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182108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3-25 1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一种触控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胶框、至少一光学膜片及导光板,该胶框包括第一承载面及与该第一承载面相对的第二承载面,该第一承载面用于承载显示模组,该光学膜片及该导光板从该第二承载面的一侧组装并固定于该胶框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以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触控显示装置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中。触控显示装置通常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触控模组、显示模组及一背光模组。该触控模组用于接收并识别用户的触摸操作,该显示模组用于显示图像,该背光模组用于提供显示模组显示图像所需的光线。背光模组主要包括光源组件、导光板、光学膜片、胶框等元件。组装时,该光源组件、导光板以及光学膜片等光学元件首先收容于胶框内,然后,触控模组及显示模组再通过例如双面胶等粘固件固定在背光模组的胶框上,其中,触控模组、显示模组以及该光学元件位于胶框的同一侧。最后再将触控模组、显示模组及背光模组组装于外壳框架中。在组装过程中若背光模组出现如光源亮度灰暗等问题,则需对背光模组进行重工或者维修。在传统的触控显示装置中,由于触控模组、显示模组以及光学元件位于胶框同一侧,重工或者维修时,需先将触控模组及显示模组与背光模组分离,再对背光模组进行维修。在对触控面板、显示模组与背光模组进行分离的过程中,较易导致触控模组、显示模组或者背光模组出现破膜或者破片,使得触控显示装置的良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触控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重工或维修时出现破膜或者破片导致良率较低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组装良率较高的背光模组。进一步,提供一种具有前述背光模组的触控显示装置。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胶框、至少一光学膜片及导光板,该胶框包括第一承载面及与该第一承载面相对的第二承载面,该第一承载面用于承载显示模组,该光学膜片及该导光板从该第二承载面的一侧组装并固定于该胶框内。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包括触控模组、显示模组及背光模组,该显示模组设置于该触控模组及该背光模组之间,该背光模组包括胶框、至少一光学膜片及导光板,该光学膜片及该导光板从该胶框远离该显示模组的一侧组装并固定于该胶框内。相较于现有技术,该背光模组在远离显示模组的一侧设置有收容光学膜片、导光板的凹槽,以及收容软性电路板的开口,使得光学膜片、导光板、光源组件、反射片等元件可以从背光模组远离显示模组的一侧进行组装或拆解,使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组,在生产或者重工、维修时,无需拆解触控模组和显示模组,仅需从自胶框远离显示模组的一侧单独组装或拆解光学元件即可,有效提高了组装良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方式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沿第一方向的分解示意图。图3是如图1所示背光模组沿第二方向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如图3所示胶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如图4所示胶框的沿V线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如图2所示背光模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图7是如图6所示背光模组沿VII-VII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如图6所示背光模组沿VIII-VIII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触控显示装置100触控模组10显示模组20背光模组30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22液晶层23胶框31第一方向D1第二方向D2光学膜片组32导光板33光源组件34反射片35第一突出部321入光面331出光面332底面333安装部334光源341软性电路板342第一延伸部3421第二延伸部3422主体3423第一安装口3424第二安装口3425第一侧壁311第二侧壁312第三侧壁313第四侧壁314第一承载面31a第二承载面31b第一凹槽311a第二凹槽311b第一底面A第一侧面B第二底面C第二侧面D第三凹槽312c第三底面E第三侧面F第一定位部3121第二定位部3122收容部3110第四底面G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其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的触控显示装置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的触控显示装置100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层叠设置的触控模组10、显示模组20及背光模组30,该触控模组10、该显示模组20及该背光模组30通过固定元件进行相互固定,该固定元件可为光学胶、双面胶等。