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瓶充电器的充电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21077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6 1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充电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瓶充电器的充电夹,包括中部铰接的一号夹持臂和二号夹持臂。所述一号夹持臂和二号夹持臂前端内侧之间连接有一金属网带;所述的二号夹持臂外侧壁上固设有一卷线机构;所述金属网带一端抵靠在一号夹持臂前端的夹持面上,另一端与卷线机构连接。传统的充电夹是依靠夹持臂的夹持面夹住充电极柱侧面;本结构在此基础上还通过位于夹持口处的金属网带包裹住充电极柱,大大增加了充电夹与充电极柱之间的接触面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避免接触不良产生电火花;且金属网带的长度手动可调,适用于各种规格尺寸的电瓶充电器的充电极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充电装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瓶充电器的充电夹,包括中部铰接的一号夹持臂和二号夹持臂。所述一号夹持臂和二号夹持臂前端内侧之间连接有一金属网带;所述的二号夹持臂外侧壁上固设有一卷线机构;所述金属网带一端抵靠在一号夹持臂前端的夹持面上,另一端与卷线机构连接。传统的充电夹是依靠夹持臂的夹持面夹住充电极柱侧面;本结构在此基础上还通过位于夹持口处的金属网带包裹住充电极柱,大大增加了充电夹与充电极柱之间的接触面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避免接触不良产生电火花;且金属网带的长度手动可调,适用于各种规格尺寸的电瓶充电器的充电极柱。【专利说明】 用于电瓶充电器的充电夹
本技术涉及充电装置领域,尤其涉及用于电瓶充电器的充电夹。
技术介绍
现有的用于电瓶充电器的充电夹一般包括两个中部铰接的夹持臂以及位于两个夹持臂之间的张紧弹簧。正常充电过程中,其中一个夹持臂与充电电源相连,撑开充电夹并使其紧紧夹住电瓶的正负充电极柱。然而由于充电夹和充电极柱之间接触面面积较小等原因,充电夹容易松动、滑脱,其与充电极柱接触不良,接触电阻过大,导电性能大幅下降。这种情况下,两者的接触面在开关闭合或者断开瞬间易产生电火花烧坏极柱甚至引起爆炸,引发严重的安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增加夹持接触面积、提升导电性能的用于电瓶充电器的充电夹。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本技术所述的用于电瓶充电器的充电夹,包括中部铰接的一号夹持臂和二号夹持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夹持臂和二号夹持臂前端内侧之间连接有一金属网带;所述的二号夹持臂外侧壁上固设有一卷线机构;所述金属网带一端抵靠在一号夹持臂前端的夹持面上,另一端与卷线机构连接。所述一号夹持臂和二号夹持臂夹持在电瓶充电极柱上,且通过卷线机构调整金属网带长度,使其恰好包覆在电瓶充电极柱侧面的导电区域,增大了充电夹与电瓶充电极柱的接触面积,实现更好的电性连通。 本技术中所述卷线机构包括壳体、容置于壳体内的卷绕辊以及固定在壳体外侧且与卷绕辊铰接的活动手柄;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一出线口,所述金属网带卷绕在卷绕辊上且自出线口向外延伸;所述壳体与二号夹持臂之间采用螺钉固连。所述卷线机构是采用手摇式,可通过活动手柄控制介于一号夹持臂和二号夹持臂夹持口之间的金属网带长度,操作灵活。 进一步地,本技术中所述二号夹持臂前端顶面上还设有一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上开有与金属网带尺寸相适配的方形限位孔,所述金属网带贯穿方形限位孔与卷线机构相连。所述方形限位孔的存在保证了金属网带始终沿二号夹持臂表面延伸。 进一步地,本技术中所述金属网带的宽度略小于一号夹持臂和二号夹持臂夹持面的宽度,以防止漏电危险。 进一步地,本技术中所述金属网带与一号夹持臂之间通过沉头螺钉固连,稳固连接,既能够保证良好的导电效果,又不会因上述两者之间的连接件凸出而影响一号夹持臂和二号夹持臂的正常夹持。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在触碰一号夹持臂或二号夹持臂时出现触电烫伤现象,本技术中所述一号夹持臂、二号夹持臂后端外侧包裹有绝缘套。