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816958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29 2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纠偏装置,驱动侧液压缸的活塞杆沿着第一框架的纵向延伸后与第一轴承座连接;操作侧液压的活塞杆沿着第二框架的纵向延伸后与第二轴承座连接;上工作辊的一端与第一轴承座连接,上工作辊的另一端与第二轴承座连接,上工作辊的圆周面上至少设有两个第一环状凸起,第一环状凸起的表面为弧形面;第三轴承座固定在第一框架上,第三轴承座位于第一轴承座的下方,第四轴承座固定在第二框架上,第四轴承座位于第二轴承座的下方,下工作辊的一端与第三轴承座连接,下工作辊的另一端与第四轴承座连接,下工作辊的圆周面上至少设有两个第二环状凸起,第二环状凸起的表面为弧形面。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来料钢板尺寸没有严格要求的情况下实现纠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纠偏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带钢热轧生产线
,特别涉及一种纠偏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热轧技术的快速发展,轧制速度不断加大,轧线的产能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钢厂也在大力开发薄带连铸连轧等近终型连铸连轧技术。在热轧生产线或新型薄带连铸连轧生产线上,薄带钢板形较差,在长度和宽度两个方向上的截面尺寸都不一致,往往没有规律,薄带钢进入轧机前需要纠偏装置进行实时纠偏,保证带钢顺利进入轧机获得正常轧制。对于用户来说,不希望非常复杂的纠偏装置,因而要求结构简单,操作和维护性好的纠偏装置。热轧生产钢板温度高,纠偏装置要适应高温生产要求。这就要求纠偏装置能力也必须不断提高。传统纠偏装置通过摆动框架摆动,带动工作辊偏转来纠偏带钢带。传统方式对来料钢板的板形有较严格要求,若带钢在长度和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尺寸变化较大,传统纠偏方法根本就不能纠偏带钢满足轧机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来料钢板尺寸没有严格要求的情况下实现纠偏的纠偏装置,有结构简单的特点。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纠偏装置,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驱动侧液压缸、操作侧液压缸、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第三轴承座、第四轴承座、上工作辊以及下工作辊;驱动侧液压缸固定在第一框架的上部,驱动侧液压缸的活塞杆沿着第一框架的纵向延伸后与第一轴承座连接;操作侧液压缸固定在第二框架的上部,操作侧液压的活塞杆沿着第二框架的纵向延伸后与第二轴承座连接;上工作辊的一端与第一轴承座连接,上工作辊的另一端与第二轴承座连接,上工作辊的圆周面上至少设有两个第一环状凸起,第一环状凸起的表面为弧形面;第三轴承座固定在第一框架上,第三轴承座位于第一轴承座的下方,第四轴承座固定在第二框架上,第四轴承座位于第二轴承座的下方,下工作辊的一端与第三轴承座连接,下工作辊的另一端与第四轴承座连接,下工作辊的圆周面上至少设有两个第二环状凸起,第二环状凸起的表面为弧形面。优选地,所述第一环状凸起具有第一轴向端面和第二轴向端面,该第一轴向端面至第一环状凸起的弧形面的最高点的横向距离,小于第二轴向端面至第一环状凸起的弧形面的最高点的横向距离。优选地,所述第二环状凸起具有第一轴向端面和第二轴向端面,该第一轴向端面至第二环状凸起的弧形面的最高点的横向距离,小于第二轴向端面至第二环状凸起的弧形面的最高点的横向距离。优选地,所述上工辊上设有供冷却水流过的通道。所述托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第三轴承座、第四轴承座的材料可以优选为不锈钢,或者钛合金,或者高强度复合材料。采用了上述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纠偏装置,由液压缸、框架及具有环状凸起的上工作辊和下工作辊组成。由于上工作辊和下工作辊的环状凸起的工作面带有弧形面,通过驱动侧液压缸驱动第一轴承座,操作侧液压缸驱动第二轴承座,从而带动上工作辊两端运动,由于驱动侧液压缸和操作侧液压缸使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运动的距离不相等,因此,上工作辊一端与下工作辊一端之间的间距,不同于上工作辊另一端与下工作辊另一端之间的间距,这样,上工作辊和下工作辊两端的夹持力不一致,通过上工作辊上的环状凸起的圆弧面等效夹送长度变化,由于辊子转速一致,从而操作侧和驱动侧输送的带钢长度不一样,达到了纠偏带钢的效果。由于上述结构的存在,本专利技术的纠偏装置对来料尺寸没有严格要求,不管是长度方向还是宽度方向的截面变化,纠偏装置都能及时适应而改变操作侧和驱动侧液压缸压力,实现带钢实时纠偏。本专利技术使用性和通用性高,维护简单,适用范围宽,提高生产效率。另外,上工作辊内部具有供冷却水流过的通道,使用时,通入循环的冷却水,保证了长期接触热带钢不变形。