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板的结构强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1537118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03 11:45
一种承载板的结构强化方法,其步骤包含形成一圆凸包于一承载板。承载板具有一承载面。圆凸包凸出承载面。接着,于圆凸包的相对两侧各形成一长条凸包。二长条凸包凸出承载面。同时回整圆凸包,以令圆凸包于承载面的形成处恢复为一平面。回整二长条凸包,以令整个承载面恢复为一平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承载板的结构强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承载板的结构强化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改善承载板的结构强化的承载板的结构强化方法。
技术介绍
伺服器习惯会通过承载盘来装设于机柜内。但当装设伺服器的重量超过承载盘的负载强度时,因为受到伺服器所产生的下压力的影响,会迫使承载盘从原本平整的表面变成凹陷、下沉或曲折的不平整结构(sag)。然而,在将承载盘装进机柜的过程中,不平整结构却会导致上、下相邻的二承载盘产生干涉、碰撞的情形发生,进而造成承载盘受损以及组装人员在安装上的困扰。因此,如何提升承载盘的结构强度,以改善承载盘变形所产生的组装上的困扰将是研发人员应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承载板的结构强化方法,藉以提升承载板的结构强度。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承载板的结构强化方法,其步骤包含形成一圆凸包于一承载板。承载板具有一承载面。圆凸包凸出承载面。接着,于圆凸包的相对两侧各形成一长条凸包。二长条凸包凸出承载面。同时回整圆凸包,以令圆凸包于承载面的形成处恢复为一平面。回整二长条凸包,以令整个承载面恢复为一平面。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承载板结构强化方法,是通过于承载板上形成长条凸包,再将长条凸包回整以强化承载板的承载强度。此外,于形成长条凸包前,先于两长条凸包之间形成圆凸包,以避免承载板的内应力相互影响而令承载板变形(OilCanning),进而能够避免承载板于加工时产生变形。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至图3为承载板的结构强化的过程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0第一母模110第一表面120第一槽部121第一槽底面122第一环形槽侧面200第一公模210第一凸部211第一冲压面212第一环形侧面300、300’、300〞承载板310、310’、310〞承载面311、311’、311〞底面320圆凸包321受压曲面322背曲面330长条凸包331凹陷面331a第一壁面331b第二壁面332凸出面332a第三壁面332b第四壁面400第二母模410第二表面420第二槽部421第二槽底面422第二环形槽侧面430容置槽500第二公模505本体507挤压面510第二凸部511第二冲压面512第二环形侧面600第三母模610第一平面700第三公模710第二平面D1第一间隙D2第二间隙t板厚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请参照图1至图3。图1至图3为承载板的结构强化的过程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承载板300具有相对的一承载面310及一底面311。承载面310是用来承载物品。承载板300具有一板厚t。板厚t为承载面310至底面311间的距离,例如为1毫米(mm)。承载板300的结构强化方法如下:首先,如图1所示,将承载板300置于一第一母模100与一第一公模200之间。第一母模100具有一第一表面110及自第一表面110向下凹陷的一第一槽部120。第一槽部120具有相连的一第一槽底面121及一第一环形槽侧面122。第一公模200具有一第一凸部210。第一凸部210具有相连的一第一冲压面211及一第一环形侧面212。第一冲压面211面向第一槽底面121。承载面310接触第一表面110,并覆盖第一槽部120。接着,第一凸部210朝第一槽部120冲压(沿箭头a所指示的方向),并于承载板300上形成出一圆凸包320,以令圆凸包320凸出承载板300的承载面310,圆凸包320凸出于承载面310的高度H1例如为板厚t的2倍至2.5倍,且圆凸包320的外径例如为板厚t的10倍至15倍。详言之,当第一凸部210撞击承载板300的底面311时,承载板300因受到第一母模100与第一公模200的局限而拉伸形成出圆凸包320。圆凸包320具有相对的一受压曲面321及一背曲面322。受压曲面321面向第一凸部210。接着,如图2所示,将冲压有圆凸包320的承载板300’置于一第二母模400与一第二公模500之间。第二母模400具有一第二表面410及自第二表面410向下凹陷的二第二槽部420。每一第二槽部420具有相连的一第二槽底面421及一第二环形槽侧面422。每一第二槽底面421与第二表面410的延伸面间保持一第一间隙D1。第一间隙D1等于板厚t。第二公模500具有一本体505及二第二凸部510。本体505具有一挤压面507。第二凸部510可凸出于挤压面507。每一第二凸部510具有相连的一第二冲压面511及一第二环形侧面512。第二冲压面511面向第二槽底面421。第二环形侧面512与第二环形槽侧面422间保持一第二间隙D2。