触控模组10用于接收用户的触摸操作,并识别触摸位置,本实施方式中,该触控模组10为一电容式触控模组。在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方式中,该触控模组10还可为电阻式触控模组,光学式触控模组等,并不以此为限。显示模组20用于显示图像,本实施方式中,该显示模组20为一液晶显示模组,包括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22及夹设于该第一基板21与该第二基板22之间的液晶层23。在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方式中,该显示模组20可以为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模组,并不以此为限。该背光模组30主要是用于为该显示模组20提供显示图像所需的光线。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其中,图2为图1所示背光模组30沿第一方向D1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背光模组30第二方向D2的分解示意图,其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相反。背光模组30包括胶框31、光学膜片组32、导光板33、光源组件34及反射片35。该光学膜片组32、导光板33以及反射片35依次层叠设置于该胶框31远离该显示模组20(图1)的一侧,该光源组件34对应于该导光板33其中一侧面设置,用于出射光线,以提供该显示模组20所需光线。该光学膜片组32、导光板33及该反射片35沿第二方向D2依次固定设置于该胶框31内。该光源组件34包括多个光源341及软性电路板342,该光源341设置于软性电路板342邻近反射片35的一侧,用于提供光线,该软性电路板342用于连接外部驱动电路(图未示)以驱动光源341。本实施方式中,该光源341为发光二极体。该软性电路板342为一长条状,包括第一延伸部3421、第二延伸部3422、主体3423、第一安装口3424以及第二安装口3425。该主体3423用于支撑并安装该多个光源341。该第一延伸部3421与该第二延伸部3422分别设置于该主体3423在长度方向的相对两端,且该第一延伸部3421与第二延伸部3422的宽度小于该主体3423宽度。该第一延伸部3421在长度方向的长度大于该第二延伸部3422在长度方向的长度,该第一延伸部3421与该主体3423形成该第一安装口3424,该第二延伸部3422与该主体3423形成该第二安装口3425。该第一延伸部3421、该第一安装口3424、该第二延伸部3422以及该第二安装口3425用于与该胶框31配合以固定该光源组件34,同时,该第一延伸部3421还用于与外部电路(图未示)电连接,以接收外部的电源驱动信号。该导光板33包括入光面331、出光面332及底面333以及两个安装部334,该入光面331位于导光板33的一侧面,用于接收光源组件34出射的光线。该底面333与该出光面332相对设置且均与该入光面331相连接,其中,该底面333位于该导光板33邻近该反射片35的一侧,该出光面332位于该导光板33邻近该光学膜片组32的一侧。自该入光面331入射的光线经出该出光面332直接出射或者经该底面333反射后自该出光面332出射。该两个安装部334位于导光板33的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胶框、至少一光学膜片及导光板,该胶框包括第一承载面及与该第一承载面相对的第二承载面,该第一承载面用于承载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光学膜片及该导光板从该第二承载面的一侧组装并固定于该胶框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胶框、至少一光学膜片及导光板,该胶框包括第一承载面及与该第一承载面相对的第二承载面,该第一承载面用于承载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光学膜片及该导光板从该第二承载面的一侧组装并固定于该胶框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胶框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该第一侧壁、该第二侧壁、该第三侧壁及该第四侧壁首尾相接依次连接形成一矩形框,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三侧壁中至少一者邻近该第二承载面的内侧包括第一凹槽,该导光板包括至少一安装部,该安装部用于容置并固定于该第一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凹槽包括平行于该第一承载面的第一底面及与该第一底面连接的至少一第一侧面,该第一底面与该第一侧面形成一收容空间,用于收容该安装部,该第一底面上包括第二凹槽,该光学膜片包括至少一第一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容置并固定与该第二凹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凹槽包括平行于该第一承载面的第二底面及与该第二底面连接的至少一第二侧面,该第二底面与该第二侧面形成一收容空间,用于收容该第一突出部,该第二底面比该第一底面邻近该第一承载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组还包括光源组件,该光源组件用于为该背光模组提供光线,该第二侧壁邻近该第二承载面的内侧包括第三凹槽,该第三凹槽用于固定该光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记涛
申请(专利权)人: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