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丹专利>正文

一种用流体设备降低升力和阻力并增程的电动乘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29456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5 13: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流体设备降低空气阻力和升力并增程的电动乘用车,包括新车身和在电动乘用车的前舱、客舱、车尾行李舱、车尾、车顶部、车底部、车身两侧设置空气流道、流体机械,用空气流道、流体机械降低了形状阻力、内循环阻力、干扰阻力、诱导阻力、升力,达到了电动乘用车通过空气流道、流体机械来降低电动乘用车的空气阻力和升力并增加行驶里程的效果。

An electric passenger car using fluid equipment to reduce lift and drag and increase rang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electric passenger car which reduces the air resistance and lift and increases the lift with a fluid equipment, including the new body and the front cabin of the electric passenger car, the cabin, the tail of the car, the tail, the top part, the bottom of the car, the body side, and the fluid machinery. The shape of the air flow and the fluid are reduced by the air passage and the fluid machinery. Resistance, internal circulation resistance, interference resistance, induced resistance and lift are achieved by the electric vehicle to reduce the air resistance and lift of the electric passenger car and increase the driving mileage through the air passage and fluid machin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流体设备降低升力和阻力并增程的电动乘用车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动乘用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用空气流道、流体机械输送气体降低空气阻力和升力来增加行驶稳定性和行驶里程的电动乘用车。
技术介绍
:电动乘用车的空气阻力消耗了很大的能量,但是目前国内外对电动乘用车的结构特点认识有限,对电动乘用车的空气动力认识设计思路很传统,为降低空气阻力只是尽量把电动乘用车设计成流线型,车身设计没有利用气流以变害为宝的理念,尤其是电动乘用车的前舱、客舱、后行李舱、车身底部没有设置空气流道,也没认识到空气流道流出的空气如果补充车尾尾流区必须补充紧贴着车尾正后方的零部件的表面的车尾尾流区才有根本效果,电动乘用车也没有流体机械的使用,大量的能量耗费在空气阻力上,导致对电动乘用车的形状阻力、内循环阻力、干扰阻力、诱导阻力和升力降低不大,对提高行驶稳定性和提高行驶里程改善不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通过在车身上设置流体设备,并充分发挥设置的车身空气流道和流体机械的作用来巧妙的利用气流,大幅度的降低电动乘用车的形状阻力、内循环阻力、干扰阻力、诱导阻力和升力,大幅度的提高电动乘用车的行驶稳定性和行驶里程的用流体设备降低升力和阻力并增程的电动乘用车。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流体设备降低升力和阻力并增程的电动乘用车,包括车身上设置的流体设备,流体设备包括空气流道和流体机械,车身上设置第一类型空气流道至第四类型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类型空气流道,第一类型空气流道是由车身前舱开始设置的空气流道,使空气从空气流道的前端流向空气流道的后端、车后方、车尾尾流区中的一个,第二类型空气流道是为了使空气从车身底部流向车尾、车尾尾流区中的至少一个所设置的空气流道,第三类型空气流道是为了使空气从车身上部流向车尾、车尾尾流区中的一个所设置的空气流道,第四类型空气流道是为了使空气从车身左侧、车身右侧中的至少一个流向车尾、车尾尾流区中的一个所设置的空气流道,第一类型空气流道为第一空气流道至第十七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类型空气流道为第十八空气流道,第三类型空气流道为第十九空气流道,第四类型空气流道为第二十空气流道;第一类型空气流道至第四类型空气流道中的每个类型空气流道流出的空气补充车尾尾流区的方式为第一补充车尾尾流区方式、第二补充车尾尾流区方式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补充车尾尾流区方式为每个类型空气流道流出的空气紧贴着车尾正后方的后挡风玻璃、车后行李箱盖、背门、后翼子板、后保险杠面罩、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中的至少一个的局部表面流动或至少一个的全部表面流动来补充车尾尾流区,第二补充车尾尾流区方式为每个类型空气流道流出的空气直接流入车尾尾流区;电动乘用车的空气流道均设置拥有至少一个空气进气口和至少一个空气排气口,所设置的空气进气口、空气排气口均为人工智能开闭、自动控制开闭中的至少一个或固定式的开启;电动乘用车的空气流道均直接流入空气、直接排出空气或设置有空气过滤装置;电动乘用车的空气流道均为弯曲的空气流道、弯曲的空气流道末端设置空气转方向板、直的空气流道、直的空气流道末端设置空气转方向板中的至少一个;电动乘用车的空气流道均为至少一个或至少两个而且至少两个连通或隔绝;电动乘用车的空气流道均为整体结构或分体结构;电动乘用车拥有至少一台驱动电动乘用车的电动机;空气流道与空气流道的连通方式、流体机械与空气流道的连通方式、电池组散热器系统的全部或局部与空气流道的连通方式、空调散热器系统的全部或局部与空气流道的连通方式均为直接连通、依次连通、间接连通中的至少一个,间接连通为用起连通作用的至少一个连通空气流道来间接连通;可调整功能为升降功能、伸缩功能、水平移动功能、滚动功能、滑动功能、转动功能、折叠功能、收放功能中的至少一个功能或动作;可调整功能由人工智能控制或为自动控制;流体机械包括风机、压缩机、真空泵,风机包括容积式风机和叶片式风机,流体机械用电动乘用车上的电池组供电;电动乘用车的前舱、客舱、车尾行李舱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电池组;第一进气和防护装置为第一组成状况、第二组成状况中的一个,第一组成状况为至少一个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第二组成状况为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所属的能量吸收体中的至少一种与至少一个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共同组成;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所属的能量吸收体是位于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与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之间的能量吸收体;第二排气和防护装置为第三组成状况、第四组成状况中的一个,第三组成状况为至少一个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第四组成状况为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所属的能量吸收体中的至少一种与至少一个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共同组成;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所属的能量吸收体是位于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与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之间的能量吸收体;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所属的能量吸收体、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所属的能量吸收体中的每个形成的空气流道均为中空空气流道。