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季稻的三熟制早稻生态厢沟移栽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978999 阅读:120 留言:1更新日期:2014-04-30 1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双季稻的三熟制早稻生态厢沟移栽栽培方法,为了解决作物秸秆还田、土壤通气性和水肥耦合的问题,所述栽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冬季作物田实施厢沟工程;2)冬季作物收获前的水分管理;3)冬季作物秸秆处理;4)清沟摊泥;5)早稻移栽;6)田间管理;7)早稻收割。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1)改变了土壤耕层结构,由上至下形成了稀泥层、秸秆层和土壤层;2)有利于深施化肥和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3)利用窄厢面良好的排水能力和深沟良好的蓄水能力;4)实现了早稻移栽三免:免耕、免烧秸秆、免灌泡田水,生态效益明显:减少作业能耗、减少雾霾、减少灌溉用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为了解决作物秸秆还田、土壤通气性和水肥耦合的问题,所述栽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冬季作物田实施厢沟工程;2)冬季作物收获前的水分管理;3)冬季作物秸秆处理;4)清沟摊泥;5)早稻移栽;6)田间管理;7)早稻收割。本专利技术的优点:1)改变了土壤耕层结构,由上至下形成了稀泥层、秸秆层和土壤层;2)有利于深施化肥和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3)利用窄厢面良好的排水能力和深沟良好的蓄水能力;4)实现了早稻移栽三免:免耕、免烧秸秆、免灌泡田水,生态效益明显:减少作业能耗、减少雾霾、减少灌溉用水。【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稻栽培
,尤其是一种。
技术介绍
据统计,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超6.0亿吨,按粒杆比1:1.2估算,再加上其他作物秸杆,全国年生产秸杆超过7.2亿吨,秸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7.2亿吨秸杆中氮磷钾养分含量相当于576多万吨尿素,840多万吨过磷酸钙,840多万吨硫酸钾。研究表明作物秸杆进行翻压还田或覆盖还田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一般都能增产10%以上,但我国农作物秸杆资源大部分被作为农户生活燃料或在田间焚烧或被弃置乱堆,不仅造成了秸杆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还导致环境的污染。因此,如何实现和简化秸杆有效还田是当前必须解决的瓶颈问题之一。同时水稻生产整地泡田用水也是多熟制作物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我国多熟制水稻生产中前季收割一般都采取晒田后用履带式联合收割机作业,耕作层已脱水干燥,以承载收割机作业,随后灌水泡田,一般每亩需要150立方,而且还要求在最短的时间满足需求以减少农耗,因此水稻生产双抢季节常有用水纠纷发生。我国2012年水稻播种面积4.52亿亩,泡田用水678亿立方,这一环节是水稻生产用水的主体,而水稻生产用水又是农业生产用水的主体,而农业生产又是我国水资源消费的主体,因此节约泡田这一环节的用水事关我国用水大局。中国专利CN200910272552.7公开了一种固定厢沟中稻免耕抛秧全程好气栽培方法,并在
技术介绍
中详述了免耕栽培耕作方法的优点,有利于提高土壤通气性、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等优点,但该专利技术未涉及稻草有效处理、节水节肥、土壤培肥栽培措施,该专利技术以中稻-油菜二熟制为对象,不能`应用于基于双季稻的三熟制。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作物秸杆还田、土壤通气性和水肥耦合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基于双季稻的三熟制晚稻生态厢沟直播栽培方法,该栽培方法可以实现有机肥、化肥、水资源三者的有效耦合,达到保水、保肥、增产的目的;实现三免:免耕、免烧冬季作物秸杆、免灌泡田水,生态效益明显:减少作业能耗、免用农药灭茬、减少雾霾、减少灌溉用水。