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红外发射率柔性隐身器件及其组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900905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10 12: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调红外发射率柔性隐身器件,属于电致变色器件制备技术领域。该器件包括八层三明治结构,从上至下分别是红外透明聚合物封装层、活性变色层、金属电极及反射层、多孔膜载体、吸附有聚电解质的分隔层、离子储存层、金属电极、衬底材料及红外透明聚合物封装层,其中吸附有聚电解质的分隔层将器件的上下两个部分粘结在一起,器件组装采用从下至上的层层组装的方式。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具有可弯曲、薄层状结构的特征。器件的厚度大小小于1毫米,各功能层的总厚度小于0.2毫米。该器件对红外光反射率及发射率的调制能力可达50%左右,其柔韧的机械性能可进一步拓展其实用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红外发射率柔性隐身器件及其组装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调红外发射率柔性隐身器件及其组装方法,属于电致变色器件制备
,尤其针对军事目标对红外制导导弹的隐身应用。
技术介绍
通过缩小军事目标的红外发射特征与周围环境红外发射率的差别,可实现军事目标对红外制导导弹的隐身,从而提高军事目标在战场的生存率。电致变色材料的光学特性(颜色、透明度及反射率等)在外加电场下可以实现可逆的变化,其红外吸收与发射率也可以通过改变电压进行调控,是一种快速、高效及低成本的隐身技术。除此之外,电致变色器件具有工作电压低、能耗小、成本低等特点,在显示器件、智能窗、防眩光汽车后视镜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现有军事目标的红外隐身材料及器件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在军事目标表面涂覆具有不同红外发射率的涂层,即红外迷彩来实现军事目标的红外发射特征与环境的红外发射特征接近,达到隐身的目的。但随环境及温度的微小变化,这种伪装很容易失效,需要重新进行涂覆;另外一种红外反射式电致变色器件,虽可实时地调节器件的红外发射率,但由于器件的构造特点一不完全红外透明的金属栅格电极及高折射率的衬底材料造成在界面处的信号损失,器件的红外发射率调制能力有限(15%-30%),难以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大于30%的红外发射调制率)。另外现有红外发射调制器件具有重量大、不易组装具有异型结构器件等不足,发展具有对比度高、质量轻、形状各异、甚至具有可挠曲的柔性红外隐身器件将极大地推进这种红外隐身器件的实用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可调红外发射率柔性隐身器件及其组装方法,所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具有多层的三明治结构和可弯曲的柔性特性。本专利技术组装的器件可实现在红外制导导弹传感器工作波段(3-5微米)内红外发射率或反射率的高效调节,其对比度可达50%左右,完全可以满足实际使用的要求。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调红外发射率柔性隐身器件,包括八层三明治结构,从上至下分别是红外透明聚合物封装层、活性变色层、金属电极及反射层、多孔膜载体、吸附有聚电解质的分隔层、离子储存层、金属电极、衬底材料及红外透明聚合物封装层,其中吸附有聚电解质的分隔层将器件的上下两个部分粘结在一起,器件组装采用从下至上的层层组装的方式。进一步地,所述活性变色层和离子储存层为采用电化学聚合或溶液涂覆与提拉获得的导电聚合物,所述导电聚合物为聚苯胺、聚噻吩、聚吡咯、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或其衍生物薄膜。进一步地,金属电极及反射层为采用热蒸镀或离子溅射法制备的厚度为50~200纳米的高红外反射率及高电导率的金属膜,所述金属膜为金、银或铝。进一步地,多孔膜载体为厚度为20~50微米,孔径为500纳米至20微米的聚碳酸酯膜、聚偏氯乙烯膜、聚酰亚胺膜,其中的孔洞供器件工作过程中离子通过迁移方式进出活性变色层。