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57055 阅读: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2 18: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单元。在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00)中,可动体(3)的补强板(19)和下壳体(700)的底板部(710)之间的摆动支点(180)能在光轴L方向上弹性变形。补强板(19)具有端板部(191)和在与摆动支点(180)在光轴L方向重叠的位置从端板部(191)向底板部(710)突出的凸状底部(193),凸状底部(193)具有第一底部(194)和第二底部(195)。因此,即使可动体(3)因来自外部的冲击而向光轴方向后侧移位,也不易发生较大的力集中传递到刚性基板(413)的特定部分的情况。因此,拍摄元件(1b)不易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单元。在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100)中,可动体(3)的补强板(19)和下壳体(700)的底板部(710)之间的摆动支点(180)能在光轴L方向上弹性变形。补强板(19)具有端板部(191)和在与摆动支点(180)在光轴L方向重叠的位置从端板部(191)向底板部(710)突出的凸状底部(193),凸状底部(193)具有第一底部(194)和第二底部(195)。因此,即使可动体(3)因来自外部的冲击而向光轴方向后侧移位,也不易发生较大的力集中传递到刚性基板(413)的特定部分的情况。因此,拍摄元件(1b)不易损伤。【专利说明】光学单元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搭载于带照相机的移动电话等的光学单元。
技术介绍
数码相机或者带照相机的移动电话等拍摄装置为了抑制因使用者的手抖等抖动而导致的拍摄图像的紊乱,构成为具有抖动修正功能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在该光学单元中,在可动体与底板部之间构成有摆动支点,所述可动体的保持拍摄元件的基板重叠配置在后板部的光轴方向前侧,所述底板部在固定体中与可动体的后板部在光轴方向后侧对置。因此,在光学单元因手抖动等的影响而振动时,驱动机构使可动体以摆动支点为中心摆动从而进行抖动修正。(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这里,拍摄元件以及摆动支点均配置在光轴上。并且,摆动支点的结构为:形成于固定体的底板部的凸部构成在可动体的后板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特开2009-28876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光学单元中,在可动体因来自外部的冲击而朝向光轴方向后侧移位时,由于应力集中施加在后板部中摆动支点所抵接的部位,因此对基板施加较大的力。因此,由于对拍摄元件和拍摄元件与基板之间的引线键合等连接部施加过大的力,所以存在光学单元的耐冲击性能低的问题。鉴于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耐冲击性能的光学单元。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光学单元具有可动体、固定体、摆动支点以及驱动机构,所述可动体具有拍摄元件、保持该拍摄元件的基板以及与该基板的光轴方向后侧重叠的后板部;所述固定体具有与所述后板部在光轴方向后侧对置的底板部;所述摆动支点构成于所述后板部与所述底板部之间与所述拍摄元件在光轴方向重叠的位置;所述驱动机构使所述可动体以所述摆动支点为中心相对于所述固定体摆动,其特征是,在该光学单元中,所述摆动支点在所述光轴方向能够弹性变形,所述后板部具有端板部和凸状底部,所述凸状底部在相对于所述摆动支点在光轴方向重叠的位置从所述端板部朝向所述底板部突出,该凸状底板部具有与所述摆动支点在光轴方向前侧重叠的第一底部和在比该第一底部靠光轴方向后侧的位置与所述底板部对置的第二底部。在本专利技术中,在可动体因来自外部的冲击而朝向光轴方向后侧移位时,由于摆动支点在光轴方向能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吸收冲击力。并且,在后板部中与拍摄兀件重置的位置设置有凸状底部,该凸状底部的第一底部与摆动支点重叠。因此,在凸状底部的第一底部与基板之间空有间隙,所以可动体朝向光轴方向后侧移位时的力不会从后板部直接传递到基板。并且,由于在可动体朝向光轴方向后侧移位时的力分散到凸状底部整体,因此不易发生较大的力集中传递到基板的特定部位的情况。并且,由于凸状底部具有在比第一底部靠光轴方向后侧的位置与底板部对置的第二底部,因此即使在可动体朝向光轴方向后侧较大移位时,第二底部也能够与底板部抵接从而作为止动部件发挥作用。因此,摆动支点不会过度变形。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所述第二底部与所述端板部通过锥形面连接。通过该结构,可动体朝向光轴方向后侧移位时的力在从凸状底部传递到端板部时,被进一步分散传递。因此,不易发生较大的力集中传递到底板的特定部位的情况。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摆动支点例如由从所述底板部一侧以与所述第一底部抵接的方式突出的弹性部件构成。