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功耗AC‑DC转换开关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7517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22 0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低功耗AC‑DC转换开关电路,包括充电电池和直流电源接口,直流电源接口通过第二单向二极管与电源输出端相连接,直流电源接口的正极端通过第一单向二极管与充电电池的正极相连接,还设有转换电路和控制电路,所述转换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五十六电阻、第七单向二极管、轻触开关、第五十二电阻、第五十三电阻、第五十四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四十五电阻、第五十七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稳压电路和控制芯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设置合理,其可通过轻触开关有效的完成AC与DC之前的转换,并且在转换电路处于截止状态时,完全没有电流消耗,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功耗,使用稳定性好,适用性强且实用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低功耗AC-DC转换开关电路
本技术属于电路
,具体涉及一种低功耗AC-DC转换开关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电路技术的成熟,各种AC供电和DC供电电路发展迅速,然而传统技术中二者的转换电路非常复杂,而且其功耗较高,故而适用性和实用性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设置合理且使用稳定性好的低功耗AC-DC转换开关电路。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功耗AC-DC转换开关电路,包括充电电池和直流电源接口,所述直流电源接口通过第二单向二极管与电源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直流电源接口的正极端通过第一单向二极管与充电电池的正极相连接,还设有转换电路和控制电路,所述转换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五十六电阻、第七单向二极管、轻触开关、第五十二电阻、第五十三电阻、第五十四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四十五电阻、第五十七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稳压电路和控制芯片,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在充电电池的正极上,第一MOS管的源极与第二MOS管的源极相连接且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在电源输出端,第一MOS管的栅极与第二MOS管的栅极相连接并通过第七单向二极管连接在直流电源接口的正极上,所述第五十六电阻连接在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栅极之间,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四十五电阻连接在第一MOS管的栅极、发射极接地且基极通过第五十七电阻连接在控制芯片的BTON引脚上,所述第六电阻连接在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所述轻触开关的一端连接在第一MOS管的栅极上另一端通过第五十二电阻与五十三电阻串联电路后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第五十二电阻与第五十三电阻的连接点上、集电极通过第五十四电阻连接在电源上且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控制芯片的KEY引脚相连接。所述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均为PMOS管。所述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均为NPN型三极管。本技术具有积极的效果:本技术的结构设置合理,其可通过轻触开关有效的完成AC与DC之前的转换,并且在在转换电路处于截止状态时,完全没有电流消耗,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功耗,使用稳定性好,适用性强且实用性好。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图1显示了本技术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其中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见图1,一种低功耗AC-DC转换开关电路,包括充电电池1和直流电源接口2,所述直流电源接口2通过第二单向二极管D2与电源输出端PWIN相连接,所述直流电源接口2的正极端通过第一单向二极管D1与充电电池1的正极相连接,还设有转换电路3和控制电路4,所述转换电路3包括第一MOS管Q2、第二MOS管Q3、第五十六电阻R56、第七单向二极管D7、轻触开关SW2、第五十二电阻R52、第五十三电阻R53、第五十四电阻R54、第一三极管Q14、第二三极管Q13、第四十五电阻R45、第五十七电阻R57和第六电阻R6,所述控制电路4包括稳压电路U2和控制芯片U1,所述第一MOS管Q2的漏极连接在充电电池1的正极上,第一MOS管Q2的源极与第二MOS管Q3的源极相连接且第二MOS管Q3的漏极连接在电源输出端PWIN,第一MOS管Q2的栅极与第二MOS管Q3的栅极相连接并通过第七单向二极管D7连接在直流电源接口2的正极上,所述第五十六电阻R56连接在第一MOS管Q2的源极与栅极之间,所述第二三极管Q13的集电极通过第四十五电阻R45连接在第一MOS管Q2的栅极、发射极接地且基极通过第五十七电阻R57连接在控制芯片U1的BTON引脚上,所述第六电阻R6连接在第二三极管Q13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所述轻触开关SW2的一端连接在第一MOS管Q2的栅极上另一端通过第五十二电阻R52与五十三电阻R53串联电路后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4的基极连接在第五十二电阻R52与第五十三电阻R53的连接点上、集电极通过第五十四电阻R54连接在电源VDD上且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4的集电极与控制芯片U2的KEY引脚相连接。