第一空气流道为车身上设置的依次连通的前舱进气流道段、客舱空气流道段、车尾空气排出流道段,客舱空气流道段的前端与进气舱内部空间、进气舱的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进气舱的前副车架中空空气流道、进气舱电池组的空气流道、进气舱地板的空气流道、进气舱护板的空气流道、前置电动机支架中空空气流道、前置电动机舱支架中空空气流道、前轮室中的至少一个连通,客舱空气流道段的后端满足第一条件、第二条件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条件为客舱空气流道段的后端与车尾空气排出流道段、后轮室中的至少一个连通,第二条件为客舱空气流道段的后端从后保险杠与车尾行李舱之间、后保险杠下方中的至少一个通往车尾的尾流区;前舱进气流道段是把前舱的全部或局部设置为空气流道作为进入、排出气体的进气舱,进气舱底部为敞开式或具备地板、护板中的至少一个;前保险杠面罩、前保险杠加强横梁、前保险杠面罩与前保险杠加强横梁之间的能量吸收体、散热器面罩、散热器、散热器支架、进气舱盖、第一进气和防护装置、前翼子板、前翼子板支撑梁、前悬架支撑、前挡泥板、进气舱电池组、前置电动机、前置电动机支架、前置电动机舱支架、进气舱地板、进气舱护板、前副车架、辅助横梁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至少一个与进气舱内部空间连通的空气流道用于气体流通;放置在进气舱的电池组散热器系统的全部或局部、空调散热器系统的全部或局部、流体机械中的至少一个为进气舱正放、进气舱侧放、进气舱斜放、进气舱平放中的至少一种;进气舱电池组的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电池组表面形成的空气流道、电池组表面与至少一个第一隔层形成的空气流道、电池组的至少一个中空框架空气流道、利用电池组内部间隙或通道形成的或安装的空气流道、利用电池组之间的间隙或通道形成的或安装的空气流道、电池组表面通道形成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进气舱地板的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地板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地板与至少一个第二隔层形成的空气流道、至少两层地板的隔层形成的空气流道、地板通道形成的空气流道、地板与电池组表面以及护板三者中的两者共同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地板纵梁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进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流体设备降低升力和阻力并增程的电动乘用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流体设备降低升力和阻力并增程的电动乘用车,包括车身上设置的流体设备,流体设备包括空气流道和流体机械,其特征是:所述空气流道包括车身上设置第一类型空气流道、第二类型空气流道、第三类型空气流道、第四类型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类型空气流道,所述第一类型空气流道是由车身前舱开始设置的空气流道,使空气从空气流道的前端流向空气流道的后端、车后方、车尾尾流区中的一个,所述第二类型空气流道是为了使空气从车身底部流向车尾、车尾尾流区中的至少一个所设置的空气流道,所述第三类型空气流道是为了使空气从车身上部流向车尾、车尾尾流区中的一个所设置的空气流道,所述第四类型空气流道是为了使空气从车身左侧、车身右侧中的至少一个流向车尾、车尾尾流区中的一个所设置的空气流道,所述第一类型空气流道为第一空气流道至第十七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类型空气流道为第十八空气流道,所述第三类型空气流道为第十九空气流道,所述第四类型空气流道为第二十空气流道;所述第一类型空气流道至第四类型空气流道中的每个类型空气流道流出的空气补充车尾尾流区的方式为第一补充车尾尾流区方式、第二补充车尾尾流区方式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补充车尾尾流区方式为每个类型空气流道流出的空气紧贴着车尾正后方的后挡风玻璃、车后行李箱盖、背门、后翼子板、后保险杠面罩、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中的至少一个的局部表面流动或至少一个的全部表面流动来补充车尾尾流区,第二补充车尾尾流区方式为每个类型空气流道流出的空气直接流入车尾尾流区;电动乘用车的空气流道均设置拥有至少一个空气进气口和至少一个空气排气口,所设置的空气进气口、空气排气口均为人工智能开闭、自动控制开闭中的至少一个或固定式的开启;电动乘用车的空气流道均直接流入空气、直接排出空气或设置有空气过滤装置;电动乘用车的空气流道均为弯曲的空气流道、弯曲的空气流道末端设置空气转方向板、直的空气流道、直的空气流道末端设置空气转方向板中的至少一个;电动乘用车的空气流道均为至少一个或至少两个而且至少两个连通或隔绝;电动乘用车的空气流道均为整体结构或分体结构;电动乘用车拥有至少一台驱动电动乘用车的电动机;空气流道与空气流道的连通方式、流体机械与空气流道的连通方式、电池组散热器系统的全部或局部与空气流道的连通方式、空调散热器系统的全部或局部与空气流道的连通方式均为直接连通、依次连通、间接连通中的至少一个,间接连通为用起连通作用的至少一个连通空气流道来间接连通;可调整功能为升降功能、伸缩功能、水平移动功能、滚动功能、滑动功能、转动功能、折叠功能、收放功能中的至少一个功能或动作;可调整功能由人工智能控制或为自动控制;所述流体机械包括风机、压缩机、真空泵,风机包括容积式风机和叶片式风机,所述流体机械用电动乘用车上的电池组供电;电动乘用车的前舱、客舱、车尾行李舱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电池组;第一进气和防护装置为第一组成状况、第二组成状况中的一个,第一组成状况为至少一个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第二组成状况为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所属的能量吸收体中的至少一种与至少一个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共同组成;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所属的能量吸收体是位于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与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之间的能量吸收体;第二排气和防护装置为第三组成状况、第四组成状况中的一个,第三组成状况为至少一个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第四组成状况为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所属的能量吸收体中的至少一种与至少一个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共同组成;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所属的能量吸收体是位于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与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之间的能量吸收体;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所属的能量吸收体、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所属的能量吸收体中的每个形成的空气流道均为中空空气流道。...

