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车辆破窗逃生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944344 阅读: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20 00:55
一种车辆破窗逃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CAN?H线(12)、CAN?L线(13)、分别电连接CAN?H线(12)和CAN?L线(13)的传感器模块、分别电连接CAN?H线(12)和CAN?L线(13)的报警器模块、以及分别电连接CAN?H线(12)和CAN?L线(13)的破窗器模块;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模数转换器、第一微处理器、第一CAN控制器、第一CAN收发器以及固定安装在发动机舱的水位传感器,所述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水位传感器,输出端电连接第一微处理器的I/O接口;所述第一微处理器通过第一CAN控制器电连接第一CAN收发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一CAN收发器分别电连接CAN?H线(12)和CAN?L线(13);所述报警器模块包括:第二微处理器、第二CAN控制器、第二CAN收发器以及固定安装在仪表盘上的蜂鸣器;所述第二微处理器的I/O接口电连接蜂鸣器,所述第二微处理器通过第二CAN控制器电连接第二CAN收发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CAN收发器分别电连接CAN?H线(12)和CAN?L线(13);所述破窗器模块包括:第三微处理器、第三CAN控制器、第三CAN收发器以及安装在车辆玻璃窗正面的自动破窗装置;所述第三微处理器通过第三CAN控制器电连接第三CAN收发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三CAN收发器分别电连接CAN?H线(12)和CAN?L线(13);所述自动破窗装置包括电连接第三微处理器输出端的气体发生器(7)、以及设置在车辆玻璃窗(1)正面的气缸体(6),气缸体(6)的一端为开口端,另一端设有底面;所述气体发生器(7)设置在气缸体(6)的开口端,所述气缸体(6)的底面设有通孔;所述气缸体(6)的内壁滑动配合有活塞(5),所述活塞(5)靠近所述气缸体(6)的底面设有撞头(2),所述撞头(2)与所述通孔滑动配合。(*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属于车辆破窗逃生
,公开了一种车辆破窗逃生系统。该车辆破窗逃生系统,包括:CAN-H线、CAN-L线、分别电连接CAN-H线和CAN-L线的传感器模块、报警器模块、破窗器模块;传感器模块包括:模数转换器、第一微处理器、第一CAN收发器和水位传感器,报警器模块包括:第二微处理器、第二CAN收发器以及蜂鸣器;破窗器模块包括:第三微处理器、第三CAN收发器和自动破窗装置;自动破窗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气缸体;气体发生器设置在气缸体的开口端,气缸体的底面设有通孔;气缸体的内壁滑动配合有活塞,活塞靠近气缸体的底面设有撞头,撞头与通孔滑动配合。【专利说明】一种车辆破窗逃生系统
本技术属于车辆破窗逃生
,特别涉及一种车辆破窗逃生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轿车逐渐步入人们的家庭生活中,人们在选着轿车时也越来越更多的关注轿车的安全性。这里的安全性包括主动安全性与被动安全性。例如安全气囊作为一种被动安全装置,能在车辆发生碰撞时保护车内乘员的生命安全。然而当车辆发生落水事故时,车辆会在2分钟内沉入水中。由于车辆落入水中后在车门内外形成一定的水位压力差,使得推开车门逃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于是在此危险情况下打破车窗成为了唯一逃生途径。但是,至今车辆上没有统一配备破窗专有逃生工具,即使目前存在的破窗器,也只能通过人工手动启动,对车辆破窗逃生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破窗逃生系统。该破窗逃生系统不仅能够主动识别落水险情,而且能向乘员发出声光报警;能在没有人员的介入情况下主动控制破窗执行器将车窗击碎;也可以由车内人员手动操控气体发生器控制破窗;同时该破窗逃生系统采用车载总线技术,成本低,推广性高。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车辆破窗逃生系统,包括:CAN-H线、CAN-L线、分别电连接CAN-H线和CAN-L线的传感器模块、分别电连接CAN-H线和CAN-L线的报警器模块、以及分别电连接CAN-H线和CAN-L线的破窗器模块;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模数转换器、第一微处理器、第一 CAN控制器、第一 CAN收发器以及固定安装在发动机舱的水位传感器,所述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水位传感器,输出端电连接第一微处理器的I/O接口 ;所述第一微处理器通过第一CAN控制器电连接第一 CAN收发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一 CAN收发器分别电连接CAN-H线和CAN-L线;所述报警器模块包括:第二微处理器、第二 CAN控制器、第二 CAN收发器以及固定安装在仪表盘上的蜂鸣器;所述第二微处理器的I/O接口电连接蜂鸣器,所述第二微处理器通过第二 CAN控制器电连接第二 CAN收发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 CAN收发器分别电连接CAN-H线和CAN-L线;所述破窗器模块包括:第三微处理器、第三CAN控制器、第三CAN收发器以及安装在车辆玻璃窗正面的自动破窗装置;所述第三微处理器通过第三CAN控制器电连接第三CAN收发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三CAN收发器分别电连接CAN-H线和CAN-L线;所述自动破窗装置包括电连接第三微处理器输出端的气体发生器、以及设置在车辆玻璃窗正面的气缸体,气缸体的一端为开口端,另一端设有底面;所述气体发生器设置在气缸体的开口端,所述气缸体的底面设有通孔;所述气缸体的内壁滑动配合有活塞,所述活塞靠近所述气缸体的底面设有撞头,所述撞头与所述通孔滑动配合。本技术的特点和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报警器模块还包括警示灯,所述第二微处理器的I/O接口电连接警示灯。