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组并联输出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40949 阅读:1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1 0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组并联输出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池组和第二电池组;所述第一电池组的输出正极P1+与一个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 Q1相接;所述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 Q1与第一主控芯片U1相接,所述第一主控芯片U1与总输出正极OUT+相接;所述第二电池组的输出正极P2+与一个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 Q2相接;所述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 Q2与第二主控芯片U2相接,第二主控芯片U2与总输出正极OUT+相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电池组并联输出控制电路,可以在避免并联的多个电池组相互之间产生环流同时,解决多个电池组并联时的压降问题,显著降低整体发热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组并联输出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目前,锂离子电池具有比能量高、循环使用次数多、存储时间长等优点,不仅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上如移动电话、数码摄像机和手提电脑得到广泛应用,而且也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以及电动工具等大中型电动设备方面。其中,由多个电池组成的电池组能有效地为用电设备提供工作用电。每个电池组都具有自身具有的最大输出功率,如果超功率输出,容易造成损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如果用户想要获得更大的输出功率,通常只能提供电池组的输出功率,或者将多组电池组并联在一起使用。为了提高电池组的输出功率,通常需要重新开发电池组,所需要的时间周期较长,而如果多个电池组直接并联使用,那么由于多个电池组之间存在电压差,这样就会造成电压高的电池组会给电压低的电池组充电,进而形成环流,且压差越大的电池组内阻越低,环流电流越大,因此可能会造成电池组的损坏。目前,为了避免电池组之间的环流产生,在并联时,通过会在多个电池组的输出端串联一个单向导通的二极管,当电池组放电时,电流从电池组流过二极管再到负载。但是,在放电过程中的二极管存在压降,且容易发热,严重影响到电池组的整体输出电压以及电池组的整体使用安全。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开发出一种电路,其可以在避免并联的多个电池组相互之间产生环流同时,进一步解决多个电池组并联时的压降问题,显著降低电路的整体发热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组并联输出控制电路,其可以在避免并联的多个电池组相互之间产生环流同时,进一步解决多个电池组并联时的压降问题,显著降低电路的整体发热量,功耗较低,有利于广泛地推广普及,具有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并联输出控制电路,包括多个电池组,所述多个电池组中的任意两个分别为第一电池组和第二电池组;所述第一电池组的输出正极P1+分别与一个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Q1的源极S、第一主控芯片U1的针脚4、源极端SOUCE和电阻R1相接;所述第一电池组的输出负极P1-与所述第一主控芯片U1的针脚6、电阻R2相接;所述电阻R1和电阻R2与所述第一主控芯片U1的针脚5相接;所述第一主控芯片U1的针脚1与所述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Q1的栅极G相接,所述第一主控芯片U1的针脚8分别与所述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Q1的漏极D、总输出正极OUT+相接;所述第二电池组的输出正极P2+分别与一个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Q2的源极S、第二主控芯片U2的针脚4、源极端SOUCE和电阻R3相接;所述第二电池组的输出负极P2-与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2的针脚6、电阻R4相接;所述电阻R3和电阻R4与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2的针脚5相接;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2的针脚1与所述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Q2的栅极G相接,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2的针脚8分别与所述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Q2的漏极D、总输出正极OUT+相接。其中,所述第一电池组的输出负极P1-与所述第二电池组的输出负极P2-相接在一起作为总输出负极OUT-。由以上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并联输出控制电路,其可以在避免并联的多个电池组相互之间产生环流同时,进一步解决多个电池组并联时的压降问题,显著降低电路的整体发热量,功耗较低,有利于广泛地推广普及,具有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池组并联输出控制电路的结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池组并联输出控制电路的结构框图。