【技术特征摘要】
2016.12.20 CN 201621402241X;2016.12.20 CN 201611181.一种用流体设备降低升力和阻力并增程的电动乘用车,包括车身上设置的流体设备,流体设备包括空气流道和流体机械,其特征是:所述空气流道包括车身上设置第一类型空气流道、第二类型空气流道、第三类型空气流道、第四类型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类型空气流道,所述第一类型空气流道是由车身前舱开始设置的空气流道,使空气从空气流道的前端流向空气流道的后端、车后方、车尾尾流区中的一个,所述第二类型空气流道是为了使空气从车身底部流向车尾、车尾尾流区中的至少一个所设置的空气流道,所述第三类型空气流道是为了使空气从车身上部流向车尾、车尾尾流区中的一个所设置的空气流道,所述第四类型空气流道是为了使空气从车身左侧、车身右侧中的至少一个流向车尾、车尾尾流区中的一个所设置的空气流道,所述第一类型空气流道为第一空气流道至第十七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类型空气流道为第十八空气流道,所述第三类型空气流道为第十九空气流道,所述第四类型空气流道为第二十空气流道;所述第一类型空气流道至第四类型空气流道中的每个类型空气流道流出的空气补充车尾尾流区的方式为第一补充车尾尾流区方式、第二补充车尾尾流区方式中的至少一种,第一补充车尾尾流区方式为每个类型空气流道流出的空气紧贴着车尾正后方的后挡风玻璃、车后行李箱盖、背门、后翼子板、后保险杠面罩、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中的至少一个的局部表面流动或至少一个的全部表面流动来补充车尾尾流区,第二补充车尾尾流区方式为每个类型空气流道流出的空气直接流入车尾尾流区;电动乘用车的空气流道均设置拥有至少一个空气进气口和至少一个空气排气口,所设置的空气进气口、空气排气口均为人工智能开闭、自动控制开闭中的至少一个或固定式的开启;电动乘用车的空气流道均直接流入空气、直接排出空气或设置有空气过滤装置;电动乘用车的空气流道均为弯曲的空气流道、弯曲的空气流道末端设置空气转方向板、直的空气流道、直的空气流道末端设置空气转方向板中的至少一个;电动乘用车的空气流道均为至少一个或至少两个而且至少两个连通或隔绝;电动乘用车的空气流道均为整体结构或分体结构;电动乘用车拥有至少一台驱动电动乘用车的电动机;空气流道与空气流道的连通方式、流体机械与空气流道的连通方式、电池组散热器系统的全部或局部与空气流道的连通方式、空调散热器系统的全部或局部与空气流道的连通方式均为直接连通、依次连通、间接连通中的至少一个,间接连通为用起连通作用的至少一个连通空气流道来间接连通;可调整功能为升降功能、伸缩功能、水平移动功能、滚动功能、滑动功能、转动功能、折叠功能、收放功能中的至少一个功能或动作;可调整功能由人工智能控制或为自动控制;所述流体机械包括风机、压缩机、真空泵,风机包括容积式风机和叶片式风机,所述流体机械用电动乘用车上的电池组供电;电动乘用车的前舱、客舱、车尾行李舱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电池组;第一进气和防护装置为第一组成状况、第二组成状况中的一个,第一组成状况为至少一个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第二组成状况为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所属的能量吸收体中的至少一种与至少一个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共同组成;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所属的能量吸收体是位于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与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之间的能量吸收体;第二排气和防护装置为第三组成状况、第四组成状况中的一个,第三组成状况为至少一个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第四组成状况为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所属的能量吸收体中的至少一种与至少一个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共同组成;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所属的能量吸收体是位于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与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之间的能量吸收体;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所属的能量吸收体、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所属的能量吸收体中的每个形成的空气流道均为中空空气流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流体设备降低升力和阻力并增程的电动乘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流道为车身上设置的依次连通的前舱进气流道段、客舱空气流道段、车尾空气排出流道段,所述客舱空气流道段的前端与进气舱内部空间、进气舱的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进气舱的前副车架中空空气流道、进气舱电池组的空气流道、进气舱地板的空气流道、进气舱护板的空气流道、前置电动机支架中空空气流道、前置电动机舱支架中空空气流道、前轮室中的至少一个连通,客舱空气流道段的后端满足第一条件、第二条件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条件为客舱空气流道段的后端与车尾空气排出流道段、后轮室中的至少一个连通,第二条件为客舱空气流道段的后端从后保险杠与车尾行李舱之间、后保险杠下方中的至少一个通往车尾的尾流区;所述前舱进气流道段是把前舱的全部或局部设置为空气流道作为进入、排出气体的进气舱,所述进气舱底部为敞开式或具备地板、护板中的至少一个;前保险杠面罩、前保险杠加强横梁、前保险杠面罩与前保险杠加强横梁之间的能量吸收体、散热器面罩、散热器、散热器支架、进气舱盖、第一进气和防护装置、前翼子板、前翼子板支撑梁、前悬架支撑、前挡泥板、进气舱电池组、前置电动机、前置电动机支架、前置电动机舱支架、进气舱地板、进气舱护板、前副车架、辅助横梁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至少一个与进气舱内部空间连通的空气流道用于气体流通;放置在进气舱的电池组散热器系统的全部或局部、空调散热器系统的全部或局部、流体机械中的至少一个为进气舱正放、进气舱侧放、进气舱斜放、进气舱平放中的至少一种;进气舱电池组的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电池组表面形成的空气流道、电池组表面与至少一个第一隔层形成的空气流道、电池组的至少一个中空框架空气流道、利用电池组内部间隙或通道形成的或安装的空气流道、利用电池组之间的间隙或通道形成的或安装的空气流道、电池组表面通道形成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所述进气舱地板的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地板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地板与至少一个第二隔层形成的空气流道、至少两层地板的隔层形成的空气流道、地板通道形成的空气流道、地板与电池组表面以及护板三者中的两者共同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地板纵梁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进气舱护板的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护板形成的空气流道、护板与至少一个第三隔层形成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客舱空气流道段为客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客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客舱护板处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或为第一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空气流道或为第二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空气流道;客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电池组表面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电池组表面