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机床自动润滑油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14717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27 17: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式机床自动润滑油槽,包括主轴箱外壳、主油槽和分油槽,所述主轴箱外壳下发设置有电机支座,所述电机支座上方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侧设置有电机带轮,所述电机上方设置有输入轴,所述输入轴一侧设置有输入轴带轮,所述输入轴带轮与所述电机带轮之间设置有V带,所述输入轴下方设置有中间轴,所述输入轴另一侧设置有输出轴,所述输入轴、输出轴以及中间轴上均设置有齿轮,所述主轴箱外壳内部设置有中间支撑,所述主轴箱外壳内部以及所述中间支撑上均设置有所述主油槽及所述分油槽,所述输入轴、输出轴及中间轴两端均设置有轴承。可以自动化的将润滑油分流,对主轴箱内部各个结构进行自动的润滑及冷却,事半功倍。

An automatic lubricating tank for combined machine tool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机床自动润滑油槽
本技术涉及润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式机床自动润滑油槽。
技术介绍
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制造业随处可见,制造业也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国家对制造产业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加工机床也被现代化社会发展所需要,基本上所有的机床都涉及到高速运转的如旋转轴、齿轮、轴承等,这些零部件在运转的过程中都需要润滑及冷却,在润滑的过程中,有的地方可以采用手动添加润滑油润滑,有的地方则需要采用自动润滑,传统的油槽自动润滑的上表面为水平面,不便于润滑油的附着流动,而且对中间齿轮的润滑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组合式机床自动润滑油槽。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组合式机床自动润滑油槽,包括主轴箱外壳、主油槽和分油槽,所述主轴箱外壳下发设置有电机支座,所述电机支座上方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侧设置有电机带轮,所述电机上方设置有输入轴,所述输入轴一侧设置有输入轴带轮,所述输入轴带轮与所述电机带轮之间设置有V带,所述输入轴下方设置有中间轴,所述输入轴另一侧设置有输出轴,所述输入轴、输出轴以及中间轴上均设置有齿轮,所述主轴箱外壳内部设置有中间支撑,所述主轴箱外壳内部以及所述中间支撑上均设置有所述主油槽及所述分油槽,所述输入轴、输出轴及中间轴两端均设置有轴承。上述结构中,打开所述电机,所述齿轮之间相互传动,主轴箱开始工作,所述主轴箱外壳下部的润滑油通过所述齿轮的转动,通过离心作用将润滑油打散到所述主轴箱外壳内壁的各个角落,所述润滑油会随着所述主轴箱外壳内壁上的所述主油槽缓慢流动,经过各个所述分油槽最终流入到所述轴承及其他所述齿轮上方实现润滑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组合式机床自动润滑油槽的使用功能,所述电机支座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主轴箱外壳内部下方,所述电机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电机支座上。为了进一步提高组合式机床自动润滑油槽的使用功能,所述电机输出轴与所述电机带轮通过键连接,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入轴带轮之间通过键连接,所述输入轴带轮与所述电机带轮之间通过所述V带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组合式机床自动润滑油槽的使用功能,所述中间支撑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所述主轴箱外壳内部,所述中间支撑的孔与所述轴承外圆过盈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组合式机床自动润滑油槽的使用功能,所述主轴箱外壳上的孔均与所述轴承的外圆面过盈连接,所述输入轴、所述中间轴以及所述输出轴均与所述轴承的内孔过盈连接,所述输入轴、所述中间轴以及所述输出轴均与所述齿轮通过键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组合式机床自动润滑油槽的使用功能,所述齿轮之间相互啮合,所述主油槽及所述分油槽均凹陷在所述主轴箱内壁与所述中间支撑表面。