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间布膜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83334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间布膜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空间布膜的结构,其中包含立体空间织物,该立体空间织物通过复数个中间连接纤维将上、下纤维组织层撑开,以形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空气夹层,用以实施其抗冲击、隔温、导热、透气与弹性强度,并使用至少一高分子膜粘着于所述立体空间织物的至少一表面,以形成较佳的遮蔽、隔离或环境阻抗能力,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使用低压固着制程,将所述高分子膜贴合于立体空间织物,通过该制程可使制品获得较佳的空气夹层间距。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尤其是指一种含有空气夹层空间的立体织物强化薄膜的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其主要是利用低压固着制程形成所述空气夹层空间,以应用于室外屏蔽物或空间隔离材。
技术介绍
一般用于室外屏蔽物、空间隔离材或相关应用、衍生、延伸性用途的织物,请参阅图1A,其为现有技术中的单层膜结构的温度与气流分布示意图,如图所示,由于该屏障物为单层膜10’,所以外界的日照温度是直接透过该结构而令屏障物的内部温度升温,其中高温气流16’是位于屏障物内部的上方,而气流的进口12’与出口14’位于下方,并无法达到通过气流18’将高温带走的目的。请参阅图1B,其为现有技术中的二重膜(双层膜)的温度与气流分布示意图;如图所示,该二重膜20’虽在内部多一层内膜22’,将高温气流24’阻隔于内膜22’内的区域,以空气当做阻隔物,但其内部的温度还是相当高,高温气流26’与高温气流24’的温度相差不大,且气流的进口210’与出口220’位于下方,也无法达到通过气流28’将高温带走的目的。续请参阅图2A与图2B,其为现有技术中的三层复合布膜与多层复合布膜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虽然其结构有所改良,三层复合布膜30’包含有下织物32’、平纹梭织物34’与上织物36’,多层复合布膜40’包含织物基材42’、界面活性剂44’及多孔性PTFE膜46’的结构,但都只是使其厚度加厚,并没有改善热量直接透过该结构而进入内部的缺点。目前,美国专利6,319,864揭示了一种将两种不同结构的织物与一层不透气、不透水的高分子膜以粘着剂进行贴合,而达到防水、保温、隔热效果的三层结构织物;美国专利5,849,395揭示了运用特殊制程使贴合在可分离式薄板上的高分子膜经过处理后,将织物上的薄板移除,使高分子膜形成二维的网状结构,而达到可渗透的效果;美国专利4,954,388揭示了一种具有耐摩擦及耐撕裂的多层复合薄膜,利用多孔性的PTFE膜为强化织物材质,在EPTFE薄膜与织物复合物中夹入高分子进行贴合,以应用于电磁隔离材;美国专利5,692,935揭示了一种由织物及热封性复合薄膜所贴合而成的复合织物,可阻隔固体、液体及气体,其复合薄膜的内、外层膜是由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贴合而成,而中间层则为聚酰氨聚合物。在二维织物强化布膜中(一重膜或称单层膜),如美国专利6,319,864与美国专利5,849,395,加重二维织物强化结构设计,包含梭织物、经编织物、夹网织物、粘合织物等的平面织物强化布膜,结构特征在于变换平面360度方向强度与韧性设计,但其缺点在于缺乏厚度向空间的光、热与力学效能的阻抗与隔离效应,尤其面对冷热环境冲击下,内外部温度快速传递,而使隔离效能容易因时间因素而消失,以致例如在夏季艳阳下,蓬体或屏障物等应用物的内部环境便容易突显出高温闷热等缺失。针对前述二维织物强化布膜的缺失,一种将两款布膜经由定距缝接的方式,以形成固定间距的二重膜结构被研制出来,其固定间距需灌入气体并排序保持,以形成厚度向的空气夹层空间,其目的在于运用厚度向空间的空气层功能,以达到高效能的隔离阻隔的目的,但其具有制造尚须分段加工设计、无法精细控制空间隔距、工程繁琐庞大以及需长时间维持内部气压供应等缺点。因此,如何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一种新颖的空间布膜结构及其制造方法,不仅可改善传统缺乏厚度向空间的光、热与力学效能的阻抗与隔离效应的缺点,又可以精简制程,长久以来一直是使用者所殷切盼望的,而本专利技术人基于多年从事于相关产品的研究、开发、及销售实务经验,乃思及改良的意念,穷其个人的专业知识,经多方研究设计、专题探讨,终于研究出一种改良的空间布膜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可解决上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改善传统缺乏厚度向空间的光、热与力学效能的阻抗与隔离效应的缺点,又可以精简制程的空间布膜结构及其制造方法。