参见图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组并联输出控制电路,包括多个独立设置的电池组,所述多个电池组中的任意两个分别为第一电池组100和第二电池组200;在本技术中,所述第一电池组100的输出正极P1+分别与一个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Q1的源极S、第一主控芯片U1的针脚4、源极端SOUCE和电阻R1相接;所述第一电池组100的输出负极P1-与所述第一主控芯片U1的针脚6、电阻R2相接;所述电阻R1和电阻R2与所述第一主控芯片U1的针脚5相接;所述第一主控芯片U1的针脚1与所述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Q1的栅极G相接,所述第一主控芯片U1的针脚8分别与所述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Q1的漏极D、电池组并联组合(即第一电池组100和第二电池组200并联组合)后的总输出正极OUT+相接。在本技术中,所述第二电池组200的输出正极P2+分别与一个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Q2的源极S、第二主控芯片U2的针脚4、源极端SOUCE和电阻R3相接;所述第二电池组200的输出负极P2-与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2的针脚6、电阻R4相接;所述电阻R3和电阻R4与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2的针脚5相接;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2的针脚1与所述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Q2的栅极G相接,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2的针脚8分别与所述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Q2的漏极D、电池组并联组合后(即第一电池组100和第二电池组200并联组合)的总输出正极OUT+相接。在本技术中,具体实现上,所述第一电池组100的输出负极P1-与所述第二电池组200的输出负极P2-相接在一起作为电池组并联组合后的总输出负极OUT-。在本技术中,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第一主控芯片U1和第二主控芯片U2中,所述针脚1为脉冲输出端GATE,所述针脚2为源极端SOUCE,所述针脚3和针脚7为空脚,所述针脚4为电源输入引脚IN,所述针脚5为休眠引脚SHDN,所述针脚6为电源接地端VSS,所述针脚8为电压输出端。具体实现上,所述主控芯片U1和U2优选为型号是LTC4359的电源芯片。对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由于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具有单向导通的寄生二极管,因此可以防止高电压电池组对低电压电池组充电,即避免了第一电池组100与所述第二电池组200之间的环流产生。对于本技术,当第一电池组100与所述第二电池组200并联后,两个电池组放电时,第一主控芯片U1和第二主控芯片U2的第2、8引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组并联输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电池组,所述多个电池组中的任意两个分别为第一电池组和第二电池组;所述第一电池组的输出正极P1+分别与一个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 Q1的源极S、第一主控芯片U1的针脚4、源极端SOUCE和电阻R1相接;所述第一电池组的输出负极P1‑与所述第一主控芯片U1的针脚6、电阻R2相接;所述电阻R1和电阻R2与所述第一主控芯片U1的针脚5相接;所述第一主控芯片U1的针脚1与所述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 Q1的栅极G相接,所述第一主控芯片U1的针脚8分别与所述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 Q1的漏极D、总输出正极OUT+相接;所述第二电池组的输出正极P2+分别与一个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 Q2的源极S、第二主控芯片U2的针脚4、源极端SOUCE和电阻R3相接;所述第二电池组的输出负极P2‑与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2的针脚6、电阻R4相接;所述电阻R3和电阻R4与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2的针脚5相接;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2的针脚1与所述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 Q2的栅极G相接,所述第二主控芯片U2的针脚8分别与所述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 Q2的漏极D、总输出正极OUT+相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组并联输出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电池组,所
述多个电池组中的任意两个分别为第一电池组和第二电池组;
所述第一电池组的输出正极P1+分别与一个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
MOSFETQ1的源极S、第一主控芯片U1的针脚4、源极端SOUCE和电阻
R1相接;
所述第一电池组的输出负极P1-与所述第一主控芯片U1的针脚6、电阻
R2相接;
所述电阻R1和电阻R2与所述第一主控芯片U1的针脚5相接;所述第
一主控芯片U1的针脚1与所述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MOSFETQ1的栅极
G相接,所述第一主控芯片U1的针脚8分别与所述N沟通增强型场效应管
MOSFETQ1的漏极D、总输出正极OUT+相接;
所述第二电池组的输出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俊成金晶龙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力神特种电源科技股份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