有益效果在于:可以自动化的将润滑油分流,对主轴箱内部各个结构进行自动的润滑及冷却,事半功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一种组合式机床自动润滑油槽的的内部结构简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一种组合式机床自动润滑油槽的的内部结构简图中轴承部分润滑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电机支座;2、电机;3、电机输出轴;4、电机带轮;5、V带;6、输入轴带轮;7、输入轴;8、轴承;9、齿轮;10、主油槽;11、中间支撑;12、分油槽;13、中间轴;14、输出轴;15、主轴箱外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一种组合式机床自动润滑油槽,包括主轴箱外壳15、主油槽10和分油槽12,主轴箱外壳15下发设置有电机支座1,电机支座1上方设置有电机2,电机2输出侧设置有电机带轮4,电机2上方设置有输入轴7,输入轴7一侧设置有输入轴带轮6,输入轴带轮6与电机带轮4之间设置有V带5,输入轴7下方设置有中间轴13,输入轴7另一侧设置有输出轴14,输入轴7、输出轴14以及中间轴13上均设置有齿轮9,大径相对较大的齿轮会通过自己的转动将润滑油带起来,然后通过离心作用将润滑油打散在主轴箱外壳15内壁的各个角落,然后会沿着主轴箱外壳15内壁上的主油槽10以及分油槽12自动的流入轴承8以及其他的齿轮9之间,其他相对大径较小的齿轮9的润滑主要是通过主轴箱外壳15内壁上方的分油槽12中流动的润滑油滴落到其上面实现润滑效果的,主轴箱外壳15内部设置有中间支撑11,主轴箱外壳15内部以及中间支撑11上均设置有主油槽10及分油槽12,输入轴7、输出轴14及中间轴13两端均设置有轴承8,主轴箱外壳15的内部上方为锥形面,便有润滑油的附着流动。上述结构中,打开电机2,齿轮9之间相互传动,主轴箱开始工作,主轴箱外壳15下部的润滑油通过齿轮9的转动,通过离心作用将润滑油打散到主轴箱外壳15内壁的各个角落,润滑油会随着主轴箱外壳15内壁上的主油槽10缓慢流动,经过各个分油槽12最终流入到轴承8及其他齿轮9上方实现润滑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组合式机床自动润滑油槽的使用功能,电机支座1通过螺栓固定在主轴箱外壳15内部下方,电机2通过螺栓固定在电机支座1上,电机输出轴3与电机带轮4通过键连接,输入轴7与输入轴带轮6之间通过键连接,输入轴带轮6与电机带轮4之间通过V带5连接,中间支撑11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主轴箱外壳15内部,中间支撑11的孔与轴承8外圆过盈连接,主轴箱外壳15上的孔均与轴承8的外圆面过盈连接,输入轴7、中间轴13以及输出轴14均与轴承8的内孔过盈连接,输入轴7、中间轴13以及输出轴14均与齿轮9通过键连接,齿轮9之间相互啮合,主油槽10及分油槽12均凹陷在主轴箱外壳15内壁与中间支撑11表面。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组合式机床自动润滑油槽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式机床自动润滑油槽,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轴箱外壳、主油槽和分油槽,所述主轴箱外壳下发设置有电机支座,所述电机支座上方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侧设置有电机带轮,所述电机上方设置有输入轴,所述输入轴一侧设置有输入轴带轮,所述输入轴带轮与所述电机带轮之间设置有V带,所述输入轴下方设置有中间轴,所述输入轴另一侧设置有输出轴,所述输入轴、输出轴以及中间轴上均设置有齿轮,所述主轴箱外壳内部设置有中间支撑,所述主轴箱外壳内部以及所述中间支撑上均设置有所述主油槽及所述分油槽,所述输入轴、输出轴及中间轴两端均设置有轴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机床自动润滑油槽,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轴箱外壳、主油槽和分油槽,所述主轴箱外壳下发设置有电机支座,所述电机支座上方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侧设置有电机带轮,所述电机上方设置有输入轴,所述输入轴一侧设置有输入轴带轮,所述输入轴带轮与所述电机带轮之间设置有V带,所述输入轴下方设置有中间轴,所述输入轴另一侧设置有输出轴,所述输入轴、输出轴以及中间轴上均设置有齿轮,所述主轴箱外壳内部设置有中间支撑,所述主轴箱外壳内部以及所述中间支撑上均设置有所述主油槽及所述分油槽,所述输入轴、输出轴及中间轴两端均设置有轴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机床自动润滑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支座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主轴箱外壳内部下方,所述电机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电机支座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辉聂建军李辉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多蒙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