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亮膜和背光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04447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6 0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增亮膜和背光模组,该增亮膜包括基材,该基材具有一对相反的表面,分别为进光面和出光面,进光面包括一层粗糙底面,以及在粗糙底面上形成的至少一层第一粗糙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增亮膜的进光面具有多层粗糙面结构,光通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增亮膜时,需要通过多层的粗糙面,增强了进光的漫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增亮膜进光面的雾度得到了提升,有利于降低水波纹和干涉条纹现象的产生,并且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基材无需掺杂粒子,降低了对组装良率的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亮膜和背光模组
本技术涉及液晶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亮膜和背光模组。
技术介绍
目前,增亮膜是被广泛应用于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中最重要的光学膜之一,增亮膜起到的作用包括:提高光利用率,降低光损耗,提高背光亮度,减少耗电量等等,增亮膜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特殊的棱镜结构来将光线集中。按照传统方法生产的增亮膜虽然具有提高光利用率的效果,但是容易产生莫尔效应和牛顿环现象,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现有技术中提出了改进的增亮膜的结构,例如在增亮膜的进光面掺杂粒子增加进光面的漫射效果,或对增亮膜的进光面进行降低光滑度的处理。在前一种方案中,增亮膜在裁剪时容易掉落其中的粒子,影响背光组装良率以及不利于在高精度产品中的应用。在后一种方案中,增亮膜的进光面虽然具有一定的粗糙度,但是其形成粗糙面的粗糙结构较为光滑,略呈规则排列,容易产生水波纹现象和干涉条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增亮膜和背光模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增亮膜容易产生水波纹现象和干涉条纹和增亮膜中掺杂粒子影响背光组装良率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增亮膜,该增亮膜包括:基材,基材具有一对相反的表面,分别为进光面和出光面,进光面包括一层粗糙底面,以及在粗糙底面上形成的至少一层第一粗糙面。进一步的,第一粗糙面的层数为一层。进一步的,第一粗糙面由在粗糙底面设置多个凸点形成,和/或第一粗糙面由在粗糙底面设置多个凹点形成。进一步的,多个凸点和/或多个凹点在粗糙底面上的第一厚度的区域内。进一步的,多个凸点和/或多个凹点在粗糙底面上的密度不低于第一密度阈值。进一步的,在粗糙底面上的第一粗糙面以镭射、喷砂、蚀刻、电镀和涂布中的至少一种的方式形成。进一步的,粗糙底面以机械挖点的方式形成。进一步的,第一粗糙面的雾度的范围为10%-80%。进一步的,第一粗糙面和一层第二粗糙面组成的表面的雾度范围为10%-6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光源、设置在光源一侧的导光板、设置在导光板下方的反射板、设置在导光板上方的下扩散板,以及设置在下扩散板上方的如上述的增亮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增亮膜和背光模组,该增亮膜包括基材,该基材具有一对相反的表面,分别为进光面和出光面,进光面包括一层粗糙底面,以及在粗糙底面上形成的至少一层第一粗糙面。本技术的增亮膜的进光面具有多层粗糙面结构,光通过本技术提供的增亮膜时,需要通过多层的粗糙面,增强了进光的漫射,本技术的增亮膜进光面的雾度得到了提升,有利于降低水波纹和干涉条纹现象的产生,并且由于本技术中的基材无需掺杂粒子,降低了对组装良率的不利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增亮膜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增亮膜的粗糙底面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增亮膜上,由在粗糙底面上设置第一粗糙面组成的进光面的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实施例下述的增亮膜指的是应用于背光模块中以改善整个背光系统发光效率为宗旨的薄膜或薄片,主要有四种类型,一般棱镜片(normalprismsheet)、多功能棱镜片、micro-lensfilm与反射型偏光片(reflectivepolarizer)等。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增亮膜可以应用于各种显示背光领域,其作为组成部件之一制成背光模组,可应用在诸如电视、显示器、手机、智能手表等终端的背光模组中。