卷调查,利用所述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佐证。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高公交接驳轨道需求区域识别的准确性,进而能够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对公交线网进行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公交接驳轨道需求区域识别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公共交通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公交接驳轨道需求区域识别方法。
技术介绍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现在大多城市的公共交通体系包括轨道交通和公交,城市中的轨道交通主要为地铁,还包括轻轨和有轨电车等。对公共交通系统的OD进行分析,从客流量分析看,目前城市的公共体系中,轨道为骨干、公交仍为主体;从卡种、运距、时间分布等分析看,轨道承担长距离跨区功能,且服务通勤和周末为主,公交承担短距离区内功能,且服务平常、老人为主;从空间OD分布看,公交与轨道在部分通道上呈现明显的差异,结合换乘客源的来源等看出,公交在外围区域承担较强的接驳轨道的功能,同时在中心区公交一方面在跨片区上明显让位于轨道,另一方面与轨道还存在通道重复。在未来轨道交通承担公共交通出行主体的趋势和背景下,未来常规公交的总体发展方向一定是围绕轨道交通优化公交线网。但是,单就公交接驳轨道的需求区域而言,现在并没有切实有效的方法能够识别,盲目的对公交线网进行优化,容易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交接驳轨道需求区域识别方法,其具有能够提高公交接驳轨道需求区域识别准确性的优势,进而能够合理利用社会资源。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公交接驳轨道需求区域识别方法,包括:对城市的所有轨道站点进行分析,根据换乘客流量和公交轨道换乘客流比例,初步筛选出待优化站点;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出发,构建站点优化指标体系,对所述待优化站点进行进一步筛选,获得需优化站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未来常规公交的总体发展方向是围绕轨道交通优化公交线网,所以以城市所有的轨道站点为基础进行分析;因为是对公交接驳轨道需求的区域进行识别,所以首先根据各个轨道站点处的换乘客流量和公交轨道换乘客流比例进行分析,初步筛选出待优化站点;然后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出发,构建站点优化指标体系,通过站点优化指标体系对初步筛选出的待优化站点进一步进行筛选,获得需优化站点;初步筛选是以换乘客流量和换乘客流比例形成的大数据为基础,然后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出发,科学地构建站点优化指标体系,对初步筛选出的结果进一步筛选,从而能够提高公交接驳轨道需求区域识别的准确性,进而能够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对公交线网进行优化。进一步地,所述待优化站点为换乘客流量和公交轨道换乘客流比例均低于相应限定值的站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换乘量低,说明轨道站点的客流量少,实际利用率低,有增网引流的需求;公交轨道换乘客流比例低,说明通过公交并没有起到相应的接驳效果,乘客有需求,但是公交线网并没有匹配上;综合考虑换乘客流量和公交轨道换乘客流比例均低于相应限定值的“双低”站点,能够合理识别公交接驳轨道的需求区域,初步筛选出待优化站点。进一步地,所述限定值为中位数。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位数是通过排序得到的,其可将数值集合划分为相等的上下两部分,且不受最大、最小两个极端数值的影响;则限定值为中位数,能够合理、简明和直观地对所有轨道站点进行初步筛选。进一步地,所述供给包括两个层面,分别为:功能定位,具体分为综合换乘枢纽、大型换乘站点以及一般站点;公交线路,具体分为线路数量不满足限定条件,以及线路数量满足限定条件,其中所述限定条件根据轨道站点所在城市的区域而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供给这个层面出发,是考虑现有公共交通系统中对各个轨道站点的定位以及相应的配套情况。轨道承担的是长距离的运输,所以从功能上来说各个轨道站点之间是存在差别的,具体可分为综合换乘枢纽、大型换乘站点以及一般站点;对于综合换乘枢纽和大型换乘站点而言,其换乘量和公交轨道换乘客流比例应该都是比较高的,如果被初步筛选为待优化站点,则说明该处轨道站点确实存在异常,有相应的需求,所以需要考虑轨道站点的功能定位。公交线路能够体现轨道站点处现有的配套情况,直接反应出来的就是线路数量;因为轨道承担的是长距离运输,所以会经过城市的各个区域;对于城市的各个区域而言,居住的人口和密集程度也不相同,所以对其配套的公交线路数量标准也会不同;对于轨道站点处线路数量的限定条件,需要切实考虑其所在城市的区域,区别设定标准,才更加合理;城市内环居住的人口多,密集程度也高,相应的轨道站点处的线路数量也应该多一些,如果被初步筛选为待优化站点,则说明该处轨道站点确实存在异常,有相应的需求,所以需要考虑轨道站点现有的公交线路配套情况。进一步地,所述需求包括两个层面,分别为:土地利用,具体分为周边土地开发强度低、周边土地开发强度中以及周边土地开发强度高;轨道客流,具体分为客流分布距离远以及客流分布距离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是对公交接驳轨道的需求区域进行识别,所以得从需求层面进行考虑。