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制备多孔膜的液膜传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539117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1-24 19: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制备多孔膜的液膜传送装置,包括传动部件和承载部件,所述承载部件在传动部件的带动下传送所述液膜进入凝胶液;所述承载部件包括第一承载部件和第二承载部件,所述第一承载部件和第二承载部件分别与所述液膜沿传送方向的两个边接触。采用该液膜传送装置提高了多孔膜两个表面孔的一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制备多孔膜的液膜传送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制备多孔膜的液膜传送装置。
技术介绍
制备多孔膜的主要方法有非溶剂致相分离法、热致相分离法和蒸发致相分离法等。其中,非溶剂致相分离法主要通过控制聚合物溶液的液-液相分离形成多孔膜,在非溶液致相分离法制备多孔膜的过程中,要提高多孔膜的孔隙率和孔的质量,必须使聚合物溶液膜(即液膜)充分与凝胶液接触。目前在采用非溶剂致相分离法制备多孔膜的过程中,主要利用钢带等整体承载从模头挤出的液膜在凝胶液中运动。在此过程中液膜的一面充分和凝胶液接触,另一面因为紧贴在钢带上,无法和凝胶液充分接触,成孔条件差,所以该表面孔隙率低,甚至形成闭孔,最终导致形成的多孔膜的两个表面的孔结构不对称,影响多孔膜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制备多孔膜的液膜传送装置,包括传动部件和承载部件,所述承载部件在传动部件的带动下传送所述液膜进入凝胶液;所述承载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承载部件和至少一个第二承载部件,所述第一承载部件和第二承载部件分别与所述液膜沿传送方向的两个边接触。所述液膜是指制备多孔膜的溶液或浆料经过模头挤出后形成的液态膜状物质,所述液膜流延至所述承载部件粘附之后随即进入凝胶液中,通过与凝胶液进行接触,经过液-液相分离形成多孔膜。传送过程中,所述承载部件与所述液膜沿传送方向的两个边始终保持接触。所述液膜的边,是指在所述液膜宽度方向上,从最外侧的边界向内至液膜中部一定宽度的区域(如图8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承载部件与所述液膜沿传送方向的两个边始终保持接触。上述接触可以包括多种接触方式,如图8所示:图8(a)中承载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液膜的边接触,另一部分则突出液膜的边界以外;图8(b)中承载部件全部与液膜的边接触,且承载部件的边缘与液膜的边界对齐;图8(c)中承载部件全部与液膜的边接触,且液膜的边界超出承载部件的边缘;图8(d)中在液膜的每边有两组承载部件与液膜的边接触,有利于提高承载部件与液膜的边接触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所述液膜在所述承载部件的带动下进入凝胶液的过程中,由于承载部件只与液膜沿传送方向的两个边保持接触,因此液膜除了沿传送方向的两个边外,其余部分并未与承载部件接触。在进入凝胶液后,液膜的两个表面可以充分与凝胶液接触,从而保证两个表面成孔条件的一致性,使制备出的多孔膜两个表面的孔结构对称,两个表面的孔隙率、孔径分布等大致相同。整个传送过程简单易控制,非常适用于大工业化生产。所述液膜传送装置可用于芳香族聚酰胺、聚氯乙烯、偏氟乙烯、聚醚砜等多孔膜的制备。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模头位于所述传送装置一端的上方,优选正上方,使得所述模头挤出的液膜根据其自重的流向流入到所述承载部件表面并随即通过承载部件传送进入凝胶液中。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承载部件与所述液膜接触的面积占所述液膜总面积的0.1%~35.0%。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承载部件与所述液膜接触的面积占所述液膜总面积的0.3%~20.0%。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承载部件与所述液膜接触的面积占所述液膜总面积的0.5%~5.0%。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承载部件与所述液膜接触的面积占所述液膜总面积的0.1%~35.0%。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承载部件与所述液膜接触的面积占所述液膜总面积的0.3%~20.0%。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承载部件与所述液膜接触的面积占所述液膜总面积的0.5%~5.0%。上述所述承载部件与所述液膜接触的面积占所述液膜总面积的占比使得承载部件能较好地承载并固定液膜,使液膜随着承载部件在凝胶液中运动,同时让液膜的上下表面尽可能多地与凝胶液充分接触。所述占比过大会破坏所述液膜的上下表面成孔条件的一致性,进而使上下表面具有对称孔结构的多孔膜的面积在整张多孔膜的面积中的占比减小。所述占比过小,会减小所述承载部件对所述液膜的作用力,使液膜与承载部件之间发生较大的滑移或脱落,无法有效地承载和牵引液膜在凝胶液中运动。为了进一步控制液膜在传送过程中的稳定性,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部件包括固定所述液膜两个边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针和/或夹子;所述固定结构固定连接于所述承载部件主体上或与所述承载部件主体一体成型。所述固定结构将所述液膜固定在所述承载部件上,使所述液膜随承载部件在传动部件的带动下进入凝胶液。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与所述液膜接触的承载部件表面为平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与所述液膜接触的承载部件表面包括平滑区域和/或粗糙区域。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承载部件表面包括平滑区域和粗糙区域,所述平滑区域和粗糙区域间隔分布。本专利技术对平滑区域或粗糙区域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可以是规则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如本专利技术图4(s)和图4(t)所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承载部件表面也可以全部为粗糙区域。本专利技术所述粗糙区域增加了液膜与承载部件表面的摩擦力,进而对液膜起到更好的固定作用,防止液膜在垂直于传送方向和平行于传送方向上因收缩而脱落或滑移,保持传送过程中所述承载部件与所述液膜之间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减少所述承载部件与所述液膜直接接触的面,有利于脱膜时对成形的多孔膜进行剥离。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粗糙区域的粗糙度Ra大于等于100;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粗糙区域的粗糙度Ra为100~1000。本专利技术所选择的粗糙度Ra值可以更好的实现本专利技术上下表面具有对称孔结构的多孔膜的技术效果。若粗糙度太小则液膜容易从承载部件表面滑落,不能起到很好的承载效果;若粗糙度太大则后续多孔膜从承载结构剥离时会在粗糙面上残留碎屑,而这些碎屑会被带入凝胶液,并容易附着在多孔膜上,影响成膜质量。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与所述液膜接触的承载部件表面为非平面。所述承载部件表面设置非平面结构,一方面用以增大所述液膜与所述承载部件表面接触的摩擦力,防止液膜在垂直于传送方向和平行于传送方向上因收缩而脱落或滑移,保持传送过程中所述承载部件与所述液膜之间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减少所述承载部件与所述液膜直接接触的面,有利于脱膜时对成形的多孔膜进行剥离。