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电设备用抗震阻尼限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751726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09 14:40
一种变电设备用抗震阻尼限位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限位结构。上部结构由上外钢套筒、上部圆台形阻尼块、上部钢垫块构成,三者通过上部圆台形阻尼块粘结为一体,上部圆台形阻尼块采用金属橡胶材料制作;下部结构由下外钢套筒、下部圆台形阻尼块、下部钢垫块组成,三者通过下部圆台形阻尼块粘结为一体,下部圆台形阻尼块采用金属橡胶材料制作;限位结构,包括位于上外套筒的外侧下方的限位上套筒以及下外套筒外侧上方的限位下套筒,分别与上外钢套筒和下外钢套筒连接。本装置可有效消耗水平向和竖向地震波的能量,抗震效果好,便于维修更换。(*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变电设备用抗震阻尼限位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输变电领域阻尼抗震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变电设备用抗震阻尼限位装置的技术。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电力建设的迅猛发展,国内变电站数量迅速增加,大量变电站建设在地震多发地带,导致地震对变电设备的影响日增。近年来发生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造成了变电设备的大量损坏,并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变电设备的抗震措施通常采用橡胶垫和盘式铅阻尼器,这些措施对竖向振动具有一定的减震效果,但对竖向与水平向地震波共同作用引发的振动,减震效果不足,在振动较大时,还容易引发变电设备失稳,从而造成变电设备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效消耗竖向与水平向地震能量、造价低、可防止变电设备失稳的抗震阻尼限位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变电设备用抗震阻尼限位装置,本技术特征在于:包括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限位结构;其中:所述上部结构由上外钢套筒、上部圆台形阻尼块、上部钢垫块构成,上外钢套筒和上部钢垫块通过下部圆台形阻尼块粘结为一体;所述下部结构由下外钢套筒、下部圆台形阻尼块、下部钢垫块构成,下外钢套筒和下部钢垫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电设备用抗震阻尼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限位结构;其中:所述上部结构由上外钢套筒(1)、上部圆台形阻尼块(2)、上部钢垫块(3)构成,上外钢套筒(1)和上部钢垫块(3)通过下部圆台形阻尼块(2)粘结为一体;?所述下部结构由下外钢套筒(8)、下部圆台形阻尼块(7)、下部钢垫块(6)构成,下外钢套筒(8)和下部钢垫块(6)通过下部圆台形阻尼块(7)粘结为一体;?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位于上外套筒的外侧下方的限位上套筒(4)以及位于下外套筒外侧上方的限位下套筒(5);分别与上外钢套筒(1)和下外钢套筒(8)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电设备用抗震阻尼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限位结构;其中: 所述上部结构由上外钢套筒(I)、上部圆台形阻尼块(2)、上部钢垫块(3)构成,上外钢套筒(I)和上部钢垫块(3)通过下部圆台形阻尼块(2)粘结为一体; 所述下部结构由下外钢套筒(8)、下部圆台形阻尼块(7)、下部钢垫块(6)构成,下外钢套筒(8)和下部钢垫块(6)通过下部圆台形阻尼块(7)粘结为一体; 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位于上外套筒的外侧下方的限位上套筒(4)以及位于下外套筒外侧上方的限位下套筒(5);分别与上外钢套筒(I)和下外钢套筒(8)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设备用抗震阻尼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上部圆台形阻尼块(2)采用金属橡胶材料制作。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设备用抗震阻尼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下部圆台形阻尼块(7)采用金属橡胶材料制作。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设备用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全军徐国胜陈新肖伟民金涛朱宾勤赵海棠贾小勇林荣卓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电网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