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其特点是,包括以下步骤: 1)冬季作物田开挖厢沟:冬季作物移栽或直播前将田块整理成厢面,厢面宽5(Tl00cm ;相邻两厢之间开厢沟,厢沟宽1(T30 cm,厢沟深15~40cm ;冬季作物种植在厢面上; 2)冬季作物收获前水分管理:晒硬厢面,厢沟中保留f3cm的水层; 3)冬季作物秸杆处理:冬季作物成熟收割时,将冬季作物秸杆或秸杆碎屑均匀铺撒在厢面上; 4)厢沟清沟摊泥:冬季作物收获后不翻耕、不灌水,保持田面干燥,在厢面撒施肥料,然后将厢沟中的稀泥翻旋至厢面,并使厢沟中的稀泥均匀摊铺在厢面上; 5)早稻移栽:在厢面稀泥未干前移栽早稻; 6)田间管理:按常规方式管理水肥、控制病虫害; 7)早稻收割:早稻成熟收割时,将早稻茎杆或茎杆碎屑均匀铺撒在厢面上。以下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 优选地,所述厢面宽7(T80cm,厢沟宽15~20 cm,厢沟深2(T25cm。在步骤3)对冬季作物秸杆处理时,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冬季作物,如收割机自带碎草功能,则将作物秸杆均匀切碎铺撒在厢面上;如收割机不带碎草功能,则加宽收割机排料口,扩大秸杆散落面,将秸杆均匀铺撒在厢面上。在步骤4)对厢沟清沟摊泥时采用链式开沟机清沟,开沟前在厢面上均匀撒施氮肥总量的60%、钾肥总量的60%和全部磷肥,或撒施等量的复合肥;三种化肥的总量分别为:氮肥纯 N 为 120.0k g/h m2 "150.0kg/h m2,钾肥 K2O 为 96.0k g/h m2 "120.0kg/h m2,磷肥 P2O5为 60.0k g/h m2~75.0kg/h m2。在步骤5)早稻移栽时,移栽的秧苗为软盘育成的带土秧苗或传统育秧方法的秧苗,秧苗根部带泥, 并采用插秧机或抛秧机将秧苗均匀移栽至厢面,插秧机的移栽规格为行距25cnT35cmX株距10cnT20cm,而抛秧的规格为30~35苗/ m2。在步骤6)田间管理包括: (a)追肥:水稻返青后肥料视苗情于移栽后7~15天内追施氮肥总量的30%;水稻幼穗分化期、穗肥视苗情施氮肥总量的10%和钾肥总量的40% ;三种化肥的总量分别为:氮肥纯N 为 120.0k g/h m2 "150.0kg/h m2,钾肥 K2O 为 96.0k g/h m2 "120.0kg/h m2,磷肥 P2O5 为60.0k g/h m2 ~75.0kg/h m2 ; (b)管水:水分管理以厢沟蓄积降雨为主,适当补灌;水分管理全程以保水、蓄水为主;幼穗分化期幼穗分化期、乳熟期以后以排水为主; (C)病、虫、草防治:病、虫、草害防治以生物防治为主,物理防治和药剂防治为辅。在步骤7)早稻收割时,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早稻,如收割机自带碎草功能,则将早稻茎杆切碎均匀铺撒在厢面上;若收割机不具备碎草功能,则加宽收割机排料口,扩大茎杆的散落面,将茎杆均匀铺撒在厢面上。三熟制背景下由于季节紧张,秸杆处理与有效供给泡田水是大面积生产中的两个瓶颈,本专利技术在空间上以土压秸杆不仅实现了免烧秸杆,还能秸杆就地全量还田;以厢沟中的稀泥平铺厢面不仅实现了免耕,还能免灌泡田水;在时间上以秸杆作厢面基垫不仅实现了冬季作物收割与早稻移栽的零农耗,还省去了处理秸杆的时间;以厢沟中的稀泥作厢面界面不仅省去了灌水泡田的时间,还节约了整地的时间。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实行双季稻加冬季作物一年三熟的种植制度,复种指数高,地力损耗严重,以压土封盖的方式将冬季作物秸杆全量还田对于减少雾霾、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培肥地力有重要作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原理为:本专利技术切碎秸杆、施肥、链式开沟机清沟和抛撒稀泥于厢面,由上至下形成了稀泥层、秸杆(化肥)层和土壤层的生态厢面,改变了土壤耕层结构,同时也实现基肥深施;厢沟蓄积自然降水和窄厢高效排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通气性,实现有机肥、化肥、水资源三者的有效耦合,达到保水、保肥、增产的目的。采用本专利技术技术可在早稻移栽前实现三免:免耕、免烧冬季作物秸杆、免灌泡田水,生态效益明显:减少作业能耗、免用农药灭茬、减少雾霾、减少灌溉用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所述生态厢结构:由上至下形成了稀泥层、秸杆(化肥)层和土壤层三层,所述生态厢功能: 一是保水功能,第二层秸杆受上层稀泥压迫成为类似海绵体的保水层; 二是富氧功能,第二层秸杆形成的类似海绵体可以贮存空气供稻根呼吸代谢; 第三是保肥功能,与秸杆混合的化肥溶解后首先被秸杆吸收蓄积,上层还有稀泥遮盖免挥发,下层有未翻耕的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璜郑华斌傅志强陈灿贺慧廖晓兰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县山景市谷歌公司] 2015年01月05日 16:24
    在同一块稻田里一年中种植和收获两季水稻的一种稻作制度按其栽培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双季连作稻间作稻和混作稻等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