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14881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1 2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包括上下均设置有开口的透明管体,管体的下部开口可拆连接有封闭管体下部开口的育苗盘,育苗盘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脚,支撑脚置于盛放有营养液的托盘内,管体上方具有封闭管体上部防止飞虱飞出的网状盖板本装置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操作使用方法简便,工作效率高,不但可以进行稻飞虱种群的大量饲养和保种,还可以方便地在室内大量繁殖获取虫龄一致的稻飞虱,为科学试验提供大量的标准试虫,同时也可以作为稻飞虱生物学、生态学观察的装置使用,提高了稻飞虱科学研究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稻飞虱相关科学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显著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属农业病虫害防治
,尤其应用于水稻稻飞虱标准试虫的大量繁殖与饲养

技术介绍
稻飞虱属迁飞性害虫,是亚州地区水稻重要害虫,尤其是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是亚州水稻粮食生产中的头号重大害虫。稻飞虱以成虫、若虫在水稻基部刺吸水稻汁液为害,严重发生为在时造成稻田“踏圈”甚至成片枯死,此外,稻飞虱还会传播水稻病毒,如白背飞虱是水稻矮缩病毒的传播媒介昆虫,危害极大。目前,褐飞虱是我国稻区的常发性害虫。随着全求气候环境变化及我国种植制度的不断调整,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的在不断推广应用、生产上缺乏抗虫水稻品种,加上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使用等诸多因素,褐飞虱的发生为害及灾变规律也在不断发生剧烈的变化,近年来褐飞虱发生为害呈不断加重趋势,暴发频率、发生为害面积、田间虫口数量等指标都不断创历史新高,近30多年来,我国褐飞虱有9次大暴发,21世纪以来,2005年,全国范围内褐飞虱大发生,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暴发成灾,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15年福建省局部地区褐飞虱大发生,防治不及时田块减产严重,个别田块甚至绝收。总之,褐飞虱的暴发成灾对我国水稻粮食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3种稻飞虱中,由于褐飞虱寄主单一,只为害水稻,而且褐飞虱的种群繁殖力大,取食量大,因此其对水稻的危害最大。如何将褐飞虱持续有效控制是我国植物保护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这需要不断加强基础研究,需要系统深入地开展褐飞虱生物学特性、迁飞规律、种群动态、生长发育及抗药性机理等一系列科学问题研究,所有这些科学研究都离不开大量的标准试验昆虫,由于褐飞虱田间世代重叠严重,直接从田间获取同日龄的褐飞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在非水稻生产季节无法从田间采集褐飞虱开展科学试验,因此,如何方便、高效地在室内大量饲养褐飞虱种群并获取标准试虫对于开展褐飞虱科学研究试验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开展水稻重大害虫防治的基础性工作。根据已有资料报道,目前有关稻飞虱室内饲养的方法及存在的普遍存在以下2个不足或缺陷:一是稻苗更换操作工作量大;二是稻飞虱试虫采集和转移难度大,过程繁琐。因此,当前有关褐飞虱的科学研究试验工作中,急需一种新的褐飞虱室内大量饲养装置和技术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是本专利技术的研究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改进,即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一是稻苗更换操作工作量大;二是稻飞虱试虫采集和转移难度大,过程繁琐。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是: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包括上下均设置有开口的透明管体,所述管体的下部开口可拆连接有封闭管体下部开口的育苗盘,所述育苗盘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置于盛放有营养液的托盘内,管体上方具有封闭管体上部防止飞虱飞出的网状盖板。进一步的,所述网状盖板下表面具有扣于透明管体上表面的凹槽。进一步的,所述网状盖板包括外部与透明管体配合的固定圈,所述固定圈内设置有滤网。进一步的,所述滤网的孔径大小为0.125mm。进一步的,所述透明管体的直径为10~15厘米,高20~50cm。进一步的,所述育苗盘包括外周与透明管体内壁贴合的盘体,所述盘体中部均匀分布有用于插入稻苗的插孔。进一步的,所述插孔的孔径大小为0.25~0.40cm,育苗盘可拆卸式嵌套在透明管体下口端的外缘。进一步的,所述育苗盘上外具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外表面具有外螺纹,所述管体内壁具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脚高度1~3c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装置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操作使用方法简便,工作效率高,不但可以进行稻飞虱种群的大量饲养和保种,还可以方便地在室内大量繁殖获取虫龄一致的稻飞虱,为科学试验提供大量的标准试虫,同时也可以作为稻飞虱生物学、生态学观察的装置使用,本专利技术同时也解决了已有稻飞虱室内饲养过程有关稻苗更换操作工作量大和稻飞虱试虫采集和转移过程繁琐及效率低等方面的缺陷。