进一步地,吸附有聚电解质的分隔层为由聚碳酸酯膜、聚偏氯乙烯膜、聚酰亚胺膜或滤纸多孔膜,并吸附有碳酸丙烯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氯酸锂及乙腈组成的凝胶聚电解质。所述聚电解质中高氯酸锂的质量百分比为1%~10%,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质量百分比为10%~30%,碳酸丙烯酯的质量百分比为5%~20%,乙腈的质量百分比为40%~84%。进一步地,金属电极为厚度50~60纳米的金属薄膜,所述金属薄膜为金、银或铝,金属电极通过热蒸镀铝或是离子溅射金或铂的方法获得。进一步地,衬底材料为聚烯烃类柔性聚合物膜,对直接以铝箔金属薄膜为电极的器件,衬底材料省略。进一步地,红外透明聚合物封装层由具有低红外吸收率的低密度聚乙烯及其它简单聚烯烃组成,红外透明聚合物封装层的厚度在20微米左右。上述可调红外发射率柔性隐身器件的组装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在多孔膜载体上沉积金属电极及红外反射层,在多孔膜表面采用热蒸镀或离子溅射等方法形成厚度在50至200纳米厚的金属层作为金属电极,所述金属层的材料为金、银或铝,该电极同时作为器件的红外反射层。(2)活性变色层的制备,在步骤(1)得到的金属电极上制备厚度在500纳米至2微米活性变色层,变色层采用涂覆导电聚合物溶液以及电化学聚合法在电极上制备。(3)吸附有聚电解质的分隔层的制备,将质量百分比为1%~10%的高氯酸锂、质量百分比为10%~30%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质量百分比为5%~20%的碳酸丙烯酯和质量百分比为40%~84%的乙腈混合均匀后,将滤纸或其它多孔薄膜浸入聚电解质溶液中形成吸附有聚电解质的分隔层。(4)依托于衬底材料的金属电极及离子储存层的制备,通过热蒸镀及离子溅射等法在柔性材料上形成高导电的金属层作为电极,所述柔性材料为聚乙烯、聚丙烯及聚酯,对以铝箔为金属电极的器件,其衬底材料可以省略;最后在金属电极上制备厚度在500纳米至2微米离子储存层,离子储存层可通过将电极在导电聚合物溶液或分散液中进行提拉,或采用涂覆导电聚合物溶液以及电化学聚合法在电极上制备。(5)器件的组装和封装。从下至上的顺序将红外透明聚合物封装层、衬底材料、金属电极、离子储存层、吸附有聚电解质的分隔层、多孔膜载体、金属电极及反射层、活性变色层及红外透明聚合物封装层层压在一起,以吸附有聚电解质的分隔层将支撑于多孔膜上的金属电极及变色活性层和支撑于衬底上的金属电极及离子储存层的上下两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将两金属电极分别引出导线后用聚合物薄膜将整个器件包覆起来并热封。该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为柔性、可挠曲的三明治薄层结构,活性变色层并不处于两电极之间,离子通过多孔膜的孔洞迁移到活性变色层实现对红外光的调制。最终器件具有可弯曲、薄层状结构的特征。器件的厚度大小小于1毫米,各功能层的总厚度小于0.2毫米。该器件的对红外光反射率及发射率的调制能力可达50%左右,其柔韧的机械性能可进一步拓展其实用领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可调红外发射率柔性隐身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组装的器件在不同电压下对波长在3~5微米间红外光反射率的调制曲线。图中标记说明,1、活性变色层;2、金属电极及反射层;3、多孔膜载体;4、吸附有聚电解质的分隔层;5、离子储存层;6、金属电极;7、衬底材料;8、红外透明聚合物封装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可调红外发射率柔性隐身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八层三明治结构,图1中包含的各层从上至下分别是红外透明聚合物封装层8、活性变色层1、金属电极及反射层2、多孔膜载体3、吸附有聚电解质的分隔层4、离子储存层5、金属电极6、衬底材料7及红外透明聚合物封装层8,其中吸附有聚电解质的分隔层4将器件的上下两个部分粘结在一起,器件组装采用从下至上的层层组装的方式,最终器件具有可弯曲、薄层状结构的特征。器件的厚度大小0.8毫米,各功能层的总厚度0.15毫米。图2为本实施例中组装的器件在不同电压下对波长在3~5微米间红外光反射率的调制曲线。该器件的对红外光反射率及发射率的调制能力可达52%左右,其柔韧的机械性能可进一步拓展其实用领域。