第二间隙D2为板厚t的1.5倍。承载面310’接触第二表面410,并覆盖二第二槽部420。接着,二第二凸部510朝二第二槽部420冲压(沿箭头b所指示的方向),于圆凸包320的相对两侧各形成一长条凸包330。长条凸包330凸出于承载面310’的高度H2例如等于板厚t。详言之,当第二凸部510撞击承载板300’的底面311’时,承载板300’因受到第二母模400与第二公模500的局限而于圆凸包320的相对两侧各拉伸形成出长条凸包330。长条凸包330具有相对的一凹陷面331及一凸出面332。凹陷面331面向第二凸部510,且具有相连的一第一壁面331a及二第二壁面331b。第一壁面331a位于二第二壁面331b之间。二第二壁面331b连接于底面311。凸出面332具有相连的一第三壁面332a及二第四壁面332b。第三壁面332a位于二第四壁面332b之间,且二第四壁面332b连接承载面310’。底面311’与第二壁面331b间以及承载面310与第四壁面332b间各保持一夹角。夹角θ为一锐角。在本实施例中,夹角θ是以30度为例。此外,第二公模500朝第二母模400冲压时,第二公模500的挤压面507与第二母模400的第二表面410同时挤压圆凸包320,以令圆凸包320于承载面310’的形成处恢复为一平面。也就是说,圆凸包320的受压曲面321与承载板300’的底面311’共平面。圆凸包320的背曲面322与承载板300’的承载面310’共平面。接着,如图2与图3所示,将冲压有长条凸包330的承载板300〞置于一第三母模600与一第三公模700之间。第三母模600具有一第一平面610,第三公模700具有一第二平面710,第二平面710面向第一平面610,承载板300〞介于第一平面610与第二平面710之间;以及接着,第三公模700朝第三母模600冲压,并压平二长条凸包330。于压平后,长条凸包330的第一壁面331a与承载板300〞的底面311〞共平面,长条凸包330的第三壁面332a与承载板300〞的承载面310〞共平面。本实施例的承载板结构强化方法是通过于承载板上形成长条凸包,再将长条凸包回整以强化承载板的承载强度。然而,专利技术人发现在形成长条凸包或回整长条凸包的过程中,承载板的内应力往往会互相影响而导致承载板变形。因此,特别于形成长条凸包前,先于两长条凸包之间形成圆凸包,以避免承载板的内应力相互影响而令承载板变形(OilCanning),进而能够通过承载板结构强化方法提升承载板的结构强度,又能够避免承载板于加工时产生变形。根据上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承载板的结构强化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承载板的结构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含:形成一圆凸包于一承载板,该承载板具有一承载面,该圆凸包凸出该承载面;于该圆凸包的相对两侧各形成一长条凸包,该二长条凸包凸出于该承载面,同时回整该圆凸包,以令该圆凸包于该承载面的形成处恢复为平面;以及回整该二长条凸包,以令整个该承载面恢复为平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承载板的结构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含:形成一圆凸包于一承载板,该承载板具有一承载面,该圆凸包凸出该承载面;于该圆凸包的相对两侧各形成一长条凸包,两该长条凸包凸出于该承载面,同时回整该圆凸包,以令该圆凸包于该承载面的形成处恢复为平面;以及回整两该长条凸包,以令整个该承载面恢复为平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板的结构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该圆凸包与两该长条凸包的方法为模具冲压加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板的结构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承载板具有一板厚,形成该圆凸包于该承载板的步骤更包含:将该承载板置于一第一母模与一第一公模之间,该第一母模具有一第一表面及自该第一表面向下凹陷的一第一槽部,该第一槽部具有相连的一第一槽底面及一第一环形槽侧面,该第一公模具有一第一凸部,该第一凸部具有一第一冲压面及一第一环形侧面,该第一冲压面面向该第一槽底面,该承载面接触该第一表面,并覆盖该第一槽部;以及该第一凸部朝该第一槽部冲压,并于该承载板上形成出该圆凸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承载板的结构强化方法,其特征在于,于该圆凸包的相对两侧各形成该长条凸包的步骤更包含:将该承载板置于一第二母模与二第二公模之间,该第二母模具有一第二表面及自该第二表面向下凹陷的二第二槽部,每一该第二槽部具有相连的一第二槽底面及一第二环形槽侧面,每一该第二槽底面与该第二表面的延伸面间保持一第一间隙,该第一间隙大于该板厚,每一该第二公模具有一本体及二第二凸部,该本体具有一挤压面,该二第二凸部可凸出于该挤压面,该二第二凸部各具有相连的一第二冲压面及一第二环形侧面,该第二冲压面面向该第二槽底面,该第二环形侧面与该第二环形槽侧面间保持一第二间隙,该第二间隙为该板厚的1.5倍,该承载面接触该第二表面,并覆盖该二第二槽部;以及该二第二凸部朝该二第二槽部冲压,并于该圆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俊英彭盈超萧启成
申请(专利权)人:英业达科技有限公司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