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组装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921253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0-27 21:37
插头触头(6)具有板状接触部(10)。板状接触部(10)具有插座触头(8)能够接触的上接触面(10D)。插头外壳(7)具有:基座(22);一对侧端盖部(26),其从基座(22)向嵌合方向突出而覆盖板状接触部(10)的两侧端(10B);顶端盖部(27),其连结一对侧端盖部(26)的在嵌合方向的顶端(26A)而覆盖板状接触部(10)的顶端(10A);一对梁体(28),其连结顶端盖部(27)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27B)与基座(22);以及外侧盖(24)。插座触头(8)具有以夹住一个梁体(28)的方式配置的一对上弹性弹簧片(41)。插座触头(8)通过将一枚金属板(M)折弯而形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组装体
技术介绍
作为这种技术,如本申请的图26所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用于将插入在收容置物架(storage rack)内的多个电池单元之间进行电连接的电池侧连接器100及置物架侧连接器101。电池侧连接器100是安装于电池单元的连接器。电池侧连接器100具有电池侧外壳102和一对电池侧触头103。为了防止触电,各电池侧触头103被梳齿状的被覆部104局部覆盖。置物架侧连接器101是安装于收容置物架的连接器。如本申请的图27所示,置物架侧连接器101具有第1外壳105、可相对于第1外壳105浮接的第2外壳106、以及3个为1组的置物架侧触头107。当利用以上的结构使电池侧连接器100嵌合于置物架侧连接器101时,各电池侧触头103与3个为1组的置物架侧触头107电接触。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4071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像这样,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以3个为1组的置物架侧触头107同时接触于各电池侧触头103的方式构成,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多点触点来提高连接可靠性。在这样的连接器相关的
中,总是存在削减部件数的要求。因此,本申请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顾高的连接可靠性和削减部件数的技术。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观点可提供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其具有:第1连接器,其具有第1外壳和由所述第1外壳保持的第1触头;以及第2连接器,其具有第2外壳和由所述第2外壳保持的第2触头,通过使所述第1连接器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从而使所述第1触头电连接于所述第2触头,所述第1触头具有相对于嵌合方向平行的板状的接触部,该嵌合方向是使所述第1连接器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的方向,所述接触部具有所述第2触头能够接触的第1接触面,所述第1外壳具有:第1外壳主体;一对侧端盖部,其从所述第1外壳主体向所述嵌合方向突出而覆盖所述接触部的两侧端;顶端盖部,其连结所述一对侧端盖部的在所述嵌合方向的顶端而覆盖所述接触部的顶端;梁体,其连结所述顶端盖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与所述第1外壳主体;以及外壳盖部,其在使所述第1连接器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的状态下覆盖所述第2外壳,所述第2触头具有一对第1弹性弹簧片,该一对第1弹性弹簧片以能够接触于所述第1接触面并且在所述第1连接器已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的状态下夹住所述梁体的方式配置,所述第2触头通过将一枚金属板折弯而形成。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兼顾高的连接可靠性和削减部件数。附图说明图1是嵌合前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2是嵌合后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3是插头触头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4是插头触头的从另一角度观察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5是插头触头的侧视图(第1实施方式)。图6是插头外壳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7是插头外壳的部分缺口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8是插头外壳的部分缺口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9是插头外壳的部分缺口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10是插头外壳的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图11是插头连接器的部分缺口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12是示出将手指插入到插头连接器的状态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13是插座触头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14是插座触头的从另一角度观察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15是插座触头的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图16是插座触头的正视图(第1实施方式)。图17是插座外壳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18是插座外壳的部分缺口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19是插座外壳的从另一角度观察的部分缺口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20是插座连接器的部分缺口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21是示出将手指插入到插座连接器的状态的立体图(第1实施方式)。图22是示出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嵌合后的插头外壳与插座触头的关系的正视图(第1实施方式)。图23是图5的XXIII-XXIII线剖视图(第1实施方式)。