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与所述液膜接触的承载部件表面为非平面,所述非平面的至少一部分表面为粗糙面,所述粗糙面的粗糙度Ra大于等于100,或者粗糙面的粗糙度Ra为100~100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在与所述液膜接触的承载部件表面设置防滑结构和/或能存储液体的结构,以使所述液膜和承载部件之间形成包括固体区域和非固体区域的承载面,所述液膜与所述承载部件表面直接接触的区域为固体区域,所述液膜与所述承载部件表面不直接接触的区域为非固体区域。通过调整所述承载部件表面结构的形状、间距和存储液体的量,以使所述液膜和承载部件之间形成包括平面或非平面的承载面(如图5所示)。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承载面中,所述固体区域与所述非固体区域的面积比为1:9~9:1,若所述承载面为非平面(如图5(b)所示),则所述面积为该非平面的曲面面积。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承载面中,所述固体区域与所述非固体区域的面积比为3:7~7:3。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承载面中,所述固体区域与所述非固体区域的面积比为4:6~6:4。所述固体区域用于粘附所述液膜,所述非固体区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制备多孔膜的液膜传送装置,包括传动部件和承载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件在传动部件的带动下传送所述液膜进入凝胶液;所述承载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承载部件和至少一个第二承载部件,所述第一承载部件和第二承载部件分别与所述液膜沿传送方向的两个边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5.10 CN 20171032633561.一种用于制备多孔膜的液膜传送装置,包括传动部件和承载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件在传动部件的带动下传送所述液膜进入凝胶液;所述承载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承载部件和至少一个第二承载部件,所述第一承载部件和第二承载部件分别与所述液膜沿传送方向的两个边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膜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载部件与所述液膜接触的面积占所述液膜总面积的0.1%~35.0%,和/或第二承载部件与所述液膜接触的面积占所述液膜总面积的0.1%~35.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膜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件包括固定所述液膜两个边的固定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膜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包括针和/或夹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膜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液膜接触的承载部件表面为平面,所述平面包括平滑区域和/或粗糙区域。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膜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粗糙区域的粗糙度Ra大于等于100。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膜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粗糙区域的粗糙度Ra为100~1000。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膜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液膜接触的承载部件表面为非平面。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膜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液膜接触的承载部件表面设置防滑结构和/或能存储液体的结构,以使所述液膜和承载部件之间形成包括固体区域和非固体区域的承载面。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膜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承载面中,所述固体区域与所述非固体区域的面积比为1:9~9:1。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膜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承载面中,所述固体区域与所述非固体区域的面积比为3:7~7:3。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膜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承载面中,所述固体区域与所述非固体区域的面积比为4:6~6:4。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膜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面包括至少一个固体区域和至少一个非固体区域。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膜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体区域与所述非固体区域间隔分布。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膜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固体区域包括液体区域和/或气体区域。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膜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结构包括凸起结构和/或凹槽结构,和/或所述能存储液体的结构包括凹槽结构和/或具有凹槽的凸起结构。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液膜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结构包括凸条、圆柱、圆锥、圆台、腰台、椭圆台、针、棱柱、棱锥、棱台和曲面凸起中至少一种,和/或所述凹槽结构包括穿透所述承载部件的凹槽结构和/或不穿透所述承载部件的凹槽结构。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膜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透所述承载部件的凹槽结构包括梳状结构、齿状结构和镂空结构中至少一种。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膜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液膜接触的承载部件表面间隔设置若干个不穿透所述承载部件的矩形凹槽,所述矩形凹槽包括若干个第一矩形凹槽;所述若干个第一矩形凹槽的长边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所述液膜传送方向。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膜传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凹槽的宽度为0.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翔黄和极李葳吴彬彬
申请(专利权)人:微宏动力系统湖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