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实现多种运行模式的蓄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779071 阅读:1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7 1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实现多种运行模式的蓄冰装置,包括第一蓄冰槽、第二蓄冰槽、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第一系统管道、第二系统管道、第三系统管道、第四系统管道,所述第一蓄冰槽与所述第二蓄冰槽并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蓄冰装置利用调节阀灵活调整并联的第一蓄冰槽和第二蓄冰槽的系统流程方向,使得系统可实现异程并联,各个冰槽可以灵活控制,能同时实现多种蓄冷及放冷工况组合,在多冷源组网运行或有冷回收的蓄冰空调系统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降低能耗。(*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实现多种运行模式的蓄冰装置
本技术涉及冷能存储蓄冰装置,尤其涉及可实现多种运行模式的蓄冰装置。
技术介绍
蓄冰空调系统是夜间利用低谷电价进行蓄冰,白天高峰电价时融冰供冷,从而实现降低运行成本、平衡电网用电负荷的空调系统。传统的蓄冰空调系统冷源比较单一,通常采用电制冷机组,蓄冰装置由一个或多个冰槽组成,系统运行时不同冰槽同时蓄冷或同时放冷。对于周边有冷能可回收利用的建筑,可以将建筑物原有冰蓄冷系统与冷能回收蓄冷利用相结合,采用多个冷源蓄冷协同工作的方式共同为建筑物提供空调制冷。随着系统蓄冷冷源增加,传统的蓄冰装置由于运行模式单一已经无法满足多冷源协同工作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实现多种运行模式的蓄冰装置。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实现多种运行模式的蓄冰装置,包括第一蓄冰槽、第二蓄冰槽、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第一系统管道、第二系统管道、第三系统管道、第四系统管道,所述第一蓄冰槽与所述第二蓄冰槽并联,所述第一蓄冰槽设有用于进液和出液的第一冰槽管道和第二冰槽管道,所述第二蓄冰槽设有用于进液和出液的第三冰槽管道和第四冰槽管道,所述第一冰槽管道和所述第三冰槽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三系统管道连通,所述第二冰槽管道和所述第四冰槽管道分别与所述第四系统管道连通;所述第一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二冰槽管道与所述第四冰槽管道之间的第四系统管道处,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冰槽管道与所述第三冰槽管道之间的第三系统管道处,所述第七阀门位于所述第一冰槽管道处,所述第八阀门位于所述第三冰槽管道处;所述第一系统管道与所述第一冰槽管道连通,所述第六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系统管道处,所述第二系统管道与所述第二冰槽管道连通,所述第五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二系统管道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该蓄冰装置还包括第一蓄冰泵、第二蓄冰泵、制冷机组,所述第一蓄冰泵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系统管道连通,所述第一蓄冰泵输出端与所述制冷机组输入端连通,所述制冷机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系统管道连通,所述第二蓄冰泵一端与所述第三系统管道连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五阀门为第五电动阀,在所述第二系统管道上、且位于所述第五电动阀两侧各设有一截断阀。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六阀门为第六电动阀,在所述第一系统管道上、且位于所述第六电动阀两侧各设有一截断阀。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阀门为第一电动阀,在所述第二冰槽管道与所述第四冰槽管道之间的第四系统管道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电动阀两侧各设有一截断阀。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阀门为第二电动阀,在所述第一冰槽管道与所述第三冰槽管道之间的第三系统管道上、且位于所述第二电动阀两侧各设有一截断阀。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七阀门为第七电动阀,在所述第一冰槽管道上、且位于所述第七电动阀两侧各设有一截断阀。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八阀门为第八电动阀,在所述第三冰槽管道上、且位于所述第八电动阀两侧各设有一截断阀。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冰槽管道设有截断阀。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四冰槽管道设有截断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蓄冰装置利用调节阀灵活调整并联的第一蓄冰槽和第二蓄冰槽的系统流程方向,使得系统可实现异程并联,各个冰槽可以灵活控制,能同时实现多种蓄冷及放冷工况组合,在多冷源组网运行或有冷回收的蓄冰空调系统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降低能耗。【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蓄冰装置原理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实现多种运行模式的蓄冰装置,包括第一蓄冰槽1、第二蓄冰槽2、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第一系统管道101、第二系统管道102、第三系统管道103、第四系统管道104,所述第一蓄冰槽I与所述第二蓄冰槽2并联,所述第一蓄冰槽I设有用于进液和出液的第一冰槽管道105和第二冰槽管道106,所述第二蓄冰槽2设有用于进液和出液的第三冰槽管道107和第四冰槽管道108,所述第一冰槽管道105和所述第三冰槽管道107分别与所述第三系统管道103连通,所述第二冰槽管道106和所述第四冰槽管道108分别与所述第四系统管道104连通;所述第一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二冰槽管道106与所述第四冰槽管道108之间的第四系统管道104处,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冰槽管道105与所述第三冰槽管道107之间的第三系统管道103处,所述第七阀门位于所述第一冰槽管道105处,所述第八阀门位于所述第三冰槽管道107处;所述第一系统管道101与所述第一冰槽管道105连通,所述第六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系统管道101处,所述第二系统管道102与所述第二冰槽管道106连通,所述第五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二系统管道102处。