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形线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97478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8 17: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C形线夹,包括:主体,具有第一挤压部和第二挤压部;活动架,安装在主体上,具有与第一挤压部相对以形成第一容线空间的第三挤压部,和与第二挤压部相对以形成第二容线空间的第四挤压部;固定结构,用于将活动架活动安装在主体上;固定结构处于第一安装位置时,第三挤压部远离第一挤压部以便于将第一电线安装进入第一容线空间,第四挤压部远离第二挤压部以便于将第二电线安装进入第二容线空间;固定结构处于第二安装位置时,第三挤压部将第一电线挤压固定在第一容线空间内部,第四挤压部将第二电线挤压固定在第二容线空间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C形线夹,不会因电线的晃动导致连接位置的松动,不会出现老化断线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分线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C形线夹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常常有分线的需求,即从一条主电线上分出一条分电线,以为其他用电设备供电。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分线方法是直接将分电线缠绕在主电线上,然而这种做法存在缺陷,主电线与分电线之间的这种缠绕连接,在短时间内或许可以保证连接效果,然而主电线和分电线在风的影响下会发生晃动,长时间的晃动下,主电线与分电线之间的连接容易松动,而一旦主电线与分电线之间的连接发生松动,松动位置就容易发热,导致该连接位置变软,严重时会导致电线提前老化,容易断线。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直接将分电线缠绕在主电线上,导致分线位置容易老化断线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不会导致分线位置老化断线的C形线夹。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C形线夹,包括:主体,具有第一挤压部和第二挤压部;活动架,安装在所述主体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挤压部相对以形成第一容线空间的第三挤压部,和与所述第二挤压部相对以形成第二容线空间的第四挤压部;固定结构,用于将所述活动架活动安装在所述主体上;所述固定结构处于第一安装位置时,所述第三挤压部远离所述第一挤压部以便于将第一电线安装进入所述第一容线空间,所述第四挤压部远离所述第二挤压部以便于将第二电线安装进入所述第二容线空间;所述固定结构处于第二安装位置时,所述第三挤压部向所述第一挤压部靠近,将所述第一电线挤压固定在所述第一容线空间内部,所述第四挤压部向所述第二挤压部靠近,将所述第二电线挤压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线空间内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固定结构处于所述第一安装位置和所述第二安装位置时,所述活动架始终通过所述固定结构安装在所述主体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活动架包括:第一架体,具有所述第三挤压部和与所述第三挤压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第二架体,具有所述第四挤压部和与所述第四挤压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可转动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三挤压部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挤压部,所述第四挤压部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挤压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内腔,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插入所述内腔内部,且能够在所述内腔内部转动的凸起。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内腔的内壁为圆弧形,所述凸起的外壁为能够与之匹配的圆弧形,所述内腔为大半圆形内腔,以使得所述凸起不能从所述内腔中脱出。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固定结构包括:第一固定孔,设置在所述主体上;第二固定孔,与所述第一固定孔相对,设置在所述活动架上;螺杆,具有螺栓头,和依次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的螺杆主体;螺母,套设在所述螺杆主体上,以将所述活动架挤压固定安装在所述主体上。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固定孔由设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上的第一通孔或第一开口槽,以及与第一通孔或第一开口槽相对设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上的第二通孔或第二开口槽形成。作为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螺母和所述活动架之间设有平垫,在所述平垫与所述螺母之间设有弹性垫片。