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电流场效应晶体管装置及放大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180149 阅读: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9 22: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新颖及发明专利技术性复合装置结构,从而实现利用亚阈值操作的基于电荷的方法,以用于设计模拟CMOS电路。确切地说,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基于一对互补n型及p型电流场效应晶体管的固态装置,所述电流场效应晶体管中的每一个具有两个控制端口,亦即低阻端口和栅控端口,而常规固态装置具有一个控制端口,亦即栅控端口。这种新颖固态装置提供优于所述常规装置的各种改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互补电流场效应晶体管装置及放大器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不适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新颖及专利技术性复合装置结构,从而实现利用亚阈值操作的基于电荷的方法,以用于设计模拟CMOS电路。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描述随着新千年到来对连接的需求量正极快速地扩增。到2015年末,全球网络连接数量将超出世界人口的两倍,并且估计在2020年超过300亿个装置将无线地连接到云端形成物联网(或“IoT”)。使得这个新时代在过去二十年来出现的移动计算和无线通信中有了革命性发展。遵循摩尔定律,高集成度且高性价比的硅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装置的发展允许将数字和模拟系统元件,如大型模数转换器或收发器,并入到更高性价比的单晶片解决方案中。然而,在近几年里,虽然数字电路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预测路径且得益于将CMOS技术扩展到超深亚微米(亚-μm),但模拟电路尚不能够遵循同样的趋势,并且在模拟设计无模式上的转变的情况下可能永远无法实现。模拟和射频(或“RF”)设计人员仍在努力探索如何制造高性能集成电路(或“IC”)以实现超深亚-μm特征尺寸而不会损失缩小尺寸的优势;包含功率降低、覆盖面紧凑以及操作频率更高。要突破现有的模拟设计科学以满足新千年片上系统(SoC)的要求,需要真正的模式上的转变。现有技术:模拟电路的核心构建块是放大器。离散组件放大器自由使用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变压器和非线性元件以及各种类型的晶体管。通常可忽略各种组件之间不合需要的寄生效应。然而,为了在集成电路内构建放大器,无法轻易获得正常的模拟电路组件,且如果真要如此的话,通常采用特殊IC工艺扩展以获得这些电路元件。由于集成电路放大器极为靠近且通过其所集成到的硅晶片耦合在一起,因此集成电路放大器上的寄生效应较严重。摩尔定律IC工艺进步集中于数字、微处理器和存储器工艺发展。由于需要一代(约18个月)或两代来扩展IC工艺以并入模拟组件,因此最新工艺单芯片系统上一般并未包含模拟功能。这些“混合模式”IC工艺不易获得、依赖于供应商且较贵以及高度受制于参数变化。需要大量工程改造以在对其IC供应商和工艺节点变得具有特异性的任何IC上包含稀少的模拟功能。由于针对每个工艺节点谨慎且特异性地设计或布置模拟电路,因此这类模拟电路极不便携带。除这种限制以外,模拟电路设计工程师正变得稀缺并且正慢慢退休而没有足够的替代。运算放大器(或运放(OpAmp))是处理模拟信息所必需的基本IC模拟增益块。运放利用晶体管极高匹配对来在电压输入处形成晶体管差分对。匹配是在集成电路上易于获得的参数,但为了达到所需等级的匹配,会使用许多考虑因素:相同质心布局、多个大型装置、阱隔离度和物理布局技术,以及许多其它考虑因素。大面积匹配的晶体管组还用于电流镜和负载装置。运放需要电流源以用于偏置。运放另外需要电阻器和电容器(或RC)补偿极以防止振荡。电阻器对于“R”来说必不可少,且RC时间常数的值相对精确。电阻器的值过大会使放大器过慢且过小,从而导致振荡。恒定的“偏置”电流增加了消耗的功率。一般来说,这些偏置电流想要大于全信号操作期间所需的峰值电流。由于IC工艺缩小,阈值电压保持略微恒定。这是因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或MOS)阈值截止曲线不随IC工艺缩小而改变,且总的芯片关态泄漏电流必须保持足够小以不影响全芯片电源泄漏。所述阈值和饱和电压往往会占用整个电源电压,从而不为模拟电压摆幅保留足够空间。