与至少一个第四隔层形成的空气流道、电池组的至少一个中空框架空气流道、客舱电池组框架与门槛之间的空间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利用客舱电池组内部间隙或通道形成的或安装的空气流道、利用客舱电池组之间的间隙或通道形成的或安装的空气流道、利用客舱电池组框架间隙或通道形成的或安装的空气流道、电池组表面通道形成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客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客舱地板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客舱地板与至少一个第五隔层形成的空气流道、至少两层客舱地板的隔层形成的空气流道、客舱地板通道形成的空气流道、客舱地板纵梁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客舱地板与客舱电池组表面以及客舱护板三者中的两者共同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门槛空气流道、副仪表板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客舱护板处的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客舱护板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客舱护板与至少一个第六隔层形成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空气流道为客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客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继续延伸沿着车尾行李舱地板、车尾行李舱地板上方、车尾行李舱地板下方、车尾行李舱地板间隙或通道、后地板纵梁、后地板后纵梁、后地板边梁、车尾行李舱电池组表面、车尾行李舱电池组表面间隙或通道、车尾行李舱电池组上方、车尾行李舱电池组下方、车尾行李舱电池组内部空间或通道、车尾行李舱电池组之间的间隙或通道、车尾行李舱电池组框架、车尾行李舱电池组框架间隙或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的空气流道;第二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空气流道为第三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空气流道、第四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空气流道、第五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空气流道中的一个;第三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空气流道为客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客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继续延伸贯穿中地板处的车身形成的空气流道或贯穿中地板处的车身之后满足第六条件、第七条件、第八条件、第九条件、第十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形成的空气流道;第六条件为客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客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继续延伸沿着车尾行李舱下方空间设置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七条件为客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客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继续延伸沿着车尾电动机舱和车尾行李舱之间空间所设置形成的空气流道;第八条件为客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客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继续延伸沿着车尾电动机舱表面、车尾电动机舱一侧或两侧、车尾电动机舱下方、车尾电动机舱上方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九条件为客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客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继续延伸沿着后副车架、车尾电动机舱间隙或通道、车尾电动机舱支架、车尾电动机表面、车尾电动机间隙或通道、车尾电动机支架、车尾电动机的控制系统的间隙或通道、车尾电动机与控制系统之间的间隙或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形成的空气流道;第十条件为客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客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继续延伸沿着车尾的车底护板、车尾的车底护板上方、车尾的车底护板下方、车尾的车底护板间隙或通道、车尾的车底护管、车尾的车底护管上方、车尾的车底护管下方、车尾的车底护管间隙或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形成的空气流道;第四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空气流道为客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客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继续延伸贯穿前地板和中地板之间的地板过渡板处的车身形成的空气流道或贯穿前地板和中地板之间的地板过渡板处的车身之后满足第六条件、第七条件、第八条件、第九条件、第十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五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空气流道为客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客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继续延伸贯穿后地板处的车身形成的空气流道或贯穿后地板处的车身之后满足第六条件、第七条件、第八条件、第九条件、第十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形成的空气流道;所述客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中的利用客舱电池组内部间隙或通道形成的空气流道、利用客舱电池组之间的间隙或通道形成的空气流道向车后超过自身长度的继续延伸方式通过连接至少一个起连通作用的第一连通空气流道来实现,其余的客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客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向车后超过自身长度的继续延伸方式通过自身长度的继续延伸、通过连接第二连通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种来实现;设置的第二连通空气流道至少为一个;所述车尾空气流道排出段为第一车尾空气流道排出段至第二车尾空气流道排出段中的一个,所述第一车尾空气流道段为第三车尾空气流道排出段至第六车尾空气流道排出段中的一个;所述第三车尾空气流道排出段为电动乘用车的第一组成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单元设置的空气流道;电动乘用车的第一组成部分的每个单元为后保险杠面罩、后保险杠加强横梁、后保险杠面罩与后保险杠加强横梁之间的能量吸收体、后翼子板、第二排气和防护装置、后副车架、后围板、车尾行李舱、车尾行李箱盖、背门、后挡风玻璃、车顶盖后缘导流板;所述第四车尾空气流道排出段为电动乘用车的第一组成部分中的至少两个单元设置的空气流道,所设置的空气流道中至少两个空气流道连通或隔绝;第五车尾空气流道排出段为电动乘用车的第一组成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单元设置空气流道,所述电池组散热器系统的全部或局部、空调散热器系统的全部或局部、流体机械中的至少一个为放置在空气流道内部、与空气流道连通中的至少一种;第六车尾空气流道排出段为电动乘用车的第一组成部分中的至少两个单元设置空气流道,所设置的空气流道中至少两个空气流道连通或隔绝,所述电池组散热器系统的全部或局部、空调散热器系统的全部或局部、流体机械中的至少一个为放置在空气流道内部、与空气流道连通中