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28510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5 00: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二次电池顶部设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的宽度为W1,第二极耳的宽度为W2,所述二次电池的整体宽度为W3;其中,W1≥W2,且W1+W2>0.5W3。电池模组包括:多个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二次电池,沿排列方向X依次堆叠,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统称为极耳;第一转接板,设置在所述多个二次电池的上方,且各二次电池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从第一转接板的下方延伸到第一转接板的上侧;以及第一连接片,固定在第一转接板上侧,且相邻二次电池的极耳固定于第一连接片。由于各二次电池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具有较大的宽度,不会被大电流熔断,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池模组能够输出大电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
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二次电池具有各种形式。依据外壳类型,二次电池可以分为袋型二次电池和罐型二次电池。袋型二次电池的外壳由包括聚合物层和金属层的层压片制成。罐型二次电池的外壳通常由金属壳和金属顶盖片构成。现有电池模组应用领域广泛,从消费类电子到电动汽车领域,再到近两年兴起的无人机、平衡车以及车用应急启动电源等领域。前述兴起的电子产品对二次电池(例如锂离子电池)产品的要求在传统定义的高安全性、高循环寿命的基础上,由于其产品特性,还要求电池模组尽量轻量化及高能量密度(意味着不能采用大体积,体积大,能量密度相对较低,重量大的罐型二次电池;只能优选使用袋型二次电池来成组),同时需要满足瞬时大电流输出的特性。在采用袋型二次电池的电池模组中,多个二次电池的极耳电连接在一起,其中相应的极耳需要焊接到转接片上实现电连接。为了便于二次电池的极耳的焊接,传统的二次电池的两个极耳设置的间距较大,但这种设计导致二次电池的极耳宽度较小,极耳在大电流输出时极耳容易被熔断,从而导致极耳的大电流输出能力差,进而限制了袋型二次电池的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其能输出大电流。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其顶部设有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的宽度为W1,第二极耳的宽度为W2,所述二次电池的整体宽度为W3;其中,W1≥W2,且W1+W2>0.5W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其包括:多个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二次电池,沿排列方向X依次堆叠,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统称为极耳;第一转接板,设置在所述多个二次电池的上方,且各二次电池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从第一转接板的下方延伸到第一转接板的上侧;以及第一连接片,固定在第一转接板上侧,且相邻二次电池的极耳固定于第一连接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由于各二次电池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具有较大的宽度,不会被大电流熔断,因此,本技术的电池模组能够输出大电流。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的第一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视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分解图,其中接线片省略。图6至图10为本技术的电池模组在装配过程中不同示意图;图11为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二次电池8第二转接板11第一极耳9绝缘隔板12第二极耳91收容孔2第一转接板92连接柱3第一连接片H1连接孔4第二连接片H2通孔5第一输出极片X排列方向6第二输出极片Y宽度方向7接线片Z高度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二次电池及电池模组。首先说明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二次电池。参照图1至图11,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1顶部设有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第一极耳11的宽度为W1,第二极耳12的宽度为W2,所述二次电池1的整体宽度为W3;其中,W1≥W2,且W1+W2>0.5W3。由于W1+W2>0.5W3,因此,相对于传统的二次电池,本技术的二次电池1的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具有较大的宽度,从而能够通过更大的电流工作,不会被大电流熔断。在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1中,W2≥0.25W3。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的宽度越大,能够通过的电流也就越大。在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1中,优选第一极耳11为正极极耳,由铝制成;第二极耳12为负极极耳,由镍制成。在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1中,第一极耳11与第二极耳12之间间隙的宽度为W4,且W4<0.2W3。第一极耳11与第二极耳12之间间隙越小,那么留给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的空间也就越大。在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1的第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述二次电池1沿宽度方向Y的中心线L从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之间穿过,第一极耳11与中心线L之间的距离为W5,所述二次电池1的厚度为T,且W5<0.5T。