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卤阻燃性绝缘电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62840 阅读: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2 2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卤阻燃性绝缘电线,其满足绝缘电线所要求的所有各种特性(例如阻燃性、机械特性、耐油性、耐燃料性、绝缘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无卤阻燃性绝缘电线是将由内层和外层构成的绝缘包覆层形成在导体外周上而成的绝缘电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含有通过混合50重量份以上、95重量份以下的密度0.930g/cm3以上的聚乙烯和5重量份以上、50重量份以下的乙烯系共聚物而得到的合计100重量份的内层树脂组合物;所述外层含有通过对混合60重量份以上、95重量份以下的含有60重量%以上乙酸乙烯的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和5重量份以上、40重量份以下的由马来酸酐改性的马来酸改性乙烯-α烯烃共聚物而得到的合计100重量份的基质聚合物,混合80重量份以上、200重量份以下的金属氢氧化物而得到的外层树脂组合物,并且至少对所述外层树脂组合物进行交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无卤阻燃性绝缘电线
[0001 ] 本专利技术涉及绝缘电线,特别是涉及不含卤素化合物的阻燃性绝缘电线。
技术介绍
现在,广泛地使用具有阻燃性的绝缘电线,即使在电线接合部或插口部等电连接区域万一由于异常(例如发热、漏电(tracking)现象等)而着火的情况下,燃烧也不会轻易延伸到电线的绝缘包覆。由于在阻燃性绝缘电线中不含卤素化合物的绝缘电线(无卤阻燃性绝缘电线)即使在燃烧的情况下,也不会产生腐蚀性卤素气体(例如氯化氢)或有毒气体(例如二恶英(dioxin)类),所以具有能够减小环境负荷和健康损害的优点。作为构成无卤阻燃性绝缘电线的绝缘包覆的树脂组合物,已知在聚烯烃系树脂中添加、混合无卤阻燃剂(例如氢氧化镁等金属氢氧化物)后得到的树脂组合物。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32741号公报)中,公开了包括导体、覆盖所述导体的内层和覆盖所述内层的外层的绝缘电线,它是这样的绝缘电线,即,所述内层由对由40?90重量份的乙烯系共聚物、5?50重量份的乙烯丙烯酸橡胶和0.5?50重量份的离聚物或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构成的100重量份的基质聚合物,配合40?200重量份的氢氧化镁和I?20重量份的阻燃助剂后得到的阻燃性树脂组合物而构成,所述外层由含有100重量份的离聚物或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300重量份以下的氢氧化镁和20重量份以下的阻燃助剂的树脂组合物构成。采用专利文献I时,由于在由阻燃性和柔软性优良的树脂组合物构成的内层覆盖导体之后,再由耐外伤性优良的外层覆盖内层,所以能够提供耐外伤性、阻燃性、耐寒性、机械特性优良的绝缘电线。此外,在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97881号公报)中,公开了包括导体、覆盖所述导体的内层和覆盖所述内层的外层的绝缘电线,它是这样的绝缘电线,即,所述内层包含丙烯酸乙酯含有量(EA量)在10重量%以上、20重量%以下的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并且具有绝缘性,所述外层包含乙酸乙烯含有量(VA量)在40重量%以上、50重量%以下的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和无卤阻燃剂,并且进行交联而具有耐油性和阻燃性。采用专利文献2时,在不包含卤素化合物的绝缘电线中,能够提供具有高阻燃性、高机械特性和充足的绝缘性、同时具有高耐油性的绝缘电线。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3274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9788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近年来,由于安全性、耐久性、环境保护性等观点,对于绝缘电线的要求,不仅作为必要的特性的种类增加了,同时对这些要求的水平也提高了。例如,在车辆用电线中,除了现有的对阻燃性、机械特性、无卤的要求以外,还强烈要求耐油性、耐燃料性、耐寒性也优良。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绝缘电线存在这样的弱点,即,为了得到高阻燃性而在内层和外层两者中都添加金属氢氧化物,如果根据所要求的阻燃性等级而增加金属氢氧化物的添加量时,机械特性(例如绝缘包覆的伸展性)降低。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绝缘电线也不一定能够满足对耐油性、耐燃料性、耐寒性方面的最新要求水平。换句话说,对于绝缘电线(特别是无卤阻燃性绝缘电线),强烈地期望其所具有的必要特性更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并提供一种满足绝缘电线所要求的所有各种特性(例如阻燃性、机械特性、耐油性、耐燃料性、绝缘性)的无卤阻燃性绝缘电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无卤阻燃性绝缘电线,其中,由内层和外层构成的绝缘包覆层形成在导体外周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含有通过混合50重量份以上、95重量份以下的密度0.930g / cm3以上的聚乙烯和5重量份以上、50重量份以下的乙烯系共聚物而得到的合计100重量份的内层树脂组合物,所述外层含有通过对混合60重量份以上、95重量份以下的含有60重量%以上乙酸乙烯的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和5重量份以上、40重量份以下的由马来酸酐改性的马来酸改性乙烯-α烯烃共聚物而得到的合计100重量份的基质聚合物,混合80重量份以上、200重量份以下的金属氢氧化物而得到的外层树脂组合物,并且至少对所述外层树脂组合物进行交联。