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摆动支点也可采用具有凸部和弹性部件的结构,所述凸部从所述第一底部朝向所述底板部突出,所述弹性部件在所述底板部一侧承接所述凸部。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弹性部件为橡胶制,且能够采用在所述底板部中与所述第一底部在光轴方向后侧对置的位置设置有橡胶制的板状部的结构,所述板状部比从所述第一底部观察到的所述第一底部朝向光轴方向后侧突出的尺寸大。根据该结构,在可动体朝向光轴方向后侧产生较大移位时,由于第二底部首先与橡胶制的板状部抵接,因此能够吸收冲击力。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所述弹性部件具有板状部、定位用的凸部以及摆动支点用的凸部,所述板状部与所述底板部重叠,所述定位用的凸部从该板状部朝向光轴方向后侧突出,所述摆动支点用的凸部从所述板状部朝向光轴方向前侧突出。通过该结构,能够将弹性部件的光轴方向的厚度变大,因此能够进一步吸收可动体朝向光轴方向后侧移位时的力。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所述凸状底部具有外周形状,所述外周形状在将所述摆动支点夹在中间的两侧具有以该摆动支点为中心的圆弧部。通过该结构,可动体朝向光轴方向后侧移位时的力在从凸状底部传递到端板部时,被进一步分散传递。因此,不易发生较大的力集中传递到基板的特定部位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凸状底部具有形成于所述两侧的所述圆弧部中的一个圆弧部的端部和另一个圆弧部的端部通过直线部连接成的外周形状。通过该结构,能够将设置有直线部的区域作为穿过柔性配线基板等配线材料的部位利用。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凸状底部也可采用具有以所述摆动支点为中心的呈圆形的外周形状的结构。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形成于所述凸状底部的外周的圆弧的直径比从光轴方向观察到的所述拍摄元件的边的尺寸大。通过该结构,不易发生可动体朝向光轴方向后侧移位时的力集中传递到拍摄元件的特定部位的情况。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所述驱动机构为抖动修正用驱动机构,所述抖动修正用驱动机构为修正所述固定体的抖动而使所述可动体以所述摆动支点为中心摆动的。通过该结构,能够修正光学单元的手抖动等的抖动。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中,在可动体因来自外部的冲击而朝向光轴方向后侧移位时,摆动支点在光轴方向能够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吸收冲击力。并且,在后板部中与拍摄元件重叠的位置设置有凸状底部,该凸状底部的第一底部与摆动支点重叠。因此,在凸状底部的第一底部与基板之间空有间隙,所以可动体朝向光轴方向后侧移位时的力不会从后板部直接传递到基板。并且,由于可动体朝向光轴方向后侧移位时的力分散到凸状底部整体,因此不易发生较大的力集中传递到基板的特定位置的情况。而且,由于凸状底部具有在比第一底部靠光轴方向后侧的位置与底板部对置的第二底部,因此即使在可动体朝向光轴方向后侧较大移位时,第二底部也能够与底板部抵接从而作为止动部件发挥作用。因此,摆动支点不会过度变形。【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表示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搭载于移动电话等光学设备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外观等的立体图。图3是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光学单元的固定体以及可动体分解后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光学单元的固定体以及可动体进一步分解后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所涉及的带抖动修正功能的光学单元的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学单元,其具有:可动体,其具有拍摄元件、保持该拍摄元件的基板以及与该基板的光轴方向后侧重叠的后板部;固定体,其具有与所述后板部在光轴方向后侧对置的底板部;摆动支点,其构成于所述后板部与所述底板部之间与所述拍摄元件在光轴方向重叠的位置;以及驱动机构,其使所述可动体以所述摆动支点为中心相对于所述固定体摆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支点在所述光轴方向能够弹性变形,所述后板部具有端板部和在相对于所述摆动支点在光轴方向重叠的位置从所述端板部朝向所述底板部突出的凸状底部,所述凸状底部具有与所述摆动支点在光轴方向前侧重叠的第一底部和在比该第一底部靠光轴方向后侧的位置与所述底板部对置的第二底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浅川新六森亮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