在根据本技术的二次电池1的第二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述二次电池1沿宽度方向Y的中心线L从第一极耳11上穿过。其次说明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的电池模组。参照图1至图11,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包括:多个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二次电池1,沿排列方向X依次堆叠,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统称为极耳;第一转接板2,设置在所述多个二次电池1的上方,且各二次电池1的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从第一转接板2的下方延伸到第一转接板2的上侧;以及第一连接片3,固定在第一转接板2上侧,且相邻二次电池1的极耳固定于第一连接片3。“相邻二次电池1的极耳固定于第一连接片3”指的是相邻二次电池的第一极耳11、或相邻二次电池1的第二极耳12或相邻二次电池1的第一极耳1和第二极耳12固定于第一连接片3。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由于各二次电池1的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具有较大的宽度,不会被大电流熔断,因此,由第一连接片3连接在一起的多个二次电池1能够输出大电流。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第二连接片4,各第二连接片4和对应的一个第一连接片3夹持相邻二次电池1的极耳。由于相邻二次电池1的极耳是通过第一连接片3和第二连接片4连接在一起,因此,电流从一个二次电池1流向相邻的二次电池1时,第一连接片3和第二连接片4形成的双层结构有效地增大了过流面积,减小电阻,有助于大电流通过。第二连接片4、第一连接片3以及两者之间的极耳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片4和第一连接片3所组成的双层结构也可以简化焊接工艺,避免将极耳熔断(如果直接焊接极耳,那么极耳极易熔断)。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第一转接板2设有多个通孔H2,供各二次电池1的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穿过。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中,参照图5,固定于第一连接片3的极耳为一个二次电池1的第一极耳11和另一个相邻二次电池1的第二极耳12。换句话说,所述多个二次电池1串联在一起,串联形成高电压,能够瞬时产生大电流;而由于各二次电池1的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具有足够的宽度,因此不会被大电流熔断。本技术的电池模组可用作汽车应急启动电源,瞬时电流可达400A-600A,持续时间为0.5s-1s。具体地,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模组的第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1,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第一输出极片5,固定在第一转接板2上侧,且位于排列方向X一端的二次电池1的第一极耳11固定于第一输出极片5;第二输出极片6,固定在第一转接板2上侧,且位于排列方向X另一端的二次电池1的第二极耳12固定于第二输出极片6;以及两个接线片7,其中一个接线片7和第一输出极片5夹持所述第一极耳11,另一个接线片7和第二输出极片6夹持所述第二极耳12。由于所述多个二次电池1串联在一起,所以位于排列方向X一端的二次电池1的第一极耳11和位于排列方向X另一端的二次电池1的第二极耳12也就是整个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二次电池(1),顶部设有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第一极耳(11)的宽度为W1,第二极耳(12)的宽度为W2,所述二次电池(1)的整体宽度为W3;其特征在于,W1≥W2,且W1+W2>0.5W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次电池(1),顶部设有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第一极耳(11)的宽度为W1,第二极耳(12)的宽度为W2,所述二次电池(1)的整体宽度为W3;其特征在于,W1≥W2,且W1+W2>0.5W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1),其特征在于,W2≥0.25W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1),其特征在于,第一极耳(11)与第二极耳(12)之间间隙的宽度为W4,且W4<0.2W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1),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电池(1)沿宽度方向(Y)的中心线L从第一极耳(11)上穿过;或者所述二次电池(1)沿宽度方向(Y)的中心线L从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之间穿过,第一极耳(11)与中心线L之间的距离为W5,所述二次电池(1)的厚度为T,且W5<0.5T。5.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1),沿排列方向(X)依次堆叠,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统称为极耳;第一转接板(2),设置在所述多个二次电池(1)的上方,且各二次电池(1)的第一极耳(11)和第二极耳(12)从第一转接板(2)的下方延伸到第一转接板(2)的上侧;以及第一连接片(3),固定在第一转接板(2)上侧,且相邻二次电池(1)的极耳固定于第一连接片(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第二连接片(4),各第二连接片(4)和对应的一个第一连接片(3)夹持相邻二次电池(1)的极耳。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文龙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