所述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均为PMOS管。所述第一三极管和第二三极管均为NPN型三极管。其工作原理简述如下:当使用DC电池供电时,按动轻触开关SW2,电流通过PMos管的内置反向二极管、电阻R56、开关SW2、电阻R52和R53,经过分压使电阻R56之间存在一个电压值,从而导致第二MOS管(PMos管)Q3导通;电池通过两个PMos管供电到PWIN端,同时给稳压芯片U2供电,令控制芯片U1工作;控制芯片U1上电后提供一个高电平到BTON端,导通第二三极管Q13,经过R56的电流通过R45和第二三极管Q13的延续,继续导通两PMos管。当要关机时,只需再次按动开关SW2,导通第一三极管Q14,令检测脚Key从高电平变成低电平,即可通过控制芯片提供低电平给BTON脚,关断第二三极管Q13,从而关断第二MOS管(PMos)Q3,达到关电功能。当AC电供电时,VCC通过二极管D1和电阻R1给电池充电,同时VCC通过二极管D2供电给PWIN,开启控制系统,以此同时VCC通过二极管D7令PMos管的G极电压与PMos管Q3的D极相等,因此Q2和Q3无法导通,从而达到断开DC电池供电的支路。当系统没有工作时,三极管Q13、PMos管为截止状态,因此完全没有消耗电流的存在。本技术的结构设置合理,其可通过轻触开关有效的完成AC与DC之前的转换,并且在在转换电路处于截止状态时,完全没有电流消耗,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功耗,使用稳定性好,适用性强且实用性好。显然,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这些属于本技术的实质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60/201720969216.html" title="低功耗AC‑DC转换开关电路原文来自X技术">低功耗AC‑DC转换开关电路</a>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低功耗AC‑DC转换开关电路,包括充电电池和直流电源接口,所述直流电源接口通过第二单向二极管与电源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直流电源接口的正极端通过第一单向二极管与充电电池的正极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设有转换电路和控制电路,所述转换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五十六电阻、第七单向二极管、轻触开关、第五十二电阻、第五十三电阻、第五十四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四十五电阻、第五十七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稳压电路和控制芯片,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在充电电池的正极上,第一MOS管的源极与第二MOS管的源极相连接且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在电源输出端,第一MOS管的栅极与第二MOS管的栅极相连接并通过第七单向二极管连接在直流电源接口的正极上,所述第五十六电阻连接在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栅极之间,所述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第四十五电阻连接在第一MOS管的栅极、发射极接地且基极通过第五十七电阻连接在控制芯片的BTON引脚上,所述第六电阻连接在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发射极之间,所述轻触开关的一端连接在第一MOS管的栅极上另一端通过第五十二电阻与五十三电阻串联电路后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连接在第五十二电阻与第五十三电阻的连接点上、集电极通过第五十四电阻连接在电源上且发射极接地,所述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控制芯片的KEY引脚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低功耗AC-DC转换开关电路,包括充电电池和直流电源接口,所述直流电源接口通过第二单向二极管与电源输出端相连接,所述直流电源接口的正极端通过第一单向二极管与充电电池的正极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设有转换电路和控制电路,所述转换电路包括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五十六电阻、第七单向二极管、轻触开关、第五十二电阻、第五十三电阻、第五十四电阻、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第四十五电阻、第五十七电阻和第六电阻,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稳压电路和控制芯片,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在充电电池的正极上,第一MOS管的源极与第二MOS管的源极相连接且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在电源输出端,第一MOS管的栅极与第二MOS管的栅极相连接并通过第七单向二极管连接在直流电源接口的正极上,所述第五十六电阻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植富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金莱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