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加川清二专利>正文

近场噪声抑制薄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70295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6 06: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降低电磁波噪声吸收能力的不均的噪声抑制薄膜,利用蒸镀法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的延伸塑料薄膜的一方的面上形成有Ni薄膜,然后在能够引起热收缩的110~170℃的范围内的温度下进行10分钟~1小时热处理,由此形成所述噪声抑制薄膜,(a)所述Ni薄膜的透光率(波长为660nm的激光)为3~50%,(b)在所述Ni薄膜的10cm×10cm的正方形的试验片TP的对置边部配置具有覆盖边整体的长度的一对电极,通过平坦的加压板施加3.85kg的载荷而测定出的表面电阻为10~200Ω/单位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近场噪声抑制薄膜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廉价的噪声抑制薄膜,其能够吸收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等移动信息终端、个人计算机等电子仪器等中的近场的数百MHz至数GHz的电磁波。
技术介绍
近年来,移动通信终端、电子仪器等在实现多功能化以及高性能化之外,还谋求小型化以及轻型化,在狭小的空间内高密度地配置有电子元件,并且也谋求高速化。因此,电路或部件间的电磁波噪声、尤其是是数百MHz至数GHz的高频噪声成为较大问题。为了抑制这样的近场的电磁波噪声,提出各种噪声抑制薄膜的方案,并将其实用化。这样的噪声抑制薄膜大多含有磁性材料以及/或者导电材料。例如,日本特开2010-153542号公开了一种电磁波噪声抑制薄膜,其具有:基材;由含有Cu等金属或者碳的颗粒、鳞片或者细线的导电性涂敷材料构成的导电层;以及含有铁酸盐、山达斯特合金、高导磁铁镍合金等软磁性材料的磁性涂敷材料构成的磁性层。另外,日本特开2006-278433号公开有一种复合电磁波噪声抑制薄膜,其例如将由具有Febal-Cu1-Si12.5-Nb3-Cr1-B12(原子%)的组成的非晶体薄片那样的软磁性体粉末与树脂构成的砑光加工后的两枚以上的片进行层叠,进一步利用砑光加工实现一体化。然而,日本特开2010-153542号或者日本特开2006-278433号所公开的噪声抑制薄膜皆不具有足够的近场噪声的吸收能力,且由于将磁性材料以及/或者导电材料炼入树脂而成形为片,因此存在薄壁化困难且制造成本高这样的问题。日本特开2006-279912号公开有AlO、CoAlO、CoSiO等溅射薄膜,其作为近场电磁波噪声抑制薄膜,相对于准微波带域所产生的电磁波噪声,为了将其反射系数(S11)设为-10dB以下,并且将噪声抑制效果(ΔPloss/Pin)设为0.5以上,将电阻值控制为与空间的特性阻抗Z(377Ω)整合的10~1000Ω/单位面积。然而,该近场电磁波噪声抑制薄膜的电磁波吸收能力并不足够。日本特开2008-53383号公开有散热特性优异的电波吸收·密封薄膜,其包括:在面方向与厚度方向上导热率不同的石墨薄膜;包含形成在其上的Fe、Co、FeSi、FeNi、FeCo、FeSiAl、FeCrSi、FeBSiC等软磁性体;Mn-Zn系、Ba-Fe系、Ni-Zn系等铁酸盐;以及碳颗粒的软磁性层。然而,该电波吸收·密封薄膜的电磁波吸收能力也并不足够。日本特开平05-226873号在实施例1中公开有一种电波吸收体,其在厚度为50μm的聚酰亚胺薄膜上蒸镀有厚度为12nm的镍之后,在空气中以200℃加热1小时,将获得的热处理镍蒸镀薄膜借助粘合剂进行层叠而成。然而,在日本特开平05-226873号的技术方案中存在如下问题:(1)当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上利用蒸镀法来形成的Ni薄膜的表面电阻为数十Ω/单位面积左右时,相对于近场电磁波噪声具有优异的吸收能力,但精度良好地形成这样薄的Ni薄膜是非常困难的,实际上形成的Ni薄膜的表面电阻存在较大不均,以及(2)这样薄的Ni薄膜的表面电阻受到较大经时变化,为了完全稳定而不仅需要长时间,通过其间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等)使表面电阻的经时变化不同。因而,在日本特开平05-226873号中并不具有减弱电磁波吸收能力的不均以及经时变化且稳定具有优异的电磁波吸收能力这样的目的。因此,日本特开平05-226873号中的热处理条件扩大为50~400℃以及30分钟~5小时,在实施例1中为200℃以及1小时。另外,日本特开平05-226873号中没有对Ni薄膜的热处理时的薄膜的热收缩问题进行任何研究。因此,日本特开平05-226873号中,作为Ni薄膜的基材,举出了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硫醚、聚氯乙烯等塑料薄板、黄铜、铜、铁、不锈钢、铝等金属,在实施例1中使用了聚酰亚胺薄膜这样的在热处理温度下不进行热收缩的耐热性树脂。