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空间布膜结构,其主要包括立体空间织物,包含定间距空气夹层立体空间结构;至少一粘接层,位于所述立体空间织物的至少一表面;以及至少一高分子膜(优选为高分子布膜),与至少一粘接层相连接。由于本专利技术的空间布膜结构具有空气夹层,所以其抗冲击、隔温、导热、透气与弹性强度等性能均较好,并且本专利技术使用高分子膜粘着于立体空间织物的至少一表面,而具有较佳的遮蔽、隔离或环境阻抗能力。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所述定间距空气夹层立体空间结构具体包含下纤维组织层;上纤维组织层;以及定间距空气夹层,其是通过复数个中间连接纤维将所述上纤维组织层与下纤维组织层予以支撑并分开而形成,其中所述连接纤维优选为硬挺性纤维。而本专利技术中的立体空间织物可以优选为经向针织物(Warp Knitting)、平面间隔织物或是蜂巢间隔织物等;粘接层可以优选选自EVA、PE、PVC或聚酯类树脂所组成群组的其中之一;高分子膜可以优选选自PTFE、PVC、PP或PE所组成群组的其中之一。同时,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间布膜结构的制造方法,其主要步骤包括在一立体织物的至少一表面加入粘着剂粉末,并予以预热;利用低压固着制程将至少一高分子膜贴合于前述立体织物的至少一表面;以及卷取含有高分子膜的立体织物。本专利技术的方法中,是使用低压固着制程而将高分子膜贴合于立体空间织物,通过该制程可令制品获得较佳的空气夹层间距。这里所述的低压固着制程优选可以为平面贴合制程、淋膜制程、涂层制程或是被胶粘着制程。总之,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其使用定间距空气夹层的立体结构,而具有空气夹层所特别增进的抗冲压、隔温、导热与弹性强度等特性,更具有高度轻量化效益的产业实用性。并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空间布膜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定间距空气夹层的立体结构为一体成型的纤维结构体,使性能的稳定性得到最佳化控制,同时缩短加工制程,并降低应用品的维护需求,尤其具有厚度向的复数个连接纤维支撑力,可稳定控制空气夹层的空间尺寸与效能,且大幅提升布膜厚度向的力学特征,并可增进平面向力学阻抗能力。同时,本专利技术的空间布膜结构及其制造方法,通过使用低压固着制程,还可避免对中间连接纤维的因高温以及压力的压损伤害,以将所述定距空气夹层的尺寸与特性发挥。附图说明图1A为传统技术的单层膜结构的温度与气流分布示意图;图1B为传统技术的二重膜的温度与气流分布示意图;图2A为传统技术的三层复合布膜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传统技术的多层复合布膜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空间布膜的制造流程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空间布膜的制造流程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空间布膜的结构示意图。图号简单说明10’单层膜12’进口14’出口16’高温气流18’气流 20’二重膜 22’内膜24’高温气流 26’高温气流 210’进口 220’出口 28’气流30’三层复合布膜 32’下织物 34’平纹梭织物 36’上织物40’多层复合布膜 42’织物基材 44’界面活性剂46’多孔性PTFE膜 10空间布膜结构 12立体空间织物120定间距空气夹层立体空间结构1240下纤维组织层1220上纤维组织层 1260定间距空气夹层 1262中间连接纤维14粘接层16高分子布膜20立体空间织物30粉末控制器40预热机50高分子膜 60低压固着制程70自动卷取机具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间布膜结构,其主要包括:立体空间织物,包含定间距空气夹层立体空间结构;至少一粘接层,位于所述立体空间织物的至少一表面;以及至少一高分子布膜,其与所述至少一粘接层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宏恩陈述亨曾靖惠王近年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中国纺织工业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