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38217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9 02:27
一种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该壳体由前侧外壳和后侧外壳构成;转子,该转子包括配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励磁绕阻;定子,该定子包括配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定子绕阻;控制部,该控制部包括用于对控制电路和所述励磁绕阻提供电流的励磁电路部;功率电路部,该功率电路部对流过所述定子绕阻中的定子电流进行控制;散热器,该散热器用于对所述控制部和所述功率电路部进行冷却;第1防水部,该第1防水部对所述功率电路部和所述励磁电路部的信号端子进行防水;第2防水部,该第2防水部形成有使所述控制部和所述功率电路部的局部露出的贯通孔,且对所述控制部、所述功率电路部和所述散热器进行防水;以及绝缘部,该绝缘部配置于所述第2防水部的贯通孔中,且使所述控制部与所述散热器之间、所述功率电路部与所述散热器之间实现绝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旋转电机具有:壳体,该壳体由前侧外壳和后侧外壳构成;转子,该转子包括配置于壳体内的励磁绕阻;定子,该定子包括配置于壳体内部的定子绕阻;控制部,该控制部包括用于对控制电路和励磁绕阻提供电流的励磁电路部;功率电路部,该功率电路部对流过定子绕阻中的定子电流进行控制;散热器,该散热器的配置用于对控制部和功率电路部进行冷却;第1防水部,该第1防水部对功率电路部和励磁电路部的信号端子进行防水;第2防水部,该第2防水部形成有使控制部和功率电路部的局部露出的贯通孔,且对控制部、功率电路部和散热器部进行防水;以及绝缘部,该绝缘部配置于第2防水部的贯通孔中,且使控制部、功率电路部与散热器之间绝缘。【专利说明】旋转电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以绝缘的方式将安装有开关元件的模块组装到散热器的旋转电机,尤其涉及安装于使电动机与包括功率电路的控制部形成为一体的汽车等中的控制装置一体型的旋转电机。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如下结构:即,对应用于旋转电机中的功率电路部的各相分别进行模块化,使各个模块的底面与散热器相接合,各个接合面是平坦的、且由一块金属板构成,各个模块的底面与散热器为非绝缘且未在背面与散热器之间进行防水处理。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如下结构:即,由模制密封型模块来构成功率电路部,用绝缘性粘接剂将多个模块固定到圆盘形的散热器上,且用密封树脂对散热器上所有的模块进行灌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表2008 - 5432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1 - 14731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上述的现有旋转电机中,若对安装于散热器上的所有功率电路部一并进行树脂密封以进行信号端子与散热器之间的防水、以及模块背面和散热器之间的防水,则由于密封树脂、开关元件、电线、焊锡等材料中线膨胀率不同,导致较易在各个部分产生因温度的变化而生成的热应力。因此,为了长期地提高可靠性,需要对密封树脂的线膨胀率进行校对等大量工作。由于增大所使用的树脂的量,导致整体的重量增加、成本提高。而且,操作性也变差。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设计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确保防水结构且能够减少密封树脂的结构的旋转电机。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旋转电机具有:壳体,该壳体由前侧外壳和后侧外壳构成;转子,该转子包括配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励磁绕阻;定子,该定子包括配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定子绕阻;控制部,该控制部包括用于对控制电路和所述励磁绕阻提供电流的励磁电路部;功率电路部,该功率电路部对流过所述定子绕阻中的定子电流进行控制;散热器,该散热器用于对所述控制部和所述功率电路部进行冷却;第I防水部,该第I防水部对所述功率电路部和所述励磁电路部的信号端子进行防水;第2防水部,该第2防水部形成有使所述控制部和所述功率电路部的局部露出的贯通孔,且对所述控制部、所述功率电路部和所述散热器进行防水;以及绝缘部,该绝缘部配置于所述第2防水部的贯通孔中,且使所述控制部与所述散热器之间、所述功率电路部与所述散热器之间实现绝缘。 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旋转电机,无需对整体进行树脂密封,通过在信号端子、模块背面和散热器之间分别设置防水部,能够省去密封树脂,由于能够减小功率电路部的重量、且能够省去进行树脂密封的工序,因此能够降低成本。另外,通过省去树脂密封,能够得到利用温度循环来减少施加到模块上的热应力所带来的影响的旋转电机。