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缩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54847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02 18:04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伸缩臂(10),其具备:具有截面形状为略U字形弯曲部的第一构架(11)和与该第一构架形成闭合截面的第二构架(12)。在第一构架的U字形弯曲部具有多个突出部(14、15a~15c、16a~16c),其在伸缩臂(10)的周围方向上间隔设置,且分别沿伸缩臂(10)的长度方向延伸而形成,该多个突出部分别形成为截面是圆弧状,且向第一构架的外侧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伸缩臂(10),其具备:具有截面形状为略U字形弯曲部的第一构架(11)和与该第一构架形成闭合截面的第二构架(12)。在第一构架的U字形弯曲部具有多个突出部(14、15a~15c、16a~16c),其在伸缩臂(10)的周围方向上间隔设置,且分别沿伸缩臂(10)的长度方向延伸而形成,该多个突出部分别形成为截面是圆弧状,且向第一构架的外侧突出。【专利说明】伸缩臂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工业机械等的臂,更详细地来说,涉及设置在例如移动式起重机等上的伸缩臂的结构。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伸缩臂,其具有由截面形状为略U字形的第一构架与第二构架形成闭合截面的臂(参照专利文献I)。所涉及的伸缩臂如图5所示,其具有截面形状为略U字形的第一构架I和安装在该第一构架I上的第二构架2,由第一构架I与第二构架2形成闭合截面。在第一构架I的中央部,形成有截面形状为圆弧状的向下突出的小分区部3,在从该小分区部3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侧的位置上,形成有截面形状为圆弧状的向外侧突出的小分区部4、5。设定小分区部3?5为相同的半径。通过这三个小分区部3?5,以谋求提高伸缩臂的第一构架I的屈曲强度(buckling strength)。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2187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是,这种伸缩臂通过三个小分区部3?5以谋求提高第一构架I的屈曲强度,但以三个小分区部3?5的结构谋求更高的屈曲强度很困难。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屈曲强度的伸缩臂。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伸缩臂具备:具有截面形状为略U字形部分的第一构架和连接在第一构架上以形成闭合截面的第二构架。在第一构架的U字形部分具有多个突出部,该多个突出部在周围方向上间隔设置,且分别沿伸缩臂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而形成,多个突出部分别形成为截面是圆弧状,且向第一构架的外侧突出。【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伸缩臂结构的截面图。图1A为表示部分伸缩臂的立体图。图2为放大了图1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3为第二实施例的伸缩臂的截面图。图4为承载了本专利技术的伸缩臂的移动式起重机的侧视图。图5为表示现有的伸缩臂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专利附图】【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伸缩臂的实施例。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移动式起重机的起重臂(图未示)的伸缩臂10的截面。该伸缩臂10具有截面为略U字形杯状的长的第一构架11和安装在该第一构架11上部的截面形状为帽状的长的第二构架12。该伸缩臂10通过该第一构架11与第二构架12的连接形成闭合截面,例如通过焊接连接。第一构架11具有形成为U字形的弯曲部11A,该弯曲部IlA的曲率半径设定为RO(参照图1)。该弯曲部IlA上形成有多个突出部14。这些突出部14在伸缩臂10的周围方向上间隔设置,且分别沿伸缩臂10的长度方向延伸而形成,多个突出部14分别形成为截面是圆弧状,且向第一构架11的外侧突出。将一个突出部14的曲率半径设定为Rs,将曲率半径RO设定为比曲率半径Rs大,使其具有曲率半径Rs〈曲率半径RO的关系式。另外,在弯曲部IlA上,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突出部14配置在弯曲部IlA的中央部,在该配置于中央部的突出部14的两侧,分别连续地形成突出部15a?15c、16a?16c。