轨道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周边土地开发强度低、周边土地开发强度中以及周边土地开发强度高,对于周边土地开发强度高的轨道站点,其周边商业发达,人流量多,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大,如果被初步筛选为待优化站点,说明其确实需要优化,补充公交线网;而对于周边土地开发强度中或者周边土地开发强度低的轨道站点,人流量少,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小,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可以不进行优化。轨道客流情况具体分为客流分布距离远和客流分布距离近,如果轨道站点处的客流分布距离远,说明乘客有需求,可以对该处进行优化,接驳新的公交线网,方便乘客换乘轨道交通;对于客流分布距离近的轨道站点,乘客步行搭载轨道交通很方便,也就没有必要浪费社会资源进行公交线网的优化。进一步地,所述站点优化指标体系中包括优化点,所述待优化站点优化点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优化值,则被筛选为需优化站点;其中所述优化点包括综合换乘枢纽、大型换乘站点、线路数量不满足限定条件、周边土地开发强度高以及客流分布距离远。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站点优化指标体系中包括优化点,而综合换乘枢纽、大型换乘站点、线路数量不满足限定条件、周边土地开发强度高以及客流分布距离远均属于优化点;为了提高公交接驳轨道需求区域识别的准确性,进而更加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需要综合考虑待优化轨道站点的供给和需求情况,当优化点的数量大于或者等于优化值时,待优化站点才被进一步筛选为需优化站点。进一步地,所述优化值为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站点优化指标体系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构建的,供给包括功能定位和公交线路两个方面,需求包括土地利用和轨道客流两个方面,综合而言,待优化轨道站点优化点的数量范围为0-4,则优化值为3,能够提高公交接驳轨道需求区域识别的准确性,从而更加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地,所述待优化站点优化点的数量若低于优化值,但其为轨道末端站,则仍被筛选为需优化站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于轨道末端站,主要功能为辐射城市周边街道乡镇,在轨道末端站优化公交线网,接驳公交,能够满足街道乡镇的人员需求,促进城乡人员流动,属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进一步地,所述需优化站点若接驳其它公共交通,则不列为需优化站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城市的轨道交通主要为地铁,但是很多城市也铺设了有轨电车,对于被筛选为需优化的地铁站点处,如果接驳了有轨电车,也是没有必要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公交接驳轨道需求区域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城市的所有轨道站点进行分析,根据换乘客流量和公交轨道换乘客流比例,初步筛选出待优化站点;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出发,构建站点优化指标体系,对所述待优化站点进行进一步筛选,获得需优化站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公交接驳轨道需求区域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城市的所有轨道站点进行分析,根据换乘客流量和公交轨道换乘客流比例,初步筛选出待优化站点;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出发,构建站点优化指标体系,对所述待优化站点进行进一步筛选,获得需优化站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交接驳轨道需求区域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优化站点为换乘客流量和公交轨道换乘客流比例均低于限定值的站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交接驳轨道需求区域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定值为中位数。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公交接驳轨道需求区域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给包括两个层面,分别为:功能定位,具体分为综合换乘枢纽、大型换乘站点以及一般站点;公交线路,具体分为线路数量不满足限定条件,以及线路数量满足限定条件,其中所述限定条件根据轨道站点所在城市的区域而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公交接驳轨道需求区域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需求包括两个层面,分别为:土地利用,具体分为周边土地开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兵樊钧奚振平姚诚蒋靖然潘敏荣陆乾闻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