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本技术在依靠夹持臂的夹持面牢固夹住充电极柱两侧的同时,通过位于夹持口处的金属网带包裹住充电极柱,增加了充电夹与充电极柱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两者之间的导电性能,避免由于连接不稳固或者充电接触面积过小产生电火花;且金属网带的长度手动可调,适用于各种规格尺寸的电瓶充电器的充电极柱。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中卷线机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是一种用于电瓶充电器的充电夹,主要包括中部铰接的一号夹持臂I和二号夹持臂2。所述一号夹持臂I和二号夹持臂2前端内侧之间连接有一金属网带3。所述的二号夹持臂2外侧壁上固设有一卷线机构4。所述金属网带3—端抵靠在一号夹持臂I前端的夹持面上,另一端与卷线机构4连接。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卷线机构4包括外壳41、容置于外壳41内的卷绕辊42以及固定在外壳41外侧且与卷绕辊42铰接的活动手柄43 ;所述壳体41上开设有一出线口 44,所述金属网带3卷绕在卷绕辊42上且自出线口 44向外延伸,包裹在电瓶的充电极柱外侧,与充电极柱外壁保持电性接触。所述金属网带3的长度可通过手动调节活动手柄43来实现金属网带3在卷线机构4上的伸缩,以调整连接在一号夹持臂I与二号夹持臂2之间的金属网带3长度,适用于不同规格尺寸的电瓶充电极柱。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二号夹持臂2前端顶面上还设有一限位块5,所述限位块5上开有与金属网带3尺寸相适配的方形限位孔51,所述金属网带3贯穿方形限位孔51与卷线机构4相连。换言之,金属网带3位于一号夹持臂I和二号夹持臂2之间的夹持口内,其一端固定在一号夹持臂I前端内侧的夹持面上,另一端依次穿过方形限位孔51和出线口 44卷入到卷线机构4内,实现金属网带3的卷绕伸缩。所述限位块5的设置限定了金属网带3的伸缩方向,保证了其沿二号夹持臂2顶面延伸从而卷绕进入卷线机构4,避免金属网带3处于松散状态时与二号夹持臂2表面脱离。 本实施例在使用时,打开一号夹持臂I和二号夹持臂2的夹持口,同时手摇活动手柄43以调整和控制金属网带3的长度,使其包裹在充电极柱外且与充电极柱紧密接触,实现两者之间的电性接触;松开一号夹持臂I和二号夹持臂2,使其能够牢固夹在电瓶充电极柱上。金属网带3长度调节视乎于所夹持的充电极柱的尺寸大小,保证金属网带3能紧密贴合在充电极柱的导电接触面上,不出现折叠褶皱。这一结构设计在保持原有充电夹的夹持接触的基础上,通过位于夹持口的金属网带3包覆在充电极柱的导电接触面上,能够很大程度地增大充电夹与充电极柱的接触面积,大幅提高两者的导电性能,有效避免由于两者打滑松动或者接触面过小造成充电电火花的安全隐患。 作为优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网带3的宽度略小于一号夹持臂I和二号夹持臂2夹持面的宽度而使其不外露。这是为了防止金属网带3尺寸过大,裸露在外侧,出现漏电现象。 作为优先,为了保持金属网带3与一号夹持臂I之间良好的导电性能,本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网带3与一号夹持臂I之间通过沉头螺钉固连,且由于沉头螺钉埋入一号夹持臂I的夹持面内与其表面平齐,不会因为连接件自夹持面凸起而对一号夹持臂I与二号夹持臂2的正常夹持造成影响。 作为优先,本实施例中所述一号夹持臂1、二号夹持臂2后端外侧包裹有绝缘套6,以防止用户在接触一号夹持臂1、二号夹持臂2过程中发生触电烫伤的情况。 现有的充电夹是依靠一号夹持臂I和二号夹持臂2的夹持面牢固夹住电瓶充电极柱两侧;而本结构设计在这一基础上,借助金属网带3的包覆作用增加了与充电极柱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了两者之间的导电性能,大大避免了接触不良造成的危害;且使用者可手动调整金属网带3长度,对不同规格尺寸的电瓶充电器的充电极柱均适用,具有可推广性。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及其功效,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用于电瓶充电器的充电夹,包括中部铰接的一号夹持臂和二号夹持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夹持臂和二号夹持臂前端内侧之间连接有一金属网带;所述的二号夹持臂外侧壁上固设有一卷线机构;所述金属网带一端抵靠在一号夹持臂前端的夹持面上,另一端与卷线机构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普尔尼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