当然,应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的增亮膜的应用并不限于上述示例的背光显示领域,还可以是其他领域,诸如照明领域,按键背光领域等等。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增亮膜上位于进光一侧的粗糙面的粗糙结构较为光滑,无法有效提升雾度值,造成遮瑕不足,容易产生水波纹现象的问题,以及该粗糙面的粗糙结构有一定的规律性,容易产生干涉条纹等问题,本实施例提出一种进光面的雾度值到增强的增亮膜,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增亮膜,其本实施例中的增亮膜的水波纹现象和干涉条纹现象产生的概率得到了降低,如图1所示,该增亮膜包括:基材11,基材具有一对相反的表面,分别为进光面111和出光面112,进光面111包括一层粗糙底面1111,以及在该粗糙底面上形成的至少一层第一粗糙面1112。本实施例中的基材的出光面112如图1所示是具有棱镜结构的表面。在本实施例的一个示例中,基材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的单块制品,也可以是多层结构构成,例如基材至少包括两层,一层是基膜,一层是具有微结构(棱镜结构)的棱镜层,基膜上与棱镜层相背的表面是基材的粗糙底面1111(基材的进光面),棱镜层上与基膜相背的表面是棱镜结构表面(基材的出光面1112)。基膜的材料可以是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棱镜层在滚压前可以是采用涂布的方式在基膜上涂布形成。其中,涂布材料可以是特殊AcrylicResin丙烯酸(类)树脂材料与UV引发剂混合配置而成。在一个示例中,基膜和未滚压前的棱镜层还可以是通过共挤的方式形成,即在制备基材的过程中,待滚压层和PET基膜共挤之后,流延,形成基材。本实施例中,基材中的基膜和待滚压层还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方式设置,本实施例对此没有任何限制。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第一粗糙面1112的层数越多,则制备工艺的步骤越多,流程越复杂,所以第一粗糙面1112的层数优选为一层。基材的粗糙底面1111的形成可以采用现有的方式,在一个示例中,粗糙底面1111的形成包括但不限于:在基材的进光面的一定厚度内,掺杂粒子,使得基材的进光面具有一定的凸起结构,形成粗糙底面;或,在基材的进光面以机械制点的方式,增加进光面的粗糙度形成粗糙底面。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粗糙面1112由在粗糙底面1111设置的微凹凸结构形成。进一步的,第一粗糙面1112由在粗糙底面1111上设置多个凸点形成;或者,第一粗糙面1112由在粗糙底面1111上设置多个凹点形成;或者,第一粗糙面1112由在粗糙底面1111上设置多个凸点和凹点形成。在一个示例中,第一粗糙面为在粗糙底面1111上通过镭射或喷砂或蚀刻或电镀或涂布的方式形成的另一层粗糙面。其中,为了增强第一粗糙面带来的雾化效果,在第一粗糙面上的凸点和凹点的大小尺寸比粗糙底面上的机械制孔或因为粒子掺杂而形成的凸起的大小尺寸小。如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增亮膜的粗糙底面(进光面),从图2中可以看出,现有的粗糙底面的结构表面较为光滑,且排列略呈规则排列,因此,容易产生水波纹现象以及容易与棱镜或玻璃产生干涉条纹。采用本实施例的增亮膜,在该增亮膜的粗糙底面上设置多个凸点(如图3所示)形成第一粗糙面,从图3中可以看出凸点的大小尺寸比粗糙底面上的粗糙结构的尺寸小,第一粗糙面并没有完全遮盖粗糙底面。在一个示例中凸点和凹点在粗糙底面上的第一厚度的区域内,该第一厚度可以根据基材的整体厚度和增亮膜的进光面欲达到的雾度来决定。例如,凸点和凹点的厚度在粗糙面上的厚度不超过基材厚度的2%等等。可以预见,本实施例中凸点和凹点在粗糙底面1111的密度分布会影响基材进光面的雾度值提升,凸点和凹点的密度过低则不能很好地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材,所述基材具有一对相反的表面,分别为进光面和出光面,所述进光面包括一层粗糙底面,以及在所述粗糙底面上形成的至少一层第一粗糙面,所述粗糙底面和所述第一粗糙面用于提升所述进光面的雾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材,所述基材具有一对相反的表面,分别为进光面和出光面,所述进光面包括一层粗糙底面,以及在所述粗糙底面上形成的至少一层第一粗糙面,所述粗糙底面和所述第一粗糙面用于提升所述进光面的雾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粗糙面的层数为一层。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粗糙面由在所述粗糙底面设置多个凸点形成,和/或所述第一粗糙面由在所述粗糙底面增设多个凹点形成。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凸点和/或所述多个凹点在所述粗糙底面上的第一厚度的区域内。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凸点和/或多个凹点在所述粗糙底面上的密度不低于预设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其彬晏水平杨政宪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聚飞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