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61511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6 10:54
一种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包括由纤维强化树脂制成的筒状的能量吸收体(14A);设置成面对能量吸收体(14A)的轴向端部并且在车辆碰撞期间从轴向端部压碎能量吸收体的对置面(装接板20);以及引导部(周壁22、肋26),其从对置面突出,并且安置在能量吸收体(14)的内部。引导部被构造成包括抵接部(抵接壁50),该抵接部设置成能够在车辆碰撞期间从内侧与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接触,并且通过在能量吸收体的轴向上的开口与对置面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文讨论的实施例涉及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
技术介绍
日本专利文献JP-ANo.2005-233263描述了一种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该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包括由纤维强化树脂形成的筒状碰撞盒(能量吸收体)以及设置有抵接碰撞盒的内侧的凸起的按压部件(引导部件)。以设置有抵接碰撞盒的内侧的突起(引导部)的结构,诸如以上述传统技术,抑制在车辆碰撞期间碰撞盒相对于保险杠加强件的位置错位。然而,随着碰撞盒在车辆碰撞期间被压碎,碰撞盒的被压碎的部分(压碎部)进入碰撞盒与引导部之间。当由碰撞盒在垂直于该碰撞盒的轴的方向上产生了来自压碎部的入口的载荷时,这阻碍了碰撞盒的渐进变形,导致关于能量吸收量下降的担忧。考虑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利用设置于由纤维强化树脂形成的筒状能量吸收体内部的引导件而在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中实现稳定的能量吸收特性。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是这样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包括:由纤维强化树脂制成的筒状的能量吸收体;对置面,该对置面设置成面对所述能量吸收体的轴向端部,并且在车辆碰撞期间,该对置面从所述轴向端部压碎能量吸收体;以及引导部,该引导部从所述对置面突出,并且安置在所述能量吸收体的内部,其中,所述引导部包括抵接部,该抵接部设置成能够在车辆碰撞期间从内侧接触构成所述能量吸收体的壁部,并且该抵接部通过在所述能量吸收体的轴向上的开口与所述对置面分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包括由纤维强化树脂制成的筒状能量吸收体和设置成面对能量吸收体的轴向端部的对置面。在车辆碰撞期间,对置面从轴向端部压碎能量吸收体。从而吸收碰撞能量。而且,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还包括引导部,该引导部从对置面突出,并且安置在能量吸收体的内部。引导部被构造成包括抵接部。抵接部设置成能够在车辆碰撞期间从内部接触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部。从而抑制车辆碰撞期间发生能量吸收体相对于对置面的位置错位。抵接部还通过在能量吸收体的轴向上的开口而从对置面分离。该开口是连通抵接壁一侧上的空间与另一侧上的空间的开口(逃脱路径),其中抵接壁一侧上的空间是该抵接壁在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部侧的空间,而抵接壁另一侧上的空间是该抵接壁在与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部侧相反的侧上的空间。从而,在车辆碰撞期间,进入能量吸收体的内部的压碎部能够通过这些开口逃出到抵接壁的另一侧的空间,即抵接壁在与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部侧相反的一侧处的空间(至能量吸收体的中央侧)。从而抑制了压碎部堵塞在抵接部与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部的尚未被压碎的部分之间。更确切地,当能量吸收体在车辆碰撞期间从轴向被压碎时,在对置面附近,即在能量吸收体的轴向端部处,产生压碎部。从而,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中,抵接部通过在能量吸收体的轴向上的开口于对置面分离。因此,开口形成在对置面附近。从而,由于压碎部能够通过开口,所以抑制了压碎部堵塞在抵接部与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部的尚未被压碎的部分之间。结果,抑制了能量吸收体在垂直于该能量吸收体的轴的方向上受到来自压碎部的载荷,使得能够实现稳定的能量吸收性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其中,所述抵接部是与构成所述能量吸收体的壁部基本平行的抵接壁。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中,能够在车辆碰撞期间从内侧接触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部的抵接部是与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部基本平行地设置的壁部。从而抑制大的载荷局部地输入到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部。从而抑制了能量吸收体由于与抵接部接触而损坏。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其中,所述引导部包括联结部,该联结部安置在所述抵接壁的与构成所述能量吸收体的壁部相反的一侧上,并且将所述抵接壁与所述对置面联结在一起。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中,引导部被构造成包括将抵接壁与对置面联结在一起的联结部。这从而使得抵接壁能够由联结部支撑,并且结果,有助于在抵接壁与对置面之间形成较大的开口。联结部安置在抵接壁的与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部侧相反的一侧上。