该蓄冰装置还包括第一蓄冰泵6、第二蓄冰泵5、制冷机组7,所述第一蓄冰泵6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系统管道102连通,所述第一蓄冰泵6输出端与所述制冷机组7输入端连通,所述制冷机组7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系统管道101连通,所述第二蓄冰泵5 —端与所述第三系统管道103连通。所述第五阀门为第五电动阀V5,在所述第二系统管道102上、且位于所述第五电动阀V5两侧各设有一截断阀。所述第六阀门为第六电动阀V6,在所述第一系统管道101上、且位于所述第六电动阀V6两侧各设有一截断阀。[0021 ] 所述第一阀门为第一电动阀VI,在所述第二冰槽管道106与所述第四冰槽管道108之间的第四系统管道104上、且位于所述第一电动阀VI两侧各设有一截断阀。所述第二阀门为第二电动阀V2,在所述第一冰槽管道105与所述第三冰槽管道107之间的第三系统管道103上、且位于所述第二电动阀V2两侧各设有一截断阀。所述第七阀门为第七电动阀V7,在所述第一冰槽管道105上、且位于所述第七电动阀V7两侧各设有一截断阀。所述第八阀门为第八电动阀V8,在所述第三冰槽管道107上、且位于所述第八电动阀V8两侧各设有一截断阀。所述第二冰槽管道106设有截断阀。所述第四冰槽管道108设有截断阀。本技术的蓄冰装置采用了两组蓄冰槽1、2异程并联的方式,并通过两组冰槽1、2之间的电动阀控制,解决了在同一时间蓄冷和放冷的过程。本技术还包括冷回收系统4、空调负荷侧系统3,该冷回收系统4能够回收冷能、并将冷能传输至蓄冰装置的第一蓄冰槽1和/或第二蓄冰槽2进行蓄冷,并且所述蓄冰装置的第一蓄冰槽1和/或第二蓄冰槽2能够提供冷能给空调负荷侧系统3使用。该蓄冰装置还包括融冰泵8,该融冰泵8 一端与空调负荷侧系统3相连,该融冰泵8另一端与第三电动阀V3相连。在本技术中,截断阀优选为蝶阀,当关闭蝶阀时方便对设备的维修及维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实现多种运行模式的蓄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蓄冰槽(1)、第二蓄冰槽(2)、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第一系统管道(101)、第二系统管道(102)、第三系统管道(103)、第四系统管道(104),所述第一蓄冰槽(1)与所述第二蓄冰槽(2)并联,所述第一蓄冰槽(1)设有用于进液和出液的第一冰槽管道(105)和第二冰槽管道(106),所述第二蓄冰槽(2)设有用于进液和出液的第三冰槽管道(107)和第四冰槽管道(108),所述第一冰槽管道(105)和所述第三冰槽管道(107)分别与所述第三系统管道(103)连通,所述第二冰槽管道(106)和所述第四冰槽管道(108)分别与所述第四系统管道(104)连通;所述第一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二冰槽管道(106)与所述第四冰槽管道(108)之间的第四系统管道(104)处,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冰槽管道(105)与所述第三冰槽管道(107)之间的第三系统管道(103)处,所述第七阀门位于所述第一冰槽管道(105)处,所述第八阀门位于所述第三冰槽管道(107)处;所述第一系统管道(101)与所述第一冰槽管道(105)连通,所述第六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系统管道(101)处,所述第二系统管道(102)与所述第二冰槽管道(106)连通,所述第五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二系统管道(102)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实现多种运行模式的蓄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蓄冰槽(I)、第二蓄冰槽(2)、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七阀门、第八阀门、第一系统管道(101)、第二系统管道(102)、第三系统管道(103)、第四系统管道(104),所述第一蓄冰槽(I)与所述第二蓄冰槽(2)并联,所述第一蓄冰槽(I)设有用于进液和出液的第一冰槽管道(105)和第二冰槽管道(106),所述第二蓄冰槽(2)设有用于进液和出液的第三冰槽管道(107)和第四冰槽管道(108),所述第一冰槽管道(105)和所述第三冰槽管道(107)分别与所述第三系统管道(103)连通,所述第二冰槽管道(106)和所述第四冰槽管道(108)分别与所述第四系统管道(104)连通;所述第一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二冰槽管道(106)与所述第四冰槽管道(108)之间的第四系统管道(104)处,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冰槽管道(105)与所述第三冰槽管道(107)之间的第三系统管道(103)处,所述第七阀门位于所述第一冰槽管道(105)处,所述第八阀门位于所述第三冰槽管道(107)处;所述第一系统管道(101)与所述第一冰槽管道(105)连通,所述第六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系统管道(101)处,所述第二系统管道(102)与所述第二冰槽管道(106)连通,所述第五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二系统管道(102)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蓄冰装置还包括第一蓄冰泵(6)、第二蓄冰泵(5)、制冷机组(7),所述第一蓄冰泵(6)输入端与所述第二系统管道(102)连通,所述第一蓄冰泵(6)输出端与所述制冷机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运文滕云龙杜琳琳杨国旗陆涵罗彬安成名李玉春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九源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