的至少一种;第二车尾空气流道排出段为车尾行李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车尾行李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车尾行李舱护板处的空气流道、车尾行李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车尾电动机舱处的空气流道、车尾电动机处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与第一车尾空气流道排出段连通形成的空气流道;所述车尾行李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车尾行李舱电池组表面形成的空气流道、车尾行李舱电池组表面与至少一个第七隔层形成的空气流道、车尾行李舱电池组的至少一个中空框架空气流道、车尾行李舱电池组表面通道形成的空气流道、利用车尾行李舱电池组内部间隙或通道形成的或安装的空气流道、利用车尾行李舱电池组之间的间隙或通道形成的或安装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所述利用车尾行李舱电池组内部间隙或通道形成的空气流道、利用车尾行李舱电池组之间的间隙或通道形成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向车后超过自身长度的继续延伸通过连接至少一个第三连通空气流道来实现,其余的车尾行李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车尾行李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向车后超过自身长度的继续延伸方式通过自身长度的继续延伸、通过连接第四连通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种来实现,设置的第四连通空气流道至少为一个;所述车尾行李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为车尾行李箱地板与至少一个第八隔层形成的空气流道、至少两层车尾行李舱地板所形成的空气流道、至少两层的车尾行李舱地板隔层形成的空气流道、车尾行李舱地板通道、车尾行李舱地板与车尾行李舱电池组表面以及车尾行李舱护板三者中的两者共同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后地板纵梁中空空气流道、副仪表板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车尾行李舱护板处的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客舱护板形成的空气流道、车尾行李舱护板与至少一个第九隔层形成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所述车尾电动机舱处的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车尾电动机舱壁形成的空气流道、车尾电动机舱支架中空空气流道、车尾电动机舱内部单独安装的空气流道、车尾电动机舱内部空间形成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空气流道;车尾电动机处的空气流道为车尾电动机间隙或通道形成的或安装的空气流道、车尾电动机支架中空空气流道、车尾电动机的控制系统的间隙或通道形成的或安装的空气流道、车尾电动机与控制系统之间的间隙或通道形成的或安装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空气流道;车尾行李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为在车尾行李舱底部的外部空间至车尾行李舱内部空间任一范围内来安装的空气流道或者车尾行李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为沿着车尾行李舱地板、车尾行李舱地板上方、车尾行李舱地板下方、车尾行李舱地板间隙或通道、后地板纵梁、后地板后纵梁、后地板边梁、车尾行李舱电池组表面、车尾行李舱电池组表面间隙或通道、车尾行李舱电池组上方、车尾行李舱电池组下方、车尾行李舱电池组内部空间或通道、车尾行李舱电池组之间的间隙或通道、车尾行李舱电池组框架、车尾行李舱电池组框架间隙或通道、后副车架、车尾电动机舱表面、车尾电动机舱一侧或两侧、车尾电动机舱下方、车尾电动机舱上方、车尾电动机舱间隙或通道、车尾电动机舱支架、车尾电动机间隙或通道、车尾电动机表面、车尾电动机支架、车尾电动机的控制系统的间隙或通道、车尾电动机与控制系统之间的间隙或通道、车尾车底护板、车尾车底护板上方、车尾车底护板下方、车尾车底护板间隙或通道、车尾车底护管、车尾车底护管上方、车尾车底护管下方、车尾车底护管间隙或通道中的至少一个来安装的空气流道;前翼子板空气流道为第一前翼子板空气流道至第三前翼子板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或至少两个而且至少两个连通或隔绝;第一前翼子板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前翼子板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二前翼子板空气流道为前翼子板与前翼子板内衬、A柱、前围侧板、车前部的外照明和信号信息装置、前翼子板支撑梁、至少一个第十五隔层、前悬架支撑、前保险杠面罩、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前车门、前挡泥板中的至少一种共同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三前翼子板空气流道为前翼子板部位单独安装的中空空气流道;所述前翼子板支撑梁空气流道为前翼子板支撑梁、前指梁、前挡泥板加强撑中的至少两个共同设置成的中空空气流道、前翼子板支撑梁设置成的中空空气流道、前指梁设置成的中空空气流道、前挡泥板加强撑设置成的中空空气流道中的一个;前保险杠设置的空气流道为第一前保险杠空气流道至第四前保险杠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前保险杠空气流道为前翼子板内衬、车前部的外照明和信号信息装置、至少一个第十六隔层、前挡泥板中的至少一种与前保险杠面罩共同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二前保险杠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前保险杠面罩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三前保险杠空气流道为前保险杠部位单独安装的中空空气流道,第四前保险杠空气流道为前保险杠面罩、前保险杠加强横梁、前保险杠面罩和加强横梁之间的能量吸收体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的中空空气流道;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所形成的空气流道为第一种空气流道至第三种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种空气流道为前翼子板内衬、车前部的外照明和信号信息装置、至少一个第七十六隔层、前挡泥板中的至少一种与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共同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二种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三种空气流道为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设置的中空空气流道;进气舱盖空气流道为第一进气舱盖空气流道至第五进气舱盖空气流道中的一个;第一进气舱盖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结构的进气舱盖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第二进气舱盖空气流道为进气舱盖与至少一个第十七隔层、车前部的内照明、车前部的外照明和信号信息装置中的至少一种共同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三进气舱盖空气流道为进气舱盖部位单独安装的中空空气流道;第四进气舱盖空气流道为进气舱盖的外板、内板共同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或车前部的内照明、车前部的外照明和信号信息装置、隔热隔音材料中的至少一种与进气舱盖的外板、内板共同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第五进气舱盖空气流道为进气舱盖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门槛空气流道为第一门槛空气流道至第三门槛空气流道中的一个;第一门槛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结构的门槛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