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入式的管道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805463 阅读:1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23 14: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插入式的管道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径大于第二管体的外径,还包括卡箍,所述第一管体待插入端的管壁上开有延伸至该端头的缝隙,所述缝隙在第一管体的管壁上至少包括两条端头连接在一起的直缝,形成至少一个拐点;第二管体插入第一管体的待插入端,并通过卡箍紧固。上述结构的缝隙,可增加管体之间的贴合面积,减少了缝隙漏气的长度,与传统相同长度的直缝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结构,使得漏气开缝长度减少50%以上,总泄露面积降低50%以上,在同等压力、温度等条件下,泄露量降低50%以上。(*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插入式的管道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管道的连接,更准确地说,涉及一种插入式的管道连接,可应用于汽车排气系统的连接。
技术介绍
为了方便制造、运输和装配,汽车的排气系统一般分为2至3段,各段通过连接机构连接在一起,并需保证结构稳固和密封性能。现有连接结构一般有法兰连接、止口式和插入式三种。其中法兰连接应用较广泛,但部分车型由于布置空间等原因仅能采用插入式结构。传统的插入式结构一般应用于消声器的进出口连接,被插管的管壁上对称开直缝,插入管的插入深度略深于开缝的长度,插入后,使用卡箍收缩,压紧上下两片管道,形成固定和密封。这种结构的紧固和密封完全依赖卡箍的卡紧力,在卡箍收缩压紧后,整段开缝管道同时发生弯折和收缩变形,而弯折变形不利于被插入管与插入管压紧,整条开缝均存在漏气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插入式的管道连接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插入式的管道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径大于第二管体的外径,还包括卡箍,所述第一管体待插入端的管壁上开有延伸至该端头的缝隙,所述缝隙在第一管体的管壁上至少包括两条端头连接在一起的直缝,形成至少一个拐点;第二管体插入第一管体的待插入端,并通过卡箍紧固。优选的是,所述缝隙包括三条直缝,分别为互相平行的第一轴向直缝、第二轴向直缝,以及连接第一轴向直缝、第二轴向直缝的径向直缝,第一轴向直缝、第二轴向直缝、径向直缝在第一管体的管壁上呈Z字形分布。优选的是,所述径向直缝与第一轴向直缝、第二轴向直缝所形成的拐点均呈90°夹角。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管体上平均设有四条缝隙。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管体上沿其轴线对称地设有两条缝隙。优选的是,所述卡箍上待打紧的开口位于两条缝隙的中间的位置。优选的是,所述第二管体插入的深度与缝隙长度的比值为3:2。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轴向直缝、第二轴向直缝具有相同的宽度,为第一管体的内径和第二管体的外径差值的两倍。本技术的管道连接结构,在卡箍收紧后,第一管体会收缩并压紧第二管体。从第一轴向直缝和径向直缝交接处所形成的拐点起,至第二轴向直缝仅发生收缩变形,而不会发生弯折变形,从而使得第一管体上的这段位置与第二管体良好的贴紧在一起,不会发生泄露。而第一轴向直缝的位置会同时发生收缩变形和弯折变形,其与第二管体的贴紧情况会略差。上述结构的缝隙,可增加管体之间的贴合面积,减少了缝隙漏气的长度,与传统相同长度的直缝相比,本技术的结构,使得漏气开缝长度减少50%以上,总泄露面积降低50%以上,在同等压力、温度等条件下,泄露量降低50%以上。【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本技术管道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第一管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取得的技术效果易于理解,下面结合具体的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参考图1、图2,本技术公开的一种插入式的管道连接结构,包括待与连接的第一管体1、第二管体2,所述第一管体I的内径大于第二管体2的外径,以便于将第二管体2的端头插入至第一管体I中。