为了适应这种信号摆幅电压缺乏,运放设置有多组电流镜,从而进一步使其设计变得复杂,同时消耗更多功率且使用额外的物理布局面积。本专利引入在电源电压收缩远低于1伏时甚至运行得更好的放大器设计。现有技术CMOS集成电路放大器是基于不可用于全数字IC工艺上的若干模拟或混合模式IC工艺扩展。主要匹配的晶体管对用作差分输入和电流镜。这些模拟FET晶体管必须较长,如图1q中所描绘,以提供必要的较高输出电阻,并且还必须较宽以便支撑在其之间成镜像的必要电流。举例来说,可利用栅极端17q操作的导电沟道13q必须具有足够的长度或在主体/衬底16q上源极端14q与漏极端19q之间的距离。必须产生及维持通常大于峰值模拟信号电流的偏置电流。通常需要电阻器和大面积电容器来建立参考且稳定放大器。由于参数敏感性,这些设计在IC工艺或供应商之间极不便携带。这些设计针对每个IC工艺节点进行重新设计,并且特异性地针对其各种应用进行定制。由于体积庞大,放大器通常是IC系统的限速元件。所需要的是一种可扩展设计,所述设计使用仅逻辑IC工艺组件、具有工艺参数容错性、占用面积较小、功耗相对较低且操作电压大大低于1伏特。这是本专利技术的主题。常规MOS放大器增益形成是驱动将输入电压转换成输出电流的跨导(gm)的输入电压。这个输出电流随后驱动输出负载,出于建立高负载电阻的目的,所述输出负载通常是电流源的输出。这个高电阻负载将输出电流转换回到输出电压。所得放大器电压增益是gm*R负载。等效输出负载电阻实际上是负载电流源晶体管和放大器输出晶体管的并联组合。为了保持等效负载电阻较高且电压增益较高,这些并联晶体管必须极长,而为了驱动足够电流,这些晶体管必须极宽以携载足够电流,也因此极大型晶体管是必要的。还可能注意到,放大器输出所驱动的负载电阻是减小电压增益的额外并联电阻。此外应注意到,负载电容与放大器输出电阻交互作用,从而修改AC性能特征。实际需要的是恰好与目前模拟放大器操作原理相反的极小电压-输入到较高-阻抗电流-输出(gm);本专利技术的操作原理是有关:极小电流-输入到较低阻抗电压-输出(rm)。图1a是作为基线参考的高质量MOSIC运放(Gray,PaulR.等,《模拟集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AnalysisandDesignofAnalogIntegratedCircuits)》,第5版,JohnWiley&Son有限公司,第484页处)的晶体管级示意图,其用于在对本文中所示的放大器的描述中进行比较。如波德(Bode)增益-相位曲线图1b中,在Vdd=1.8伏特且Rcmp=700ohm时,基线比较(均以180nmIC工艺制得)采用性能曲线的形式。只要可能,这三个比较曲线图中的每一个的所有轴标度均保持相同。本说明书中选择180nm工艺以比较所有比较例,这是因为常规现有技术放大器运作最好,且已具有对根据常规模拟需要所提供的成熟的模拟混合模式IC工艺扩展的最大程度的使用。而且由于IC工艺收缩且电源电压降低,这也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变得极为有益之处。通常,MOS放大器因强反型(strong-inversion)MOS晶体管平方律特征而在平方律内操作;这些特征并未很好地界定或可预测地稳定在模拟电路所需的程度。类似双极晶体管操作的指数律操作具有较高增益、稳定且经充分界定。在极弱操作条件下,MOS晶体管转换成指数运算,但所述晶体管过于缓慢而作用不是很多。此外,这两种操作模式之间的“中等反型”转变提供降低模拟MOS电路的质量的非线性电路。在MOS晶体管大约操作的阈值电压下,50%的电流是平方律,而另外50%是指数律。这是最新MOS模拟方程式中的阈值电压的定义。高速下的全指数MOS操作将提供可预测、稳定且充分界定的较高增益。本专利是有关在指数模式下而不在弱反型下操作的快速放大器;相反引入过饱和模式。为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互补电流场效应晶体管装置及放大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固态装置,包括:a.输入端和输出端;b.第一场效应晶体管(FET),包括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半导体衬底;以及c.第二FET,包括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二半导体衬底;i.其中所述第一FET包括所述第一衬底上的第一源极、第一漏极和第一栅极,从而在其间定义第一沟道;且ii.其中所述第二FET包括所述第二衬底上的第二源极、第二漏极和第二栅极,从而在其间定义第二沟道;以及d.