【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为第一框架、2为第二框架、3为驱动侧液压缸、4为操作侧液压缸、5为第一轴承座、6为第二轴承座、7为第三轴承座、8为第四轴承座、9为上工作棍、10为下工作棍、11为第一环状凸起、12为第一轴向端面、13为第二轴向端面,14为第二环状凸起、15为第一轴向端面、16为第二轴向端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的纠偏装置,包括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驱动侧液压缸3、操作侧液压缸4、第一轴承座5、第二轴承座6、第三轴承座7、第四轴承座8、上工作辊9以及下工作辊10。驱动侧液压缸3固定在第一框架1的上部,驱动侧液压缸3的活塞杆沿着第一框架1的纵向延伸后与第一轴承座5连接。操作侧液压缸4固定在第二框架2的上部,操作侧液压4的活塞杆沿着第二框架2的纵向延伸后与第二轴承座6连接。上工辊9上设有供冷却水流过的通道。上工作辊9的一端与第一轴承座5连接,上工作辊9的另一端与第二轴承座6连接,上工作辊9的圆周面上至少设有两个第一环状凸起11,第一环状凸起11的表面为弧形面。第一环状凸起11具有第一轴向端面12和第二轴向端面13,该第一轴向端面13至第一环状凸起11的弧形面的最高点的横向距离L1,小于第二轴向端面13至第一环状凸起11的弧形面的最高点的横向距离L2。第三轴承座7固定在第一框架1上,第三轴承座7位于第一轴承座5的下方,第四轴承座7固定在第二框架2上,第四轴承座8位于第二轴承座6的下方,下工作辊10的一端与第三轴承座7连接,下工作辊10的另一端与第四轴承座8连接,下工作辊10的圆周面上至少设有两个第二环状凸起14,第二环状凸起14的表面为弧形面。优选地,所述第二环状凸起14具有第一轴向端面15和第二轴向端面16,该第一轴向端面15至第二环状凸起14的弧形面的最高点的横向距离L3,小于第二轴向端面16至第二环状凸起14的弧形面的最闻点的横向距尚L4。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第三轴承座、第四轴承座的材料可以优选为不锈钢,或者钛合金,或者高强度复合材料。本专利技术通过与一个检测系统进行配合使用,控制装置包括红外感应器、模数转换器、滤波器、单片机、放大器以及电磁阀,红外感应器的输出端与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连接,模数转换器的输出端与滤波器的输入端连接,滤波器的输出端与单片机的输入端连接,单片机的输出端通过放大器与电磁阀连接。纠偏时,首先,驱动侧液压缸3和操作侧液压缸4施加相同的力在上工作辊9上,若检测系统检测到带钢实时偏离趋势;则红外感应器将检测信号输出到模数转换器,通过模数转换器将检测到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该数字信号经过滤波器滤除杂波信号后输送到单片机,再由单片机转换为控制信号输送到放大器以驱动电磁阀,从而驱动操作侧液压缸4和驱动侧液压缸3动作,相应改变压力引起上工作辊9在带钢驱动侧和操作侧压力变化,上工作辊的弹性变形后操作侧和驱动侧接触弧长变化;最后,操作侧和驱动侧接触弧长变化后,上工作辊9两端在同样转速下,两侧输送带钢长度不不一样,达到纠偏功能。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所述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即公开范围内,仍可作一些修正或改变,故本专利技术的权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限定的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驱动侧液压缸、操作侧液压缸、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第三轴承座、第四轴承座、上工作辊以及下工作辊;驱动侧液压缸固定在第一框架的上部,驱动侧液压缸的活塞杆沿着第一框架的纵向延伸后与第一轴承座连接;操作侧液压缸固定在第二框架的上部,操作侧液压的活塞杆沿着第二框架的纵向延伸后与第二轴承座连接;上工作辊的一端与第一轴承座连接,上工作辊的另一端与第二轴承座连接,上工作辊的圆周面上至少设有两个第一环状凸起,第一环状凸起的表面为弧形面;第三轴承座固定在第一框架上,第三轴承座位于第一轴承座的下方,第四轴承座固定在第二框架上,第四轴承座位于第二轴承座的下方,下工作辊的一端与第三轴承座连接,下工作辊的另一端与第四轴承座连接,下工作辊的圆周面上至少设有两个第二环状凸起,第二环状凸起的表面为弧形面。

【技术特征摘要】
1.纠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框架、第二框架、驱动侧液压缸、操作侧液压缸、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第三轴承座、第四轴承座、上工作辊以及下工作辊;驱动侧液压缸固定在第一框架的上部,驱动侧液压缸的活塞杆沿着第一框架的纵向延伸后与第一轴承座连接;操作侧液压缸固定在第二框架的上部,操作侧液压的活塞杆沿着第二框架的纵向延伸后与第二轴承座连接;上工作辊的一端与第一轴承座连接,上工作辊的另一端与第二轴承座连接,上工作辊的圆周面上至少设有两个第一环状凸起,第一环状凸起的表面为弧形面;第三轴承座固定在第一框架上,第三轴承座位于第一轴承座的下方,第四轴承座固定在第二框架上,第四轴承座位于第二轴承座的下方,下工作辊的一端与第三轴承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春光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