因此,抑制了压碎部变得堵塞在联结部与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部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其中,所述抵接壁是与构成所述能量吸收体的壁部的整周相对应的周壁;所述引导部安置在所述周壁的内部,并且包括将所述周壁与所述对置面联结在一起的联结部;并且所述周壁与所述对置面通过围绕所述周壁的整周的开口而互相分离。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中,抵接壁是设置成与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部的整周相对应的周壁。从而,在从车辆上下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的所有方向上适当地抑制了能量吸收体与对置面之间的位置错位。而且,引导部安置在周壁的内部,并且被构造成包括将周壁与对置面联结在一起的联结部。因此,周壁由联结部支撑。而且,由于周壁由联结部支撑,所以周壁与对置面通过围绕周壁的整个周边的开口而互相分离。这从而使得能量吸收体的压碎部能够逃脱到围绕能量吸收体的整周的周壁的内部。这从而使得能够实现更稳定的能量吸收性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所述联结部的在对置面侧上的端部设置有切口。此外,所述切口形成为大致圆弧形状。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中,切口形成在联结部中,该切口也充当“逃脱部”,使得不阻碍能量吸收体的压碎部进入周壁的内部。从而进一步抑制了压碎部堵塞在抵接壁与联结部以及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部之间。而且,在本专利技术中,切口可以形成为大致圆弧形状,使得不减弱利用联结部支撑周壁的力。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所述开口的在能量吸收体的轴向上的尺寸至少是构成所述能量吸收体的壁部的厚度,并且优选地,是构成所述能量吸收体的壁部的厚度的三倍以上。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中,由于开口的在能量吸收体的轴向上的尺寸(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为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尺寸)至少是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部的厚度,并且优选地是构成能量吸收体的壁部的厚度的三倍以上,从而有助于压碎部容易地进入能量吸收体的内部。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使得在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中能够实现更稳定的能量吸收性能,该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在由纤维强化树脂制成的筒状能量吸收体的内部设置有引导部。附图说明图1是以保险杠加强件和碰撞盒的拆解状态示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整体构造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当从车辆后方的斜上方观看时,图1的左侧的引导部件的透视图。图3A和3B是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截面图;图3A是示出沿着垂直于车辆宽度方向的平面剖切的状态的截面图,并且图3B是示出沿着垂直于车辆上下方向的平面剖切的状态的截面图。图4A和4B是示出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中,能量吸收体在车辆碰撞期间压碎的方式的图。图5是示出根据比较例的引导部件的透视图。图6A、6B和6C是示出在设置有根据比较例的引导部件的车辆前部结构中,能量吸收体压碎的方式的图。图7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变形例的引导部件的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考附图说明应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的能量吸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包括:由纤维强化树脂制成的筒状的能量吸收体;对置面,该对置面设置成面对所述能量吸收体的轴向端部,并且在车辆碰撞期间,该对置面从所述轴向端部压碎所述能量吸收体;以及引导部,该引导部从所述对置面突出,并且安置在所述能量吸收体的内部,其中,所述引导部包括抵接部,该抵接部设置成能够在车辆碰撞期间从内侧接触构成所述能量吸收体的壁部,并且该抵接部通过在所述能量吸收体的轴向上的开口与所述对置面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9.25 JP 2015-1885631.一种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包括:由纤维强化树脂制成的筒状的能量吸收体;对置面,该对置面设置成面对所述能量吸收体的轴向端部,并且在车辆碰撞期间,该对置面从所述轴向端部压碎所述能量吸收体;以及引导部,该引导部从所述对置面突出,并且安置在所述能量吸收体的内部,其中,所述引导部包括抵接部,该抵接部设置成能够在车辆碰撞期间从内侧接触构成所述能量吸收体的壁部,并且该抵接部通过在所述能量吸收体的轴向上的开口与所述对置面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其中,所述抵接部是与构成所述能量吸收体的壁部基本平行的抵接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能量吸收结构,其中,所述引导部包括联结部,该联结部安置在所述抵接壁的与构成所述能量吸收体的壁部相反的那侧上,并且将所述抵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桥本纮树五嶋俊弘北方慎太郎桥田树德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