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主体具有平板部,所述第一挤压部和所述第二挤压部与所述平板部的两个相对侧边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挤压部和所述第二挤压部位于所述平板部的同侧,且各自的自由端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弯折而成为弧形,所述弧形的内壁上设有咬合齿。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挤压部和/或所述第四挤压部为圆弧形,所述圆弧形的内壁上设有咬合齿,且所述圆弧形的开口与所述第一挤压部和/或所述第二挤压部相对。本技术提供的C形线夹,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的C形线夹,当固定结构处于第一安装位置时,第三挤压部远离第一挤压部,此时可将第一电线安装进入到第一容线空间内,第四挤压部远离第二挤压部,此时可将第二电线安装进入到第二容线空间内;当固定结构处于第二安装位置时,第三挤压部靠近第一挤压部,将第一电线固定在第一容线空间内,第四挤压部靠近第二挤压部,将第二电线固定在第二容线空间内,从而实现第一电线与第二电线的牢固电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C形线夹,不仅能够实现分线功能,而且固定牢固,不会因电线的晃动导致连接位置的松动,更不会导致分线位置出现老化断线的问题。2.本技术的C形线夹,在调整固定结构,使其处于第一安装位置或第二安装位置时,活动架始终通过固定结构安装在主体上,这使得整个装置成为一个整体,不会分散,因而不会丢失、散落零部件。3.本技术的C形线夹,活动架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转动连接,使得在安装第一电线或第二电线时,不用将活动架从主体上拆下,即能实现第三挤压部向着靠近或远离第一挤压部的方向运动,第四挤压部向着靠近或远离第二挤压部的方向运动,调节方便,安装快捷,且不会出现因拆卸导致丢失零部件的情况。4.本技术的C形线夹,第一连接部的内腔内壁为圆弧形,凸起的外壁为能够与之匹配的圆弧形,并且内腔为大半圆形内腔,凸起不会从内腔中轻易脱出。5.本技术的C形线夹,当使用螺母将活动架挤压固定在主体上以后,经过较长时间的使用后,螺母与活动架之间可能出现间隙,进而导致出现固定不牢固的情况,本技术的C形线夹,在螺母与活动架之间设有平垫,在平垫与螺母之间设有弹性垫片,当螺母与活动架之间出现间隙时,弹性垫片膨胀将间隙填平,能够保证固定的牢固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现有技术或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C形线夹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左视图。图3是图1中主体的主视图。图4是图1中第一架体的主视图。图5是图4的俯视图。图6是图1中第二架体的主视图。图7是图6的俯视图。附图标记:1-主体,11-第一挤压部,12-第二挤压部,13-平板部,2_活动架,21-第一架体,22-第二架体,23-第三挤压部,24-第四挤压部,31-第一容线空间,32-第二容线空间,40-内腔,41-第一连接部,42-第二连接部,43-凸起,51-第一固定孔,52-螺杆,53-螺栓头,54-螺杆主体,55-螺母,56-弹性垫片,6-咬合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下述的实施例不是本技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所描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其他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一种C形线夹,如图1所示,包括:主体I,具有第一挤压部11和第二挤压部12;活动架2,安装在所述主体I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挤压部11相对以形成第一容线空间31的第三挤压部23,和与所述第二挤压部12相对以形成第二容线空间32的第四挤压部24;固定结构,用于将所述活动架2活动安装在所述主体I上;所述固定结构处于第一安装位置时,所述第三挤压部23远离所述第一挤压部11以便于将第一电线安装进入所述第一容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C形线夹,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具有第一挤压部(11)和第二挤压部(12);活动架(2),安装在所述主体(1)上,具有与所述第一挤压部(11)相对以形成第一容线空间(31)的第三挤压部(23),和与所述第二挤压部(12)相对以形成第二容线空间(32)的第四挤压部(24);固定结构,用于将所述活动架(2)活动安装在所述主体(1)上;所述固定结构处于第一安装位置时,所述第三挤压部(23)远离所述第一挤压部(11)以便于将第一电线安装进入所述第一容线空间(31),所述第四挤压部(24)远离所述第二挤压部(12)以便于将第二电线安装进入所述第二容线空间(32);所述固定结构处于第二安装位置时,所述第三挤压部(23)向所述第一挤压部(11)靠近,将所述第一电线挤压固定在所述第一容线空间(31)内部,所述第四挤压部(24)向所述第二挤压部(12)靠近,将所述第二电线挤压固定在所述第二容线空间(32)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海强周云余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强力电力金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