所述活性变色层1和离子储存层5为采用电化学聚合或溶液涂覆与提拉获得的导电聚合物,所述导电聚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可调红外发射率柔性隐身器件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红外发射率柔性隐身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八层三明治结构,从上至下分别是红外透明聚合物封装层、活性变色层、金属电极及反射层、多孔膜载体、吸附有聚电解质的分隔层、离子储存层、金属电极、衬底材料及红外透明聚合物封装层,其中吸附有聚电解质的分隔层将器件的上下两个部分粘结在一起,器件组装采用从下至上的层层组装的方式;所述活性变色层和离子储存层为采用电化学聚合或溶液涂覆与提拉获得的导电聚合物,所述导电聚合物为聚苯胺、聚噻吩、聚吡咯、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及其衍生物薄膜;所述金属电极及反射层为采用热蒸镀或离子溅射法制备的厚度为50~200纳米的高红外反射率及高电导率的金属膜,所述金属膜为金、银及铝等;所述多孔膜载体为厚度为20~50微米,孔径为500纳米至20微米的聚碳酸酯膜、聚偏氯乙烯膜、聚酰亚胺膜等,其中的孔洞供器件工作过程中离子通过迁移方式进出活性变色层;所述吸附有聚电解质的分隔层为由聚碳酸酯膜、聚偏氯乙烯膜、聚酰亚胺膜及滤纸等多孔膜,并吸附有碳酸丙烯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锂盐及乙腈组成的凝胶聚电解质;所述聚电解质中高氯酸锂的质量百分比为1%~10%,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质量百分比为10%~30%,碳酸丙烯酯的质量百分比为5%~20%,乙腈的质量百分比为40%~84%;所述金属电极为厚度大于50纳米的金属薄膜(金、银及铝等),金属电极通过热蒸镀(铝)或是离子溅射(金或铂)的方法获得;所述衬底材料为聚烯烃类柔性聚合物膜,对直接以铝箔等金属薄膜为电极的器件,无需衬底材料;所述红外透明聚合物封装层由具有低红外吸收率的低密度聚乙烯及其它简单聚烯烃组成,聚合物薄膜的厚度在15~25微米。...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红外发射率柔性隐身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八层三明治结构,从上至下分别是红外透明聚合物封装层、活性变色层、金属电极及反射层、多孔膜载体、吸附有聚电解质的分隔层、离子储存层、金属电极、衬底材料及红外透明聚合物封装层,其中吸附有聚电解质的分隔层将器件的上下两个部分粘结在一起,器件组装采用从下至上的层层组装的方式;所述活性变色层和离子储存层为采用电化学聚合或溶液涂覆与提拉获得的导电聚合物薄膜,所述导电聚合物为聚苯胺、聚噻吩、聚吡咯、聚(3,4-亚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或它们的衍生物薄膜;所述金属电极及反射层为采用热蒸镀或离子溅射法制备的厚度为50~200纳米的高红外反射率及高电导率的金属膜,所述金属膜为金、银或铝;所述多孔膜载体为厚度为20~50微米,孔径为500纳米至20微米的聚碳酸酯膜、聚偏氯乙烯膜、聚酰亚胺膜,其中的孔洞供器件工作过程中离子通过迁移方式进出活性变色层;所述吸附有聚电解质的分隔层为由聚碳酸酯膜、聚偏氯乙烯膜、聚酰亚胺膜或滤纸多孔膜,并吸附有碳酸丙烯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高氯酸锂及乙腈组成的凝胶聚电解质组成;所述聚电解质中高氯酸锂的质量百分比为1%~10%,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质量百分比为10%~30%,碳酸丙烯酯的质量百分比为5%~20%,乙腈的质量百分比为40%~84%;所述金属电极为厚度50~60纳米的金属薄膜,所述金属薄膜为金、银或铝,金属电极通过热蒸镀铝或是离子溅射金或铂的方法获得;所述衬底材料为聚烯烃类柔性聚合物膜,对直接以铝箔金属薄膜为电极的器件,无需衬底材料;所述红外透明聚合物封装层由具有低红外吸收率的低密度聚乙烯及其他简单聚烯烃组成,红外透明聚合物封装层的厚度在15~25微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善新周安宁汪晓芹宫铭吴伯华禇佳石玉静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