【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旋转电机中的控制部和功率电路部的展开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旋转电机中的控制部和功率电路部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旋转电机中的控制部和功率电路部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旋转电机中的功率电路部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旋转电机中的控制部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旋转电机中的功率电路部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旋转电机中的功率电路部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旋转电机中的功率电路部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旋转电机中的功率电路部的一个相的展开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方式I 下面,基于图1至图5,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进行说明,但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应构件、部位标注相同标号来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旋转电机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旋转电机中的控制部和功率电路部的展开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旋转电机中的控制部和功率电路部的俯视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旋转电机中的控制部和功率电路部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旋转电机中的功率电路部的剖视图、即图4中的A部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旋转电机中的控制部的剖视图。在图1中,该实施方式I中的旋转电机I具有:壳体4,该壳体4由例如铝制的前侧外壳2和后侧外壳3构成;轴6,该轴6设置于该壳体4内部,且在该轴6的一个端部安装有滑轮5 ;转子7,该转子7安装于该轴6 ;前侧风扇8,该前侧风扇8为了在该转子7的前侧外壳2 —侧产生冷却风而设置、且由例如离心风扇构成;后侧风扇9,该后侧风扇9为了在转子7的后侧壳体3 —侧产生冷却风而设置、且由例如离心风扇构成;定子10,该定子10在壳体4内的内壁侧被固定于前侧外壳2和后侧外壳3上;滑环11,该滑环11固定于轴6的另一个端部且用于向转子7提供励磁电流;一对电刷12,该一对电刷12在该滑环11上滑动;以及电刷架13,该电刷架13固定于后侧外壳3 —侧且收纳有电刷12。为了使滑轮5与未图示的内燃机之间双向地进行输出的接收,该滑轮5通过传送带与内燃机相连接。转子7上具有滑环11,从固定于后侧外壳3 —侧的电刷架13通过电刷12来提供励磁电流。转子7包括励磁绕组14,该励磁绕组14通过卷绕导线而形成,且该励磁绕阻14中流过电流以产生磁通;以及励磁铁心15,该励磁铁心15以覆盖该励磁绕阻14的方式进行设置,且通过该磁通来形成磁极。励磁铁心15由交替地咬合的一对第I磁极铁芯体16和第2磁极铁芯体17构成。第I磁极铁芯体16和第2磁极铁芯体17为铁制的,且分别具有爪形的爪形磁极18、19。配置相邻的各个爪形磁极18、19,以使在两个爪形磁极之间不会泄漏磁通,并使该爪形磁极18、19成为用于冷却励磁绕组14的冷却风通路,且使得形成某个固定的磁极间间隙。定子10具有:定子铁芯20 ;以及将导线卷绕于该定子铁心20的槽(未图示)、且通过励磁绕阻14的磁通伴随转子7的旋转所产生的变化而生成交流的定子绕阻21。该定子绕阻21由对例如3个绕阻部(未图示)进行3相Y形联接或者3相Λ形结线后得到的3相交流绕阻来构成。旋转变压器(英语:resolver) 22安装于轴6的电刷架13 —侧。旋转电机I的后侧安装有盖板23,从而覆盖后述的控制部30、功率电路部40等以对它们进行保护。在旋转电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该壳体由前侧外壳和后侧外壳构成;转子,该转子包括配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励磁绕阻;定子,该定子包括配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定子绕阻;控制部,该控制部包括用于对控制电路和所述励磁绕阻提供电流的励磁电路部;功率电路部,该功率电路部对流过所述定子绕阻中的定子电流进行控制;散热器,该散热器用于对所述控制部和所述功率电路部进行冷却;第1防水部,该第1防水部对所述功率电路部和所述励磁电路部的信号端子进行防水;第2防水部,该第2防水部形成有使所述控制部和所述功率电路部的局部露出的贯通孔,且对所述控制部、所述功率电路部和所述散热器进行防水;以及绝缘部,该绝缘部配置于所述第2防水部的贯通孔中,且使所述控制部与所述散热器之间、所述功率电路部与所述散热器之间实现绝缘。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形雄二中岛泰藤田畅彦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