分别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沟道中的对应导电类型的第一和第二定域扩散,以及第一和第二低阻抗端口,其中所述第一低阻抗端口连接到所述第一沟道中的所述第一扩散,且所述第二低阻抗端口连接到所述第二沟道中的第二扩散;其中所述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和第二漏极连接;且其中所述输入端连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栅极,且所述第一和第二栅极分别电容性地耦合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沟道,所述第一和第二沟道与其中所定义的所述第一和第二低阻抗端口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固态装置,包括:a.输入端和输出端;b.第一场效应晶体管(FET),包括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半导体衬底;以及c.第二FET,包括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二半导体衬底;i.其中所述第一FET包括所述第一衬底上的第一源极、第一漏极和第一栅极,从而在其间定义第一沟道;且ii.其中所述第二FET包括所述第二衬底上的第二源极、第二漏极和第二栅极,从而在其间定义第二沟道;以及d.分别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沟道中的对应导电类型的第一和第二定域扩散,以及第一和第二低阻抗端口,其中所述第一低阻抗端口连接到所述第一沟道中的所述第一扩散,且所述第二低阻抗端口连接到所述第二沟道中的第二扩散;其中所述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和第二漏极连接;且其中所述输入端连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栅极,且所述第一和第二栅极分别电容性地耦合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沟道,所述第一和第二沟道与其中所定义的所述第一和第二低阻抗端口接触。2.一种固态装置,包括:a.第一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i.所述第一晶体管包括1.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衬底,2.所述第一衬底中的第一源极和第一漏极,3.在所述第一衬底中所述第一源极与所述第一漏极之间的第一低阻抗端口,用于定义所述第一源极与所述第一低阻抗端口之间的第一源极沟道以及所述第一漏极与所述第一低阻抗端口之间的第一漏极沟道,与所述第一源极与所述第一漏极沟道之间的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定域扩散接触;ii.所述第二晶体管包括1.所述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二衬底,2.所述第二衬底中的第二源极和第二漏极,3.在所述第一衬底中所述第二源极与所述第二漏极之间的第二低阻抗端口,用于定义所述第二源极与所述第二低阻抗端口之间的第二源极沟道以及所述第二漏极与所述第二低阻抗端口之间的第二漏极沟道,与所述第二源极沟道与所述第二漏极沟道之间的所述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二定域扩散接触;iii.电输出连接在所述第一漏极与所述第二漏极之间;且iv.共用栅极电极电容性地连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源极沟道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漏极沟道,所述输入连接被连接到共用栅极。3.一种固态装置,包括:a.第一和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一和第二场效应晶体管,所述第一和第二晶体管中的每一个包括一对源极和漏极,分别定义第二和第一导电类型的源极扩散区和漏极扩散区,且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定义第一沟道,且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定义第二沟道,b.分别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沟道中的第一和第二定域扩散,c.第一低阻抗端口,与所述第一沟道中的所述第一导电类型的第一定域扩散接触,d.第二低阻抗端口,与所述第二沟道中的所述第二导电类型的第二定域扩散接触,e.电输出,与所述第一和第二漏极连通,以及f.共用栅极,电容性地耦合到所述第一和第二沟道。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R·C·朔贝尔S·M·朔贝尔
申请(专利权)人:电路种子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