所述破窗器模块还包括用于启动气体发生器的点火器,所述气体发生器为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所述点火器的一端设置在气体发生器的点爆装置上。所述气缸体的底面设有导柱,所述导柱上套装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抵触所述活塞;所述导柱为环形导柱,所述活塞上设有与其对应的用于定位所述复位弹簧的凹形槽,所述撞头位于所述环形导柱的中心轴线。所述气缸体的侧壁设有排气孔,所述排气孔靠近所述气缸体的底面。所述气体发生器与所述气缸体之间设有密封垫,所述气体发生器设有固定环,气体发生器的开口端设有向外的凸环,所述固定环与所述凸环之间连接有螺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该破窗逃生系统不仅能够主动识别落水险情,而且能向乘员发出声光报警;能在没有人员的介入情况下主动控制破窗执行器将车窗击碎;也可以由车内人员手动操控气体发生器控制破窗;同时该系统采用车载总线技术,成本低,推广性高。【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车辆破窗逃生系统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车辆破窗逃生系统的传感器模块电路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车辆破窗逃生系统的报警器模块电路连接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车辆破窗逃生系统的破窗器模块电路连接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自动破窗装置的剖视示意图。附图标记:1、玻璃窗;2、撞头;3、复位弹簧;4、排气孔;5、活塞;6、气缸体;7、气体发生器;8、螺栓;9、密封垫;10、点火器;11、固定环;12、CAN-H线;13、CAN-L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车辆破窗逃生系统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其中,该车辆破窗逃生系统主要包括传感器模块、报警器模块、破窗器模块,传感器模块、报警器模块、破窗器模块均电连接车辆的CAN总线,能够有效降低开发成本。例如,传感器模块分别电连接CAN-H线12和CAN-L线13,报警器模块分别电连接CAN-H线12和CAN-L线13,破窗器模块分别电连接CAN-H线12和CAN-L线13。参照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车辆破窗逃生系统的传感器模块电路连接示意图。在本技术实施例中,传感器模块包括:模数转换器、第一微处理器、第一 CAN控制器、第一 CAN收发器以及固定安装在发动机舱的水位传感器,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水位传感器,输出端电连接第一微处理器的I/o接口 ;当车辆落水时,水位传感器能够在第一时间检测水位,并将对应的水位数据发送至模数传感器,经模数传感器进行模数转换后形成数字水位信号,第一微处理器可以对数字水位信号进行对应的处理。第一 CAN控制器、第一CAN收发器、CAN-H线12和CAN-L线13均为车辆CAN总线的构成部分,第一微处理器可以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至车辆CAN总线上。参照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车辆破窗逃生系统的报警器模块电路连接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中,报警器模块包括:第二微处理器、第二 CAN控制器、和第二 CAN收发器,第二微处理器通过第二 CAN控制器电连接第二 CAN收发器的输出端;第二 CAN收发器分别电连接CAN-H线12和CAN-L线13。当车辆落水时,第一微处理器可以将处理后的信号发送至车辆CAN总线上,然后通过第二 CAN收发器和第二 CAN控制器将该处理后的信号传输至第二微处理器上。报警器模块还包括蜂鸣器和警示灯,蜂鸣器和警示灯均安装在仪表盘上,这样便于驾驶员接收声光报警信号,当第二微处理器接收到上述处理后的信号时,就可以蜂鸣器和警示灯发出声光报警信号。参照图4,为本技术的一种车辆破窗逃生系统的破窗器模块电路连接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破窗逃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CAN?H线(12)、CAN?L线(13)、分别电连接CAN?H线(12)和CAN?L线(13)的传感器模块、分别电连接CAN?H线(12)和CAN?L线(13)的报警器模块、以及分别电连接CAN?H线(12)和CAN?L线(13)的破窗器模块;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模数转换器、第一微处理器、第一CAN控制器、第一CAN收发器以及固定安装在发动机舱的水位传感器,所述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水位传感器,输出端电连接第一微处理器的I/O接口;所述第一微处理器通过第一CAN控制器电连接第一CAN收发器的输入端;所述第一CAN收发器分别电连接CAN?H线(12)和CAN?L线(13);所述报警器模块包括:第二微处理器、第二CAN控制器、第二CAN收发器以及固定安装在仪表盘上的蜂鸣器;所述第二微处理器的I/O接口电连接蜂鸣器,所述第二微处理器通过第二CAN控制器电连接第二CAN收发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CAN收发器分别电连接CAN?H线(12)和CAN?L线(13);所述破窗器模块包括:第三微处理器、第三CAN控制器、第三CAN收发器以及安装在车辆玻璃窗正面的自动破窗装置;所述第三微处理器通过第三CAN控制器电连接第三CAN收发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三CAN收发器分别电连接CAN?H线(12)和CAN?L线(13);所述自动破窗装置包括电连接第三微处理器输出端的气体发生器(7)、以及设置在车辆玻璃窗(1)正面的气缸体(6),气缸体(6)的一端为开口端,另一端设有底面;所述气体发生器(7)设置在气缸体(6)的开口端,所述气缸体(6)的底面设有通孔;所述气缸体(6)的内壁滑动配合有活塞(5),所述活塞(5)靠近所述气缸体(6)的底面设有撞头(2),所述撞头(2)与所述通孔滑动配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自强任洁宋峰伟祁高航武鑫秦博吴超陈振冬武文科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