总之,该专利技术装置和使用方法有效地提高了稻飞虱科学研究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稻飞虱相关科学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本专利技术具有显著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和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及使用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装置实施例构造及使用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装置实施例透明管体与网状盖板及育苗盘配合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网状盖板、11-固定圈,12-滤网、2-透明管体、21-透气窗、3-育苗盘、31-支撑脚、32-环形凸起、4-营养液容器托盘、5-水稻苗、6-稻飞虱、7-水稻营养液。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2所示,如图1所示,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该装置包括网状盖板1、透明管体2、育苗盘3、装有营养液的营养液容器托盘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网状盖板1包括外部与透明管体配合的固定圈11,所述固定圈11内设置有滤网12,本实施例中,所述网状盖板1下表面具有扣于透明管体上表面的凹槽,网状盖板1直接扣于透明管体2上,滤网孔径大小为0.125mm,网状盖板1与透明柱装体2的上口端呈可拆卸式紧密连接,网状盖板1有两个功能,一个是使透明管体2的内腔保持通风透气,另一个作用是将稻飞虱接入透明管体2后防止其逃逸。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明管体2的直径10-15厘米,高20-50cm,在透明管体2的中部设有2个透气窗21,透气窗21安装滤网,滤网的孔径大为0.125mm。透气窗2-1的作用主要是使透明管体2与外界保持通风透气,确保稻飞虱所处的温湿度条件与科学试验设计相一致。所述的育苗盘3内分布有用于插入稻苗的插孔,插孔的孔径大小为0.25-0.40厘米,育苗盘3可拆卸式嵌套在透明管体2的下口端的外缘,育苗盘3底面下缘设有2个对称的支撑脚31,支撑脚31的宽度3-5厘米,高度1-3cm。支撑脚31可以为弧形状,也可以是竖直状,支撑脚3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所述的育苗盘3的孔径大小为0.25-0.40厘米,该尺寸设计可以使发芽的水稻种子可以平铺在育苗盘上方而不会落入营养液容器托盘4,并保证稻苗的根部生长至育苗盘3的下方的营养液容器托盘4内,确保根系在营养液容器托盘4内的营养液中正常生长。所述的育苗盘3可拆卸式嵌套在透明管体2的下口端,本实施例中,育苗盘3上外具有环形凸起32,所述环形凸起32外表面具有外螺纹,所述管体内壁具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使透明管体与育苗盘能够螺纹连接。当然还可以采用卡扣连接的方式实现育苗盘与管体内壁的连接。该设计的主要作用是可以将育苗盘3方便地更换,育苗盘3上的稻苗被稻飞虱6取食干枯时,只需要将预先育好稻苗的育苗盘3更换嵌套入透明管体2的下口端,保证新鲜稻苗提供足够营养大量饲养稻飞虱。所述的育苗盘3的底面下缘设有2个对称的支撑脚31,支撑脚31的宽度3~5厘米,高度1~3cm,支撑脚31的设计是保证水稻根部在营养液容器托盘4内吸收营养并正常生长,并保证稻苗5的生长,支撑脚31的另一个作用是确保整个饲养装置稳定直立于营养液容器托盘4。所述的营养液容器托盘4的深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均设置有开口的透明管体,所述管体的下部开口可拆连接有封闭管体下部开口的育苗盘,所述育苗盘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置于盛放有营养液的托盘内,管体上方具有封闭管体上部防止飞虱飞出的网状盖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均设置有开口的透明管体,所述管体的下部开口可拆连接有封闭管体下部开口的育苗盘,所述育苗盘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置于盛放有营养液的托盘内,管体上方具有封闭管体上部防止飞虱飞出的网状盖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盖板下表面具有扣于透明管体上表面的凹槽。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盖板包括外部与透明管体配合的固定圈,所述固定圈内设置有滤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的孔径大小为0.125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室内大量饲养稻飞虱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管体的直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良妙占志雄刘其全施龙清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