日本特开2006-295101号公开了一种平均厚度为2~100nm的噪声抑制体,其具有支承体、形成在所述支承体上的镍薄膜,从镍薄膜的表面电阻的实测值换算出的体积电阻率R1(Ω·cm)与镍的体积电阻率R0(Ω·cm)满足0.5≤logR1-logR0≤3的条件。在薄膜中镍形成微小的组(cluster)。但是,日本特开2006-295101号对热处理没有进行任何记载。日本特开平08-59867号公开了一种透明导电性薄膜,其在透明高分子薄膜基材的至少一面上配置由金、银、铜、氧化铟、氧化锡、氧化铟-氧化锡混合物等金属以及/或者金属氧化物构成的透明导电层。日本特开平08-59867号记载有期望在配置透明导电层之后以120℃~200℃左右的温度进行1~30分钟左右退火处理。但是,在日本特开平08-59867号中热处理的透明导电层并非电磁波吸收层,并且实施例所示的透明导电层仅是ITO(金属氧化物)。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因而,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廉价的噪声抑制薄膜,其对于数百MHz至数GHz的电磁波噪声稳定地具有较高的吸收能力,适用于移动信息终端、电子仪器等。解决方案为了获得通过在塑料薄膜上蒸镀Ni而对数百MHz至数GHz的电磁波噪声具有较高吸收能力的噪声抑制薄膜,进行了认真研究,其结果如下所述。(1)当在塑料薄膜上利用蒸镀法形成的Ni薄膜的表面电阻为数十Ω/单位面积左右时,对于近场电磁波噪声具有优异的吸收能力,但精度优良地形成这样薄的Ni薄膜是非常困难的,实际上形成的Ni薄膜的表面电阻出现较大不均。(2)这样薄的Ni薄膜的表面电阻受到较大经时变化,为了完全稳定不仅需要长时间,且利用其间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等)使表面电阻的经时变化不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了认真研究,其结果是,本专利技术人发现如下内容,以至想到本专利技术:尽管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的延伸塑料薄膜与金属相比耐热性显著变差,有可能由于加热而受到较大热收缩,但当对于形成于塑料薄膜的Ni的蒸镀薄膜在110~170℃的范围内的温度下实施10分钟~1小时热处理时,不仅提高Ni薄膜的电磁波吸收能力,且降低电磁波吸收能力的不均以及经时变化,并且获得稳定地具有优良的电磁波吸收能力的噪声抑制薄膜。即,降低电磁波噪声吸收能力的不均的本专利技术的噪声抑制薄膜的特征在于,利用蒸镀法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的延伸塑料薄膜的一方的面上形成有Ni薄膜,然后在110~170℃的范围内的温度下进行10分钟~1小时热处理,由此形成所述噪声抑制薄膜,(a)所述Ni薄膜的透光率(波长为660nm的激光)为3~50%,(b)在所述Ni薄膜的10cm×10cm的正方形的试验片的对置边部配置具有覆盖边整体的长度的一对电极,通过平坦的加压板施加3.85kg的载荷而测定出的表面电阻为10~200Ω/单位面积。所述Ni薄膜的热处理温度优选为130~160℃。所述Ni薄膜的热处理时间优选为20~40分钟。优选在所述Ni薄膜的表面上层叠有保护薄膜。专利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噪声抑制薄膜是在进行Ni薄膜的蒸镀后热处理而成的,对于数百MHz至数GHz的电磁波噪声具有较高吸收能力,并且表面电阻稳定化而经时变化实际上不存在,并且电磁波吸收能力的经时变化也不存在。具有这样的特征的本专利技术的噪声抑制薄膜对吸收移动电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近场噪声抑制薄膜

【技术保护点】
一种噪声抑制薄膜,该噪声抑制薄膜降低电磁波噪声吸收能力的不均,其特征在于,利用蒸镀法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的延伸塑料薄膜的一方的面上形成有Ni薄膜,然后在能够引起热收缩的110~170℃的范围内的温度下进行10分钟~1小时热处理,由此形成所述噪声抑制薄膜,(a)所述Ni薄膜的透光率(波长为660nm的激光)为3~50%,(b)在所述Ni薄膜的10cm×10cm的正方形的试验片TP的对置边部配置具有覆盖边整体的长度的一对电极,通过平坦的加压板施加3.85kg的载荷而测定出的表面电阻为10~200Ω/单位面积。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6.30 JP 2011-1463441.一种噪声抑制薄膜,该噪声抑制薄膜降低电磁波噪声吸收能力的不均,其特征在于,利用蒸镀法在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构成的延伸塑料薄膜的一方的面上形成有Ni薄膜,然后在能够引起热收缩的110~170℃的范围内的温度下进行10分钟~1小时热处理,由此形成所述噪声抑制薄膜,(a)相对于波长为660nm的激光而言,所述Ni薄膜的透光率为3~50%,(b)在所述Ni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川清二
申请(专利权)人:加川清二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