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量子点复合增亮膜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56767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5-15 07:47
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光电显示设备配件领域,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上棱镜层、第一阻隔膜,量子点胶层、第二阻隔膜与下棱镜层;所述量子点胶层包括胶体和混合在胶体内的量子点颗粒,所述第一上棱镜层包括多条并列设置且成型在所述第一阻隔膜上表面的棱条;所述下棱镜层包括多条并列设置且成型在所述第二阻隔膜下表面的棱条。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第一上棱镜层与量子点胶层共用第一阻隔膜作为载体、下棱镜层与量子点胶层共用第二阻隔膜作为载体,能够有效减小模组结构的厚度,使得产品符合轻薄设计要求,并解决组膜制程过长的问题。并解决组膜制程过长的问题。并解决组膜制程过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量子点复合增亮膜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显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光电显示产品
,尤其涉及一种量子点复合增亮膜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液晶显示器在平板显示器市场中占据统治性地位,其中,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的重要组成部分,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器面板的关键零组件之一,其背光质量决定了液晶显示屏的亮度、出射光均匀度、色阶等重要参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液晶显示屏的发光效果,而现有的背光模组中,由于模组结构层大多为8层,量子点膜与增亮膜皆具有独立的光学薄膜,厚度较大,不符合轻薄设计的要求,且在模组组膜时,组装量子点膜、上增亮膜和下增亮膜,需要组膜三次,生产制程过长造成良率难以控制,工作效率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一,提供了一种量子点复合增亮膜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显示装置,相比于传统背光模组的8层结构有效减小模组结构的厚度,使得产品符合轻薄设计要求,并解决组膜制程过长的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量子点复合增亮膜,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上棱镜层、第一阻隔膜、量子点胶层、第二阻隔膜与下棱镜层;
[0005]所述量子点胶层包括胶体和混合在所述胶体内的量子点颗粒,所述第一上棱镜层包括多条并列设置且成型在所述第一阻隔膜上表面的棱条;所述下棱镜层包括多条并列设置且成型在所述第二阻隔膜下表面的棱条。
[0006]可选地,所述第一上棱镜层的棱条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设置,所述下棱镜层的棱条的长度方向沿第二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67.2
°
至112.2
°
的夹角。
[0007]可选地,所述第一上棱镜层的棱条和所述下棱镜层的棱条的横截面呈三角形。
[0008]可选地,所述第一上棱镜层的棱条和所述下棱镜层的棱条具有呈波浪起伏状的顶棱。
[0009]可选地,所述量子点复合增亮膜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上棱镜层上方的增亮膜,所述增亮膜包括光学薄膜与第二上棱镜层,所述第二上棱镜层包括多个均匀并排设置的棱条,所述光学薄膜的一面与所述第一上棱镜层通过胶水粘接贴合,所述第二上棱镜层成型于所述光学薄膜的另一面,所述第二上棱镜层的棱条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
[0010]可选地,所述第二上棱镜层的棱条的横截面呈三角形且具有呈波浪起伏状的顶棱。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阻隔膜的厚度为38

200um,所述第二阻隔膜的厚度为38

200um。
[001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显示装置,所述背光显示装置具有上述的一种量子点复合增亮膜,所述背光显示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复合增亮膜之上的LCD面板,所述背光显示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复合增亮膜之下的扩散片,所述扩散片之下还设置有导
光板、反射膜与用于固定所述背光显示装置的外框。
[0013]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量子点复合增亮膜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上述的一种量子点复合增亮膜,包括如下步骤:
[0014]将量子点颗粒与液态的胶体均匀混合形成量子点胶;
[0015]将量子点胶涂布在第二阻隔膜上表面形成量子点胶层,并在形成的所述量子点胶层上覆盖第一阻隔膜;
[0016]分别于所述第一阻隔膜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阻隔膜的下表面成型所述第一上棱镜层和下棱镜层。
[0017]可选地,于所述第一阻隔膜的上表面设置所述第一上棱镜层后,在所述第一上棱镜层的顶面设置增亮膜,步骤如下:于所述第一上棱镜层的顶面粘贴光学薄膜,于所述光学薄膜上成型第二上棱镜层。
[0018]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量子点复合增亮膜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显示装置,将所述第一上棱镜层、第一阻隔膜,量子点胶层、第二阻隔膜与下棱镜层由上而下依次集成于一体,所述第一阻隔膜与第二阻隔膜在作为封装所述量子点颗粒的阻隔膜的同时,也作为所述第一上棱镜层与所述下棱镜层的光学薄膜,所述第一上棱镜层成型于所述第一阻隔膜,所述下棱镜层成型于所述第二阻隔膜,所述量子点胶层与所述第一上棱镜层共用所述第一阻隔膜作为载体,所述量子点胶层与所述下棱镜层共用所述第二阻隔膜作为载体,相较于传统背光模组的8层结构,本专利技术在组装时减少了光学薄膜的层数,减小了所述背光显示装置的产品厚度,结构简单,实用性佳,为轻薄化背光模组提供了可行的材料方案。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量子点复合增亮膜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量子点复合增亮膜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量子点复合增亮膜中棱条的顶棱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至图1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量子点复合增亮膜的制备方法的制程示意图;
[0026]图18至图25是在图6至图17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量子点复合增亮膜的制备方法的制程示意图;
[0027]图2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显示装置中的入射光线在量子点复合增亮膜的折射、反射路径示意图;
[0028]图2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显示装置中入射光线在量子点复合增亮膜中的反射、折射路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30]需要说明的是,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设置、连接,也可以通过居中元部件、居中结构间接设置、连接。
[0031]另外,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若有“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常规放置状态或使用状态,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特征、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也不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0032]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和各实施例,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实施例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方式,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量子点复合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第一上棱镜层、第一阻隔膜、量子点胶层、第二阻隔膜与下棱镜层;所述量子点胶层包括胶体和混合在所述胶体内的量子点颗粒,所述第一上棱镜层包括多条并列设置且成型在所述第一阻隔膜上表面的棱条;所述下棱镜层包括多条并列设置且成型在所述第二阻隔膜下表面的棱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量子点复合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棱镜层的棱条的长度方向沿第一方向设置,所述下棱镜层的棱条的长度方向沿第二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呈67.2
°
至112.2
°
的夹角。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量子点复合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棱镜层的棱条和所述下棱镜层的棱条的横截面呈三角形。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量子点复合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棱镜层的棱条和所述下棱镜层的棱条具有呈波浪起伏状的顶棱。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量子点复合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点复合增亮膜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上棱镜层上方的增亮膜,所述增亮膜包括光学薄膜与第二上棱镜层,所述第二上棱镜层包括多个均匀并排设置的棱条,所述光学薄膜的一面与所述第一上棱镜层通过胶水粘接贴合,所述第二上棱镜层成型于所述光学薄膜的另一面,所述第二上棱镜层的棱条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6.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文辉李贝易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聚飞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