第二门槛空气流道为门槛与至少一个第十八隔层共同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三门槛空气流道为门槛部位单独安装的中空空气流道;所述后翼子板设置的空气流道为第一后翼子板空气流道至第五后翼子板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后翼子板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后翼子板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第二后翼子板空气流道为车身后侧围内板、车后部的外照明和信号信息装置、至少一个第十九隔层、后保险杠面罩、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后翼子板内衬中的至少一种与后翼子板共同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第三后翼子板空气流道为后翼子板部位、后侧围内板部位中的至少一个部位单独安装的中空空气流道,第四后翼子板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车身后侧围内板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第五后翼子板空气流道为车身后侧围内板与至少一个第二十隔层、车后部的内照明、车后部的外照明和信号装置中的至少一种共同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车尾行李舱盖空气流道为第一车尾行李舱盖空气流道至第六车尾行李舱盖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车尾行李舱盖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结构的车尾行李舱盖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二车尾行李舱盖空气流道为至少一个第三十隔层、车后部的内照明、车后部的外照明和信号信息装置中的至少一种与车尾行李舱盖共同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三车尾行李舱盖空气流道为车尾行李舱盖部位单独安装的中空空气流道;第四车尾行李舱盖空气流道为车尾行李舱盖的外板和内板共同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第五车尾行李舱盖空气流道为装饰板、加强板、车后部的内照明、车后部的外照明和信号信息装置中的至少一种与车尾行李舱盖的外板、内板共同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第六车尾行李舱盖空气流道为车尾行李舱盖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后保险杠设置的空气流道为第一后保险杠空气流道至第四后保险杠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后保险杠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后保险杠面罩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第二后保险杠空气流道为车身后侧围内板、后翼子板内衬、至少一个第三十一隔层、车后部的外照明和信号信息装置中的至少一种与后保险杠面罩共同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第三后保险杠空气流道为后保险杠面罩、后保险杠加强横梁、后保险杠面罩和后保险杠加强横梁之间的能量吸收体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的中空空气流道,第四后保险杠空气流道为后保险杠部位单独安装的中空空气流道;所述后保险杠面罩、具备空气流道的后保险杠面罩、后保险杠面罩和后保险杠加强横梁之间的能量吸收体、具备空气流道的后保险杠面罩和后保险杠加强横梁之间的能量吸收体中的至少一个的全部或局部设置为均为固定类型、具备可调整功能类型中的一个,具备可调整功能类型的后保险杠面罩、具备空气流道的后保险杠面罩、后保险杠面罩和后保险杠加强横梁之间的能量吸收体、具备空气流道的后保险杠面罩和后保险杠加强横梁之间的能量吸收体中的至少一个的全部或局部通过具备的可调整功能而形成空气流道;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所形成的空气流道为第五种空气流道至第七种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五种空气流道为前翼子板内衬、车前部的外照明和信号信息装置、至少一个第七十七隔层、前挡泥板中的至少一种与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共同形成的空气流道,第六种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七种空气流道为第二排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的面罩设置的中空空气流道;所述车前部的外照明和信号信息装置为前照灯、雾灯、示宽灯、转向灯、摄像头、雷达、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所述车后部的外照明和信号信息装置为后转向灯、制动灯、尾灯、后雾灯、倒车灯、牌照灯、摄像头、雷达、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背门空气流道为第一背门空气流道至第五背门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一背门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结构的背门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二背门空气流道为背门与至少一个第三十二隔层、车后部的外照明和信号信息装置中的至少一种或背门与至少一个背门内护板共同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三背门空气流道为背门部位单独安装的中空空气流道;第四背门空气流道为背门内板、背门外板共同设置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或为装饰板、加强板、车后部的内照明、车后部的外照明和信号信息装置中的至少一种与背门内板、背门外板共同设置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第五背门空气流道为背门形成的中空空气流道;背门密封条空气流道、背门门框密封条空气流道均为中空空气流道;后围板空气流道为第一后围板空气流道至第四后围板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一后围板空气流道为至少两层后围板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二后围板空气流道为至少一个第三十三隔层、车后部的内照明、车后部的外照明和信号信息装置中的至少一种与后围板共同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三后围板空气流道为后围板部位单独安装的中空空气流道;第四后围板空气流道为后围板设置的中空空气流道;所述第二空气流道为第一独立安装空气流道的前端与进气舱内部空间、进气舱的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进气舱的前副车架中空空气流道、进气舱的电池组的空气流道、进气舱的地板的空气流道、进气舱的护板的空气流道、前置电动机支架中空空气流道、前置电动机舱支架中空空气流道、前轮室中的至少一个连通,第一独立安装空气流道的后端满足第十四条件、第十五条件中的至少一个;第十四条件为第一独立安装空气流道的后端与车尾空气排出流道段、后轮室中的至少一个连通而形成的空气流道,第十五条件为第一独立安装空气流道的后端从后保险杠下方、后保险杠与车尾行李舱之间中的至少一个通往车尾的尾流区;所述第一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为客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中的一个;客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为在客舱底部的外部空间至客舱内部空间任一范围内安装的空气流道或者客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为沿着客舱地板、客舱地板上方、客舱地板下方、客舱地板间隙或通道、副仪表板、客舱地板纵梁、客舱电池组表面、客舱电池组上方、客舱电池组下方、客舱电池组表面间隙或通道、客舱电池组内部空间或通道、客舱电池组之间的间隙或通道、客舱电池组框架、客舱电池组框架间隙或通道、客舱车底护板、客舱车底护板上方、客舱车底护板下方、客舱车底护板间隙或通道、客舱车底护管、客舱车底护管上方、客舱车底护管下方、客舱车底护管间隙或通道中的至少一个安装的空气流道;