图24是嵌合前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第2实施方式)。图25是嵌合前的连接器组装体的立体图(第3实施方式)。图26是相当于专利文献1的图5的图。图27是相当于专利文献1的图12的图。具体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以下,一边参照图1~图23一边说明第1实施方式。图1示出嵌合前的连接器组装体1,图2示出嵌合后的连接器组装体1。连接器组装体1用于将插头侧电线2与插座侧电线3进行电连接。连接器组装体1具有:插头连接器4(第1连接器),其安装于插头侧电线2;以及插座连接器5(第2连接器),其安装于插座侧电线3。连接器组装体1在例如连接多个电池时使用。如图1及图2所示,插头连接器4具有:插头触头6(第1触头);以及插头外壳7(第1外壳),其收容插头触头6。同样地,插座连接器5具有:插座触头8(第2触头);以及插座外壳9(第2外壳),其收容插座触头8。以下,依次说明插头连接器4与插座连接器5。(插头连接器4)图3~图5示出插头触头6。如图3~图5所示,插头触头6具有:形成为板状的板状接触部10(接触部);移动限制部11;开放桶型(open barrel shape)的压接部12;以及连结部13,连结板状接触部10与压接部12。插头触头6通过将一枚金属板M折弯而一体地形成。在此,回到图1,定义“插拔方向”、“连接器高度方向”及“连接器宽度方向”。插拔方向是包含嵌合方向和拔出方向的方向,该嵌合方向是将插头连接器4嵌合于插座连接器5的方向,该拔出方向是将插头连接器4从插座连接器5拔出的方向。连接器高度方向是与板状接触部10的板厚方向平行的方向。连接器高度方向包含上方向和下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是正交于插拔方向及连接器高度方向的方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包含连接器宽度中央方向和连接器宽度反中央方向。连接器宽度中央方向是朝向板状接触部10的中央的方向。连接器宽度反中央方向是远离板状接触部10的中央的方向。如图3所示,板状接触部10通过折叠一枚金属板M使其重叠而形成为板状。板状接触部10具有:在嵌合方向的顶端10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一对侧端10B;以及在嵌合方向的后端10C。如图3及图4所示,板状接触部10具有:朝向上方向的上接触面10D(第1接触面);以及朝向下方向的下接触面10E(第2接触面)。如图3及图4所示,板状接触部10具有下接触部14和一对上接触部15。如图3所示,一对上接触部15在连接器宽度方向相邻,在连接器高度方向与下接触部14相向。各上接触部15在各侧端10B中与图4所示的下接触部14连接。换言之,形成板状接触部10时所形成的一对折线16平行于嵌合方向。如图3所示,移动限制部11从板状接触部10的后端10C向上方向突出而形成。如图5所示,移动限制部11具有:朝向嵌合方向的第1移动限制面11A;以及朝向拔出方向的第2移动限制面11B。如图3所示,移动限制部11具有一对限制片17。一对限制片17在后端10C中分别与一对上接触部15连接。在此,如图5所示,将在插拔方向上的移动限制部11的第1移动限制面11A与板状接触部10的顶端10A之间的距离定义为距离D1。图3所示的压接部12是压接图1所示的插头侧电线2的导体的部分。图6~图10示出插头外壳7。如图6及图7所示,插头外壳7具有触点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连接器组装体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具有:第1连接器,其具有第1外壳和由所述第1外壳保持的第1触头;以及第2连接器,其具有第2外壳和由所述第2外壳保持的第2触头,通过使所述第1连接器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从而使所述第1触头电连接于所述第2触头,其中,所述第1触头具有相对于嵌合方向平行的板状的接触部,该嵌合方向是使所述第1连接器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的方向,所述接触部具有所述第2触头能够接触的第1接触面,所述第1外壳具有:第1外壳主体;一对侧端盖部,其从所述第1外壳主体向所述嵌合方向突出而覆盖所述接触部的两侧端;顶端盖部,其连结所述一对侧端盖部的在所述嵌合方向的顶端而覆盖所述接触部的顶端;梁体,其连结所述顶端盖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与所述第1外壳主体;以及外壳盖部,其在使所述第1连接器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的状态下覆盖所述第2外壳,所述第2触头具有一对第1弹性弹簧片,该一对第1弹性弹簧片以能够接触于所述第1接触面并且在所述第1连接器已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的状态下夹住所述梁体的方式配置,所述第2触头通过将一枚金属板折弯而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3.07 JP 2014-0452411.一种连接器组装体,具有:第1连接器,其具有第1外壳和由所述第1外壳保持的第1触头;以及第2连接器,其具有第2外壳和由所述第2外壳保持的第2触头,通过使所述第1连接器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从而使所述第1触头电连接于所述第2触头,其中,所述第1触头具有相对于嵌合方向平行的板状的接触部,该嵌合方向是使所述第1连接器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的方向,所述接触部具有所述第2触头能够接触的第1接触面,所述第1外壳具有:第1外壳主体;一对侧端盖部,其从所述第1外壳主体向所述嵌合方向突出而覆盖所述接触部的两侧端;顶端盖部,其连结所述一对侧端盖部的在所述嵌合方向的顶端而覆盖所述接触部的顶端;梁体,其连结所述顶端盖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与所述第1外壳主体;以及外壳盖部,其在使所述第1连接器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的状态下覆盖所述第2外壳,所述第2触头具有一对第1弹性弹簧片,该一对第1弹性弹簧片以能够接触于所述第1接触面并且在所述第1连接器已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的状态下夹住所述梁体的方式配置,所述第2触头通过将一枚金属板折弯而形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所述接触部具有作为与所述第1接触面相反侧的面的第2接触面,所述第2触头具有能够接触于所述第2接触面的一对第2弹性弹簧片,所述一对第1弹性弹簧片和所述一对第2弹性弹簧片在所述第1连接器嵌合于所述第2连接器之前的状态下分别相向。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所述接触部通过将金属板折叠使其重叠而形成。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装体,其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安一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