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四川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跨流域多点引水的复合网络输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680638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14 22:34
一种用于跨流域多点引水的复合网络输水系统,包括至少两个位于不同流域的水源、多个竖井或者多个竖井和至少一个中间水库、至少一个终水库,所述竖井或中间水库设置在低于水源取水点高程且便于水流交汇、分流并适于引水之处,所述终水库设置在需要并适合储水之处;各水源分别通过有压输水涵洞与一个对应的竖井或中间水库连接,利用水位高程差向对应的竖井或中间水库输水,各对应于水源的竖井或中间水库将来自水源的水分别进行分流,并通过有压输水涵洞或串联连接的明渠与有压输水涵洞将分流后的水输送至其下游的竖井或中间水库,位于最下游的竖井或中间水库分流出的水通过有压输水涵洞或串联连接的有压输水涵洞与明渠直接输送到终水库。

A compound network water conveyance system for cross basin multi-point diversion

A composite network water delivery system for multi-point water diversion across a basin includes at least two water sources located in different basins, a plurality of shafts or shafts and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reservoir, and at least one end reservoir, the shafts or intermediate reservoirs are located below the water intake point of the source and are convenient for water flow confluence, diversion and suitable for use. The final reservoir is located where water is needed and suitable for storage; each source of water is connected with a corresponding shaft or intermediate reservoir through a pressurized water conveyance culvert, and the water is conveyed to the corresponding shaft or intermediate reservoir by the difference of water level and elevation, and the water from the source is separated by the corresponding shaft or intermediate reservoir. The diverted water is transported to the downstream shaft or intermediate reservoir through the open channel and the pressure water conveyance culvert connected in series or with the pressure water conveyance culvert. The diverted water from the downstream shaft or the intermediate reservoir is transported directly to the final reservoir through the pressure water conveyance culvert or the pressure water conveyance culvert connected in seri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跨流域多点引水的复合网络输水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利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跨流域多点引水的复合网络输水系统。
技术介绍
我国地域辽阔,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例如西南地区降水丰沛,水资源丰富,甚至洪水泛滥,然而西北地区出现水资源不足,严重干旱的情况。之所以出现上述现状,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受到地形限制,流域之间不能够相互连通输水。因此,建设跨流域多点引水的输水系统非常重要,这样可将水资源进行更合理的分配,让其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同时又可以减少洪涝灾害,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跨流域多点引水的复合网络输水系统,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再分配,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水涝洪灾的发生。本专利技术所述用于跨流域多点引水的复合网络输水系统,包括至少两个位于不同流域的水源、多个竖井或者多个竖井和至少一个中间水库、至少一个终水库,所述竖井或中间水库设置在低于水源取水点高程且便于水流交汇、分流并适于引水之处,所述终水库设置在需要并适合储水之处;各水源分别通过有压输水涵洞与一个对应的竖井或中间水库连接,利用水位高程差向对应的竖井或中间水库输水,各对应于水源的竖井或中间水库将来自水源的水分别进行分流,并通过有压输水涵洞或串联连接的明渠与有压输水涵洞将分流后的水输送至其下游的竖井或中间水库,位于各对应于水源的竖井或中间水库下游的竖井或中间水库对输入的水继续分流并通过有压输水涵洞或串联连接的明渠与有压输水涵洞向再下游的竖井或中间水库输水,位于最下游的竖井或中间水库分流出的水通过有压输水涵洞或串联连接的明渠与有压输水涵洞直接输送到终水库。上述复合网络输水系统,根据地形和引水需要,竖井与中间水库之间的有压输水涵洞或串联连接的明渠与有压输水涵洞、竖井与竖井之间的有压输水涵洞或串联连接的明渠与有压输水涵洞、中间水库与中间水库之间的有压输水涵洞或串联连接的明渠与有压输水涵洞及竖井或中间水库与终水库之间的有压输水涵洞或串联连接的明渠与有压输水涵洞为并联或串联连接方式。上述复合网络输水系统,其明渠设置在竖井或者中间水库出流处地形复杂的部位。上述复合网络输水系统中的竖井可参照图3、图4和图5并结合具体输水系统设计。上述复合网络输水系统,中间水库主要用于水流的交汇和分流,同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发电、灌溉等。