在该实施例中,突出部15a?15c、16a?16c的曲率半径设定为与突出部14的曲率半径Rs相同。突出部14、15a?15c、16a?16c的各自的突出量(突出高度),相对于伸缩臂10的长度方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是固定的,并且如图1A所示,从伸缩臂10的第一构架11的下端至上端,换言之,随着从弯曲部IlA的顶点(下端)偏离也是固定的配置。在突出部14与突出部15a之间的边界上,形成有如图2所示的分节,从伸缩臂10的外侧看,该分节形成为凹部K。该凹部K如图1A所示沿长度方向形成。相反地,从伸缩臂10的内侧看,该凹部K形成为向伸缩臂10内突出的突条部Ka,且沿伸缩臂10的长度方向延伸。凹部K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截面呈R状,但也可以是V状。各突出部15a?15c、14、16a?16c之间的边界也与上述分节相同。第二构架12具有平坦状的上壁部12A和与该上壁部12A的两侧连续形成的侧壁部12B、12B,侧壁部12B、12B的上部形成为R状。第一构架11以及第二构架12的形状相对于图1所示伸缩臂10的中心线LI呈左右对称。如前所述构成的伸缩臂10,通过在第一构架11的弯曲部IlA上连续形成多个突出部14、15a?15c、16a?16c的同时,在各突出部14、15a?15c、16a?16c之间形成分节(凹部K),即突条部Ka,使其相对于第一构架11的长度方向的压缩强度(CompressiveStrength)变大,可以得到第一构架11的足够的屈曲强度。即,通过上述构成,使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伸缩臂10的起重臂与以往的起重臂相比,能够取得屈曲强度的进一步的强化。图3表示第二实施例的伸缩臂110的截面图。该伸缩臂110具有截面形状为略U字形的第一构架111和安装在该第一构架111上部的第二构架12。第一构架111具有形成为弯曲状的弯曲部111A,该弯曲部11IA的曲率半径设定为Rl0在弯曲部IllA的中央部,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图3中为向下方突出的圆弧状突出部114。该突出部114的曲率半径设定为Ra,曲率半径Ra〈曲率半径R1。另外,在弯曲部IllA上,突出部115b、115c、116b、116c分别连续形成在突出部114的两侧。突出部115b、116b的曲率半径设定为Rb,突出部115c、116c的曲率半径设定为Re。突出部114、115b、115c、116b、116c各自的曲率半径Ra?Re设定为从突出部114向两侧逐渐变大。即,Ra〈Rb〈Rc〈Rl。第一构架111的形状相对于伸缩臂110的中心线L2呈左右对称。另外,突出部114、115b、115c、116b、116c之间的分节(如凹部K)沿着伸缩臂110的长度方向形成,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根据该第二实施例,将承受最大的压缩力的第一构架111的中央部的突出部114的曲率半径Ra设定得较小,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另外,将所承受的压缩力变小的侧部的突出部115b、115c、116b、116c的曲率半径Rb、Re设定得较大,能够减少突出部114、115b?115c、116b?116c的数量,能够减少其加工操作的工时数。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构架12均具有平坦状的上壁部12A,但是如图1的点划线所示,如果使上壁部12A向上方突出而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状,则将进一步增强伸缩臂10的第一构架11、111的屈曲强度。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突出部14、114的顶点均位于第一构架11、111的中央部,但是也可将突出部设置为使突出部与突出部之间的分节位于中央部。在这种情况下,设定分别位于分节两侧的两个突出部的曲率半径相同,使第一构架111相对于中心线L2呈左右对称。上述实施例的伸缩臂10、110可为起重臂中的任意一个臂,但适用于要求强度的那一个,优选适用于中间臂或顶端臂。图4表示使用了上述实施例的伸缩臂10、1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伸缩臂,其具备:具有截面形状为略U字形部分的第一构架,及连接在该第一构架上以形成闭合截面的第二构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构架的U字形弯曲部具有多个突出部,其在伸缩臂的周围方向上间隔设置,且分别沿伸缩臂的长度方向延伸而形成;该多个突出部分别形成为截面是圆弧状,且向第一构架的外侧突出。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林和宏田中健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多田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