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为第一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至第四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中的一个;第一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为客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继续沿着车尾行李舱底部的外部空间至车尾行李舱内部空间任一范围内安装的空气流道或者第一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为客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继续沿着车尾行李舱地板、车尾行李舱地板上方、车尾行李舱地板下方、车尾行李舱地板间隙或通道、后地板纵梁、后地板后纵梁、后地板边梁、车尾行李舱电池组表面、车尾行李舱电池组表面间隙或通道、车尾行李舱电池组上方、车尾行李舱电池组下方、车尾行李舱电池组内部空间或通道、车尾行李舱电池组之间的间隙或通道、车尾行李舱电池组框架、车尾行李舱电池组框架间隙或通道、后副车架、车尾电动机舱表面、车尾电动机舱支架、车尾电动机舱和车尾行李舱之间的空间、车尾电动机舱间隙或通道、车尾电动机舱下方、车尾电动机舱上方、车尾电动机舱一侧或两侧、车尾电动机间隙或通道、车尾电动机支架、车尾电动机表面、车尾电动机的控制系统的间隙或通道、车尾电动机与控制系统之间的间隙或通道、车尾的车底护板、车尾的车底护板上方、车尾的车底护板下方、车尾的车底护板间隙或通道、车尾的车底护管、车尾的车底护管上方、车尾的车底护管下方、车尾的车底护管间隙或通道中的至少一个安装的空气流道;第二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为客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延伸贯穿中地板处的车身之后满足第十六条件、第十七条件、第十八条件、第十九条件、第二十条件、第二十一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形成的空气流道;第十六条件为客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继续延伸沿着车尾行李舱地板、车尾行李舱地板上方、车尾行李舱地板下方、车尾行李舱地板间隙或通道、后地板纵梁、后地板后纵梁、后地板边梁、车尾行李舱电池组表面、车尾行李舱电池组表面间隙或通道、车尾行李舱电池组上方、车尾行李舱电池组下方、车尾行李舱电池组内部空间或通道、车尾行李舱电池组之间的间隙或通道、车尾行李舱电池组框架、车尾行李舱电池组框架间隙或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形成的空气流道;第十七条件为客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继续延伸沿着车尾行李舱下方空间设置形成的空气流道;第十八条件为客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继续延伸沿着车尾电动机舱和车尾行李舱之间空间所设置形成的空气流道;第十九条件为客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继续延伸沿着车尾电动机舱表面、车尾电动机舱支架、车尾电动机舱一侧或两侧、车尾电动机舱下方、车尾电动机舱上方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二十条件为客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继续延伸沿着后副车架、车尾电动机舱间隙或通道、车尾电动机表面、车尾电动机间隙或通道、车尾电动机的控制系统的间隙或通道、车尾电动机与控制系统之间的间隙或通道、车尾电动机支架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二十一条件为客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继续延伸沿着车尾的车底护板、车尾的车底护板上方、车尾的车底护板下方、车尾的车底护板间隙或通道、车尾的车底护管、车尾的车底护管上方、车尾的车底护管下方、车尾的车底护管间隙或通道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三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为客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延伸贯穿前地板和中地板之间的地板过渡板处的车身之后满足第十六条件、第十七条件、第十八条件、第十九条件、第二十条件、第二十一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形成的空气流道;第四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为客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延伸贯穿后地板处的车身之后满足第十六条件、第十七条件、第十八条件、第十九条件、第二十条件、第二十一条件中的至少一个形成的空气流道;所述第三空气流道为第二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前端与进气舱内部空间、进气舱的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进气舱的前副车架中空空气流道、进气舱电池组的空气流道、进气舱地板的空气流道、进气舱护板的空气流道、前置电动机支架中空空气流道、前置电动机舱支架中空空气流道、前翼子板支撑梁、A柱、前轮室中的至少一个开设的空气流道连通,沿着A柱再沿着上边梁、B柱、顶盖、天窗中的至少一个再沿着车身后侧围内板、后翼子板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第二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后端满足第二十五条件、第二十六条件中的至少一个,第二十五条件为第二独立安装空气流道的后端与车尾空气排出流道段、后轮室中的至少一个连通而形成的空气流道,第二十六条件为第二独立安装空气流道的后端从后保险杠下方、后保险杠与车尾行李舱之间中的至少一个通往车尾的尾流区;所述进气舱内部空间、进气舱的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进气舱的前副车架中空空气流道、进气舱电池组的空气流道、进气舱地板的空气流道、进气舱护板的空气流道、前置电动机支架中空空气流道、前置电动机舱支架中空空气流道、前轮室中的至少一个与客舱空气流道段、第一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的连通方式中的依次连通均为通过设置的前围板空气流道连通,所述前围板上设置至少一个空气流道;第二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与进气舱内部空间、进气舱的第一进气和防护中空空气流道、进气舱的前副车架中空空气流道、进气舱电池组的空气流道、进气舱地板的空气流道、进气舱护板的空气流道、前置电动机支架中空空气流道、前置电动机舱支架中空空气流道、前翼子板支撑梁、前轮室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的空气流道连通,连通方式中的依次连通为通过设置的前围板空气流道连通,所述前围板上设置至少一个空气流道;客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客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客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中的每个空气流道组成数目均为至少一个或均为至少两个而且彼此隔绝或均为至少两个而且至少两个连通;客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客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客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彼此隔绝或至少两个连通;车尾行李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车尾行李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车尾电动机舱处的空气流道、车尾电动机处的空气流道、车尾行李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后副车架空气流道、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中的每个空气流道组成数目均为至少一个或均为至少两个而且彼此隔绝或均为至少两个而且至少两个连通;车尾行李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车尾行李