在上述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卤阻燃性绝缘电线中,能够增加如下所述的改良和变更。(i)构成所述马来酸改性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α烯烃是碳原子数为3以上、8以下的共聚单体。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满足绝缘电线所要求的所有各种特性(例如阻燃性、机械特性、耐油性、耐燃料性、绝缘性)的无卤阻燃性绝缘电线。【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卤阻燃性绝缘电线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纵截面模式图和横截面模式图。符号说明10...绝缘电线,1...导体,2...绝缘包覆层,3...内层,4...外层。【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但是,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所给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概念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的组合和改良。1.绝缘电线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卤阻燃性绝缘电线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的纵截面模式图和横截面模式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无卤阻燃性绝缘电线10在由金属构成的导体I (例如导体直径为2.47mm)的外周上形成绝缘包覆层2,绝缘包覆层2具有内层3 (例如厚度为0.25mm)和外层4 (例如厚度为0.45mm)的两层结构。构成绝缘包覆层2的树脂组合物不含卤素化合物(将在下面进行详细描述)。根据电绝缘性的观点,内层3的厚度优选为0.05mm以上,根据阻燃性的观点,外层4的厚度优选为0.25mm以上。导体I的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采用绝缘电线常用的材料(例如,无氧铜或低氧铜或铝等)。并且,在图1中,作为导体1,虽然示出了具有圆形横截面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具有四边形横截面的导体。并且,本专利技术中所谓的四边形包含角部具有圆切的四边形或角部具有圆切的长方形。2.树脂组合物构成本专利技术的无卤阻燃性绝缘电线10的绝缘包覆层2的内层3,含有通过混合50重量份以上、95重量份以下的密度0.930g/cm3以上的聚乙烯(PE)和5重量份以上、50重量份以下的乙烯系共聚物而得到的合计100重量份的内层树脂组合物。如果采用的聚乙烯的密度不到0.930g / cm3,则内层树脂组合物的结晶性低,耐油性变得不足。聚乙烯的混合量优选地是50重量份以上、95重量份以下,更优选地是60重量份以上、80重量份以下。当聚乙烯的混合量不到50重量份时,内层树脂组合物的结晶性降低,从而绝缘包覆层的耐油性变得不足,当聚乙烯的混合量超过95重量份时,内层树脂组合物的结晶性过高,从而绝缘包覆层的伸展性变得不足。作为采用的乙烯系共聚物,例如列举为低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直链状超低密度聚乙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丁烯共聚物、乙烯-辛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可以采用将这些乙烯系共聚物由马来酸酐或其衍生物改性后得到的化合物。此外,可以采用这些乙烯系共聚物中的一种,也可以混合两种以上使用。这些乙烯系共聚物的混合量优选为5重量份以上、5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20重量份以上、40重量份以下。乙烯系共聚物的混合量不到5重量份时,绝缘包覆层的伸展性降低,超过50重量份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卤阻燃性绝缘电线,其是将由内层和外层构成的绝缘包覆层形成在导体外周上而成的绝缘电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含有通过混合50重量份以上、95重量份以下的密度0.930g/cm3以上的聚乙烯和5重量份以上、50重量份以下的乙烯系共聚物而得到的合计100重量份的内层树脂组合物,所述外层含有通过对混合60重量份以上、95重量份以下的含有60重量%以上乙酸乙烯的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和5重量份以上、40重量份以下的由马来酸酐改性的马来酸改性乙烯‑α烯烃共聚物而得到的合计100重量份的基质聚合物,混合80重量份以上、200重量份以下的金属氢氧化物而得到的外层树脂组合物,并且至少对所述外层树脂组合物进行交联。

【技术特征摘要】
2012.09.27 JP 2012-2134761.一种无卤阻燃性绝缘电线,其是将由内层和外层构成的绝缘包覆层形成在导体外周上而成的绝缘电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层含有通过混合50重量份以上、95重量份以下的密度0.930g/cm3以上的聚乙烯和5重量份以上、50重量份以下的乙烯系共聚物而得到的合计100重量份的内层树脂组合物, 所述外层含有通过对混合60重量份以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濑川健太郎梶山元治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