所述第一管体I待插入端的管壁上开有延伸至该端头的缝隙,该缝隙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该缝隙在第一管体I的管壁上至少包括两条端头连接在一起的直缝,形成至少一个拐点。本技术以三条直缝为例进行说明,缝隙包括互相平行的第一轴向直缝10、第二轴向直缝12,以及连接第一轴向直缝10、第二轴向直缝12的径向直缝11。鉴于第一管体I管壁的特点,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三条直缝应该理解为其正投影为直线的缝隙,第一轴向直缝10、径向直缝11、第二轴向直缝12依次连接在一起,在第一管体I的管壁上呈Z字形分布,形成了两个拐点。本技术的管体可应用于气体的输送,此时,为了防止气流与插入管端部撞击所造成的漏气量增加,插入管的插入方向与气流方向要保持一致。第一管体I的内径较第二管体2的外径大Imm左右,将第二管体I的端头插入至第一管体I的待插入端,然后用卡箍3打紧。在卡箍3收紧后,第一管体I会收缩并压紧第二管体2。从第一轴向直缝10和径向直缝11交接处所形成的拐点101起,至第二轴向直缝12仅发生收缩变形,而不会发生弯折变形,从而使得第一管体I上的这段位置与第二管体2良好的贴紧在一起,不会发生泄露。而第一轴向直缝10的位置会同时发生收缩变形和弯折变形,其与第二管体2的贴紧情况会略差。本技术开在第一管体上的缝隙,可增加管体之间的贴合面积,减少了缝隙漏气的长度,与传统相同长度的直缝相比,本技术的结构,使得漏气开缝长度减少50%以上,总泄露面积降低50%以上,在同等压力、温度等条件下,泄露量降低50%以上。径向直缝11与第一轴向直缝10、第二轴向直缝12所形成的拐点优选的是均呈90°夹角。当然,也可以是呈钝角或锐角,但是加工会较为繁琐。一般会在第一管体I上开设两条沿管道轴线对称的缝隙,当然也可以开四条缝隙。为了保证管道的变形量,所述第一轴向直缝10、第二轴向直缝12具有相同的宽度,最好为第一管体I的内径和第二管体2的外径差值的两倍左右。例如,根据两个管体的规格,选择第一轴向直缝10、第二轴向直缝12的宽度为2mm,长度为20mm,径向直缝11的宽度为0.5mm,长度为IOmm,在卡箍3打紧后,可有效保证插接的密封性。所述卡箍3上待打紧的开口优选的是位于两条缝隙中间的位置,这样卡箍3提供的管道收缩力会均匀布置在第一管体I上,可进一步降低气体的泄露量。另外,所述第二管体2插入的深度与缝隙长度的比值优选为3:2。此处,缝隙的长度指的是该缝隙投影在管道轴线上的长度。而并不是指几条直缝单独叠加,也不是指每条直缝在第一管体I管壁上的长度。本技术已通过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尽的说明。然而,通过对前文的研读,对各实施方式的变化和增加也是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所显而易见的。 申请人:的意图是所有这些变化和增加都落在了本技术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中。相似的编号通篇指代相似的元件。为清晰起见,在附图中可能有将某些线、层、元件、部件或特征放大的情况。本文中使用的术语仅为对具体的实施例加以说明,其并非意在对本技术进行限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均与本技术所属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的理解相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入式的管道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径大于第二管体的外径,还包括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待插入端的管壁上开有延伸至该端头的缝隙,所述缝隙在第一管体的管壁上至少包括两条端头连接在一起的直缝,形成至少一个拐点;第二管体插入第一管体的待插入端,并通过卡箍紧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入式的管道连接结构,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所述第一管体的内径大于第二管体的外径,还包括卡箍,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待插入端的管壁上开有延伸至该端头的缝隙,所述缝隙在第一管体的管壁上至少包括两条端头连接在一起的直缝,形成至少一个拐点;第二管体插入第一管体的待插入端,并通过卡箍紧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缝隙包括三条直缝,分别为互相平行的第一轴向直缝、第二轴向直缝,以及连接第一轴向直缝、第二轴向直缝的径向直缝,第一轴向直缝、第二轴向直缝、径向直缝在第一管体的管壁上呈Z字形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松夏顺礼张彦辉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