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车尾电动机舱处的空气流道、车尾电动机处的空气流道、车尾副车架空气流道、车尾行李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客舱和车尾行李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彼此隔绝或至少两个连通;第一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第二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车尾行李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车尾电动机舱内部单独安装的空气流道、车尾电动机间隙或通道单独安装的空气流道、车尾电动机的控制系统的间隙或通道单独安装的空气流道、车尾电动机与控制系统之间的间隙或通道单独安装的空气流道均为中空导气管、中空导气板中的至少一种,设置数目均为至少一个;所述客舱车底护管设置为普通的客舱车底护管或特殊的客舱车底护管,普通的客舱车底护管具备防护作用,特殊的客舱车底护管为客舱车底护管具备防护作用而且设置有至少一个前后贯通的中空空气流道;所述车尾的车底护管设置为普通的车尾的车底护管或特殊的车尾的车底护管,普通的车尾的车底护管具备防护作用,特殊的车尾的车底护管为车尾的车底护管具备防护作用而且设置有至少一个前后贯通的中空空气流道;所述客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客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车尾行李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车尾行李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车尾行李舱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第一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第二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的全部或局部设置为固定类型、具备可调整功能类型中的至少一个;客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具备可调整功能的方式为组成客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的第一至第四组成部分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具备可调整功能的;第一组成部分为至少一层电池组表面,第二组成部分为至少一个第四隔层,第三组成部分为电池组至少一个中空框架流道,第四组成部分为客舱至少一个电池组;客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具备可调整功能的方式为组成客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的第六至第八组成部分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具备可调整功能的;第六组成部分为至少一层客舱地板,第七组成部分为至少一个第五隔层,第八组成部分为至少一层客舱地板隔层;车尾行李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具备可调整功能的方式为组成车尾行李舱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的第十至第十三组成部分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具备可调整功能的;第十组成部分为至少一层电池组表面,第十一组成部分为至少一个第七隔层,第十二组成部分为电池组至少一个中空框架流道,第十三组成部分为车尾行李舱至少一个电池组;车尾行李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具备可调整功能的方式为组成车尾行李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的第十六至第十八组成部分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为具备可调整功能的;第十六组成部分为至少一层车尾行李舱地板,第十七组成部分为至少一个第八隔层,第十八组成部分为至少一层车尾行李舱地板隔层;第四空气流道为第十分项空气流道至第十三分项空气流道中的一个;第十分项空气流道为所述前保险杠、进气舱盖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空气流道;第十一分项空气流道为前保险杠、前翼子板、进气舱盖中的至少两个设置空气流道,所设置的空气流道中至少两个空气流道连通或隔绝;第十二分项空气流道为所述前保险杠、前翼子板、进气舱盖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与进气舱内部空间连通的空气流道;第十三分项空气流道为前保险杠、前翼子板、进气舱盖中的至少两个设置空气流道,所设置的空气流道中至少两个空气流道连通或隔绝,所设置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与进气舱内部空间连通;第五空气流道为进气舱盖与前围上盖板之间的空间形成的空气流道,使进气舱内的空气通往斜后方;第六空气流道为前围上盖板设置的空气流道与进气舱内部空间连通;第七空气流道为前挡风玻璃与前围上盖板之间的空间设置空气流道并与进气舱内部空间连通,使进气舱内的空气通往斜后方;第八空气流道为前轮室、前挡泥板、前翼子板内衬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的空气流道与前保险杠、前翼子板、进气舱内部空间、进气舱盖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成的空气流道连通;第九空气流道为前保险杠、前翼子板、进气舱内部空间、进气舱盖中的至少两个设置成空气流道,所设置的空气流道中至少两个空气流道连通或隔绝,所设置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空气流道与前轮室、前挡泥板、前翼子板内衬中的至少一个设置的空气流道连通;第一子项空气流道为第二子项空气流道、第三子项空气流道中的一个,第三子项空气流道为第二子项空气流道与客舱空气流道段、第一独立安装空气流道、第二独立安装的空气流道中的至少一个连通;第二子项空气流道为电动乘用车的第二组成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单元设置成的空气流道或者为至少两个单元设置成的空气流道而且至少两个空气流道彼此隔绝或者为至少两个单元设置成的空气流道而且至少两个空气流道连通;电动乘用车的第二组成部分的每个单元为前挡风玻璃、前挡风玻璃密封装置、前挡风玻璃密封条、前挡风玻璃密封粘合剂、前挡风玻璃框、前挡风玻璃框密封装置、前挡风玻璃框密封条、前挡风玻璃框密封粘合剂、前围上盖板、车顶盖、车顶盖前横梁、车顶盖后横梁、天窗盖、天窗盖密封条、天窗盖密封粘合剂、天窗盖密封装置、天窗框密封条、天窗框密封粘合剂、天窗框密封装置、后挡风玻璃、后挡风玻璃密封装置、后挡风玻璃密封条、后挡风玻璃密封粘合剂、后挡风玻璃框、后挡风玻璃框密封装置、后挡风玻璃框密封条、后挡风玻璃框密封粘合剂、上边梁、前车门玻璃、前车门玻璃密封条、前车门玻璃密封粘合剂、前车门玻璃密封装置、前车门窗框、前车门窗框密封装置、前车门窗框密封条、前车门窗框密封粘合剂、前车门、前车门密封装置、前车门密封条、前车门框密封装置、前车门框密封条、外后视镜、车外摄像头、后车门玻璃、后车门玻璃密封条、后车门玻璃密封粘合剂、后车门玻璃密封装置、后车门窗框、后车门窗框密封装置、后车门窗框密封条、后车门窗框密封粘合剂、后车门、后车门密封装置、后车门密封条、后车门框密封装置、后车门框密封条、车门拉手、前三角窗玻璃、前三角窗玻璃密封装置、前三角窗玻璃密封条、前三角窗玻璃密封粘合剂、前三角窗框、前三角窗框密封装置、前三角窗框密封条、前三角窗框密封粘合剂、后三角窗玻璃、后三角窗玻璃密封装置、后三角窗玻璃密封条、后三角窗玻璃密封粘合剂、后三角窗框、后三角窗框密封装置、后三角窗框密封条、后三角窗框密封粘合剂、后固定窗玻璃、后固定窗玻璃密封装置、后固定窗玻璃密封条、后固定窗玻璃密封粘合剂、后固定窗框、后固定窗框密封装置、后固定窗框密封条、后固定窗框密封粘合剂、门槛、电池组框架、电池组框架与门槛之间的空间、A柱、B柱、C柱、后轮室的后轮罩、后翼子板内衬、车顶盖后缘导流板、车顶部的行李架、车尾空气排出段;电动乘用车的第二组成部分除了车尾空气排出段、车顶盖、门槛、前车门、后车门剩余的为电动乘用车的第三组成部分的每个单元,电动乘用车的第三组成部分的每个单元设置成的空气流道形成方式均为电动乘用车第三组成部分的每个单元为至少两层结构形成的空气流道、电动乘用车第三组成部分的每个单元与各自相匹配的至少一个隔层共同形成的空气流道、电动乘用车第三组成部分的每个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丹
申请(专利权)人:徐丹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