上述复合网络输水系统,所设置的终水库用于水资源的进一步规划,在水资源充足的时候水库进行存水,在周围流域的水资源匮乏时进行补给。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为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了一种新的复合网络输水系统。2.由于本专利技术所述复合网络输水系统利用水位高程差进行引水输水,因而不仅能够将某些地区充沛的水资源合理引到一些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而且整个过程不需要消耗输水能源,经济效益明显。3.使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用于跨流域多点引水的复合网络输水系统,能够有效减少泥石流,洪涝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4.由于本专利技术所述复合网络输水系统的水源来自多个不同流域,且设置有水库,在某流域出现供水不足情况时,可以自动得到就近流域的补给,使用灵活便捷。5.由于本专利技术所述复合网络输水系统主要使用有压输水涵洞进行输水,因而可适用于高海拔寒冷地区,有效避免利用管道输水因外界气温较低时容易引起的管内水流结冰导致管裂的事故发生。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用于跨流域多点引水的复合网络输水系统的一种结构与布置形式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用于跨流域多点引水的复合网络输水系统的又一种结构与布置形式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用于跨流域多点引水的复合网络输水系统中竖井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用于跨流域多点引水的复合网络输水系统中竖井的又一种结构的平面图,在同高程布置了三个进水段、三个出水段。图中,1-1第一水源,1-2第二水源,1-3第三水源,1-4第四水源,1-5第五水源,2-1第一竖井,2-2第二竖井,2-3第三竖井,2-4第四竖井,2-5第五竖井,2-6第六竖井,3-1第一有压输水涵洞,3-2第二有压输水涵洞,3-3第三有压输水涵洞,3-4第四有压输水涵洞,3-5第五有压输水涵洞,3-6第六有压输水涵洞,3-7第七有压输水涵洞,3-8第八有压输水涵洞,3-9第九有压输水涵洞,3-10第十有压输水涵洞,3-11第十一有压输水涵洞,3-12第十二有压输水涵洞,3-13第十三有压输水涵洞,3-14第十四有压输水涵洞,3-15第十五有压输水涵洞,3-16第十六有压输水涵洞,3-17第十七有压输水涵洞,3-18第十八有压输水涵洞,3-19第十九有压输水涵洞,3-20第二十有压输水涵洞,3-21第二十一有压输水涵洞,3-22第二十二有压输水涵洞,3-23第二十三有压输水涵洞,4-1第一明渠,4-2第二明渠,4-3第三明渠,4-4第四明渠,4-5第五明渠,5-1第一水库,5-2第二水库,5-3第三水库,5-4第四水库,5-5第五水库,6进水段,7出水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述用于跨流域多点引水的复合网络输水系统作进一步说明。下述实施例经过数学模型验证。实施例1本实施例所述用于跨流域多点引水的复合网络输水系统如图1所示,该复合网络输水系统包含五个不同流域的水源,六个竖井,二十三条有压输水涵洞,五个明渠,四个水库,其中,第一水库5-1和第二水库5-2是中间水库,第三水库5-3和第四水库5-4是终水库。以第三水库5-3的库水位为基础零点高程,第一水源1-1、第二水源1-2、第三水源1-3、第四水源1-4、第五水源1-5的取水点相对高程分别为1140m、830m、800m、750m、250m;第一竖井2-1的入水口相对高程为1090m、出水口相对高程为890m;第二竖井2-2的入水口相对高程为790m、出水口相对高程为590m;第三竖井2-3的入水口相对高程为770m、出水口相对高程为570m;第四竖井2-4的入水口相对高程为490m、出水口相对高程为290m;第五竖井2-5的入水口相对高程为450m、出水口相对高程为250m;第六竖井2-6的入水口相对高程为230m、出水口相对高程为50m。第一水库5-1、第二水库5-2、第三水库5-3、第四水库5-4库水位相对高程分别为:710m、220m、0m、20m。从第一水源1-1输出的Q1=1500m3/s的水流经第一有压输水涵洞3-1输入第一竖井2-1,第一竖井2-1分流出两条支流,一条Q2=800m3/s的支流沿第二有压输水涵洞3-2进行输水,与来自第二水源1-2经第四有压输水涵洞3-4输送的Q4=300m3/s的水流在第二竖井2-2处交汇;另一条Q3=700m3/s的支流沿第三有压输水涵洞3-3进行输水,与来自第三水源1-3经第五有压输水涵洞3-5输送的Q5=300m3/s水流在第三竖井2-3处交汇。从第四水源1-4输出的Q10=1000m3/s的水流经第十有压输水涵洞3-10输入第一水库5-1,在第一水库5-1处分成两条支流。第二竖井2-2处交汇的水流进行重新分配形成两条支流,一条Q6=500m3/s的支流沿第六有压输水涵洞3-6进行输水;一条Q7=600m3/s支流沿串联布置的第一明渠4-1、第七有压输水涵洞3-7进行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跨流域多点引水的复合网络输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位于不同流域的水源、多个竖井或者多个竖井和至少一个中间水库、至少一个终水库,所述竖井或中间水库设置在低于水源取水点高程且便于水流交汇、分流并适于引水之处,所述终水库设置在需要并适合储水之处;各水源分别通过有压输水涵洞与一个对应的竖井或中间水库连接,利用水位高程差向对应的竖井或中间水库输水,各对应于水源的竖井或中间水库将来自水源的水分别进行分流,并通过有压输水涵洞或串联连接的明渠与有压输水涵洞将分流后的水输送至其下游的竖井或中间水库,位于各对应于水源的竖井或中间水库下游的竖井或中间水库对输入的水继续分流并通过有压输水涵洞或串联连接的明渠与有压输水涵洞向再下游的竖井或中间水库输水,位于最下游的竖井或中间水库分流出的水通过有压输水涵洞或串联连接的明渠与有压输水涵洞直接输送到终水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跨流域多点引水的复合网络输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位于不同流域的水源、多个竖井或者多个竖井和至少一个中间水库、至少一个终水库,所述竖井或中间水库设置在低于水源取水点高程且便于水流交汇、分流并适于引水之处,所述终水库设置在需要并适合储水之处;各水源分别通过有压输水涵洞与一个对应的竖井或中间水库连接,利用水位高程差向对应的竖井或中间水库输水,各对应于水源的竖井或中间水库将来自水源的水分别进行分流,并通过有压输水涵洞或串联连接的明渠与有压输水涵洞将分流后的水输送至其下游的竖井或中间水库,位于各对应于水源的竖井或中间水库下游的竖井或中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唯临张建民胡瑞昌邓军刘善均王韦曲景学田忠张法星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